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铜器

铜器

铜器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3年内共计6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文物考古、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9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78篇;相关期刊255种,包括人文杂志、考古与文物、南方文物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1文化遗产保护及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第八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暨全国第九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中国语言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等;铜器的相关文献由793位作者贡献,包括方长伟、方长勋、方长站等。

铜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9 占比:72.7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1.31%

专利文献>

论文:178 占比:25.95%

总计:686篇

铜器—发文趋势图

铜器

-研究学者

  • 方长伟
  • 方长勋
  • 方长站
  • 方静丽
  • 方伊东
  • 潘全虎
  • 袁博
  • 吕臻
  • 马新民
  • 周国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刘怡辰
    • 摘要: 该批文物包含九件铜器和一件铁器,年代从汉代跨越至中华民国时期,文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外观或者本体的损伤。因此,文保人员首先通过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以及X射线探伤分析了解其文物现存病害特征和分布,并以此为依据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以及制定后期的保护方案。同时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对该批文物实施修复、存案留档、陈展。并且总结了相关经验,为后续有类似的修复需求的文物提供工艺上的借鉴。
    • 张书涛; 王帆; 王世杰; 刘世锋; 王洪倩
    • 摘要: 目的 为降低设计师主观性偏差,从用户需求角度解析文创产品设计的影响因素,建立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的文创产品设计指标评价体系,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方法与案例参考。方法 首先,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梳理甘肃丝路文化符号,构建甘肃丝路文化符号库;其次,利用文献分析法、用户访谈法解析用户需求,结合专家评估构建甘肃丝路文创设计指标体系;再次,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分别求解设计指标主客观权重,并利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求解设计指标综合权重;最后,运用上述分析结果进行设计方案创新性表达,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结果 基于上述方法,以铜制餐具为案例开展设计实践,所得方案在审美需求、功能需求、用户偏好等方面表现较好。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甘肃丝路文化铜器文创产品设计,有助于提升文创设计过程的科学性。
    • 秦改梅
    • 摘要: 所谓刻铜,是指直接用刀在铜器的平面上镌刻的工艺。刻铜艺人手握钢刀,以刀为笔,以铜为纸,经过敲敲打打、千錾万刻,在素面铜器上刻出精妙的诗、书、画等图案。其中的文房刻铜兴起于清末民初,常见的有铜墨盒、铜镇尺、铜砚屏等物,由于文人墨客的介入与倡导,文房刻铜曾风靡一时,达到了刻铜艺术的高峰。
    • 庄胜; 李露茜(图)
    • 摘要: 有两块矿石,它们都富含金和铜两种元素,梦想着变成最有用、最有价值的器具。矿石甲说:“听说了吗?人类现在已经掌握了炼铜术,要不我们去当一件铜器?”
    • 宋志强; 孙金松; 曹建恩; 特古斯
    • 摘要: 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对内蒙古中南部新店子墓地出土的12件北方系铜器进行成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所测样品的材质类型较为简单,均为Cu-Sn-Pb三元合金.通过独立分析铜和锡的含量配比,发现同一墓葬取样铜器铜锡归一化数值基本一致.利用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获得隐藏在铜器背后更多的考古学和科技考古信息.
    • 王旭东
    • 摘要: 铸有"戎"字族徽的晚商"戎"族铜器曾在殷墟西区墓地第八墓区集中出土,但分析墓葬资料可知,第八墓区的墓葬数量只能与扩展家庭的人口规模相对应.根据花东卜辞的记载看,"戎"地即"戎"族族居地,位于今山东省蒙山西侧一带,第八墓区埋葬的仅为出于某种原因迁居殷墟的少数"戎"族成员."戎"族铜器的研究和"族墓地"辨析,对于准确理解殷墟西区墓地性质、晚商家族形态等热点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 王惠芳
    • 摘要: 本文以工艺美术品之铜器为论述对象,从这一特定的手工艺出发,探讨工艺美术品的发展与创新。一、铜器创新的途径1、远古时代的铜大约从公元前5000年起,由于人类精炼铜术丰富了日常各类工具,人类科技与相关技术迎来第一次突飞猛进,第一波城市和人类文明出现。我们所熟悉的埃及金字塔就是铜制器具大量应用的结果。尽管金字塔是砖石垒就的,但建造金字塔用的岩石都是从矿场挖出来,再用铜凿子一块块削成固定大小。
    • 彭广明; 孙永行
    • 摘要: 收藏中国古钱币一般绕不开贝币,其魅力不仅在于它是中国最早的实物货币,还在于其色彩的丰富性。除了材质的多样性,对其进行染色是贝币丰富多彩的重要因素,但历史文献对此鲜有提及,笔者在此对染色贝币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从出土情况看,贝币往往与铜器伴出,甚至有的贝币是储存在铜鼎等铜器里,有的贝币出土时呈现绿色,古人认为是受铜锈沁入所致,故"铜沁"一说至今仍有沿用。《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载:"[骨贝]或带绿色,是因和铜器接触的结果。"
    • 董小帅; 李秀辉
    • 摘要: 对于古代铜器冶铸技术起源、发展及传播方面,以往研究积累 了大量考古和分析资料,对检测分析资料的整理有利于对古代冶铸技术体系及发展的整体认知,评价不同时期实验方法、实验数据的代表性问题.本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已收集的甘肃地区先秦时期铜器检测分析资料进行整理与研究.研究发现:甘肃地区出土先秦时期铜器样品遗址分布在洮河流域及河西走廊地区,文化属性以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为主,以火烧沟遗址和磨沟遗址样品居多,检测文物器型多为铜泡和铜刀,以饰品类为主.铜器以铸造成型为主,材质从红铜逐渐转变为锡青铜为主,且含砷器物数量增加;西周时期后,锡青铜、铅青铜材质开始变多,含砷器物数量逐渐变少.从时间及分布地域来看,文物样品反映了甘肃地区先秦时期文化的区域互动及传播方向.
    • 尚刚
    • 摘要: 铜镜等唐代的铜器艺术曾经繁荣,玄宗以后,又渐渐走入衰颓.促成转变的重要原因是铜材的日趋紧缺.在铜镜,主要表现为镜材渐失清纯和镜身转向轻薄,前者使图案的美感普遍下降,后者令图案的艺术手法减少,而图案是铜镜艺术的核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