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遗传性耳聋

遗传性耳聋

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耳鼻咽喉科学、基础医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9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443723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中国残疾人、遗传、浙江预防医学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六届海南省生命科学联合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等;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文献由897位作者贡献,包括戴朴、王秋菊、韩东一等。

遗传性耳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9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3723 占比:99.94%

总计:443997篇

遗传性耳聋—发文趋势图

遗传性耳聋

-研究学者

  • 戴朴
  • 王秋菊
  • 韩东一
  • 袁慧军
  • 杨伟炎
  • 冯永
  • 康东洋
  • 张昕
  • 袁永一
  • 韩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雅宁; 王述立; 丛金凯; 张小川; 孔令聪; 郑体花
    • 摘要: 目前,全世界听力损失患者已超过15亿人。遗传是引起耳聋的最主要因素,约占50%~70%。综合征性耳聋常伴肌肉骨骼异常、眼部及神经病变等。中耳及内耳发育畸形是导致听力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1]。以往研究基因缺陷导致的听力损失动物模型时,普遍应用组织切片染色方法,如苏木素伊红(HE)染色来诊断小鼠的中耳及内耳的结构病变.
    • 邱小兵; 黄俊高; 陈俊坤; 李良玉
    • 摘要: 目的了解赣南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常见的突变类型和携带频率,并对耳聋基因检测在新生儿耳聋筛查及后续诊断随访工作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对2019年4月到2020年9月间赣州市区及下辖县区内分娩的122,635例新生儿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中20个热点突变进行检测,对其中的85,932例新生儿还同时应用耳声发射与听性脑干反应进行了听力筛查。结果122,635例新生儿中检出有耳聋基因突变的新生儿5066例(4.13%,5066/122,635)。GJB2基因突变新生儿2497例(49.29%,2497/5066);GJB3基因突变新生儿304例(6.00%,304/5066);SLC26A4基因突变1862例(36.75%,1862/5066);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332例(6.55%,332/5066);多基因突变70例。进行基因检测的新生儿中,共有85,932例进行了听力初筛,其中80184例通过了听力初筛(93.31%,80,184/85,932)。共有44例确诊听障的患儿追溯到同期基因检测结果,其中15例检出耳聋基因突变携带,检出率34.09%(15/44)。44例确诊患儿中还有20例被发现通过听力初筛或未进行听力筛查,因耳聋基因检测提示高风险进而进入听力诊断并最终获得确诊的患儿共5例。结论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是赣南地区新生儿群体携带的主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其纯合型和复合杂合型突变对提示婴儿期的早发性聋具有重要作用。耳聋基因检测对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并可提示迟发性及药物性耳聋的基因易感个体,对于及时明确耳聋病因、尽早干预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 郑凡君; 徐聪; 张晨; 李子博; 李雨青; 任巍; 郭维维; 赵辉
    • 摘要: 目的利用Kit突变耳聋小鼠模型研究探讨KIT突变导致听觉色素障碍(Auditory-pigmentary disorders,APDs)的相关致聋机制。方法建立Kit^(F856S)(Wads)小鼠模型家系,确定其表型遗传方式,并对家系中不同表型个体进行听觉电生理测试、并分别利用扫描电镜对基底膜和透射电镜对血管纹进行观察。结果该模型家系的色素分布异常伴耳聋的突变性状符合孟德尔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听觉电生理测试显示该模型家系中野生型和杂合型小鼠听力与家系外野生型C57BL/6J小鼠无明显差异,纯合型表现为听力形成初期先天性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并进行性下降至重度,极重度。扫描电镜(SEM)显示,纯合型小鼠顶转、底转的外毛细胞有缺失。透射电镜(TEM)显示三转血管纹变薄,结构异常,中间细胞(intermediate cell,IC)及毛细血管周围驻留的巨噬样-黑素细胞(Perivascular-resident macrophage-like melanocytes,PVM)缺失。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Kit突变可能阻断了血管纹黑素细胞的迁移和发育,导致血管纹变薄,结构异常,中间细胞及巨噬样-黑素细胞缺失以及外毛细胞的进行性变性、凋亡,最终导致听力损失。该模型是可用于KIT突变导致听觉色素障碍类疾病进一步研究的可靠模型。
    • 关静; 王洪阳; 吴萧男; 李进; 王大勇; 王秋菊
    • 摘要: 遗传咨询在聋病的病因学诊断与决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临床医生提出了基因检测的需求,并期待通过基因结果为患者进行病因学诊断和临床精准分型。医生对于基因检测报告的准确解读是进行临床决策的关键,但现有的遗传咨询和基因学诊断还存在脱节现象。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ACMG)制定了关于序列变异解读的系列指南,为聋病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尤其是在聋病遗传咨询的临床教学中,应用ACMG指南(2015)与具体聋病遗传咨询的案例结合示教,有助于耳科医师了解基因变异的常规分类原则,并对基因测序结果与聋病表型异质性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从而帮助其有效开展聋病遗传咨询工作。
    • 吴萧男; 关静; 兰兰; 王洪阳; 王大勇; 王秋菊
    • 摘要: 目的 研究Y连锁遗传性耳聋家系患者的Y染色体上存在的复杂重组结构的插入片段及断点。方法应用第三代测序技术中的Nanopore技术,对Y连锁遗传性耳聋家系中1名先证者及家系外正常男性进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对比分析,研究此复杂重组结构各插入片段在正常男性中的存在情况。结果 通过Nanopore技术检测,发现先证者Y染色体Yp11.2区存在一段长约793kb的复杂重组结构,由9段1号染色体及Y染色体不相连片段组成。通过对比分析,证明在正常男性中不存在此复杂重组结构。结论 第三代测序技术能够凭借其长读长的特点跨越染色体重复区域断点,对Y染色体的复杂拷贝数变异区域进行测序。
    • 摘要: 日前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合作,开发出常染色体隐性听力损失治疗新策略,该研究是首个基于CRISPR/Cas9-HMEJ技术治疗隐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成功的研究,为遗传性耳聋的精准治疗及潜在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研究》上。
    • 施韬; 关静; 王秋菊
    • 摘要: PCDH15基因(Protocadherin 15)(OMIN:605514)编码原钙粘蛋白,它是钙粘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在神经回路和突触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PCDH15蛋白在耳蜗毛细胞、前庭毛细胞和视觉细胞中高表达,PCDH15基因突变会导致DFNB23和Usher综合征1F型,表现为先天性双侧重-极重度耳聋,USH1F患者还将出现前庭功能障碍以及青春期前发病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大多数致病突变引起PCDH15翻译提前终止形成截短蛋白,另外也存在双基因遗传和拷贝体变异的致病遗传方式。绘制致病基因突变图谱,发现更多不同致病遗传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明确PCDH15的致聋机制以及基因型-表型之间的关系。
    • 贺芳; 赵明刚; 李翠; 拓园; 王翔
    • 摘要: 目的调查西安市246例耳聋患者常见耳聋相关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和GJB3,突变位点分布情况,为寻求适合该地区人群的遗传咨询模式做数据支持。方法通过微阵列芯片法,对西安地区246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9个热点筛查,在后续遗传咨询中,进一步实施家系调查,并针对性地进行GJB2、SLC26A4基因全外显子序列分析。结果246例耳聋患者中,基因突变检出率34.55%(85/246),其中,GJB2基因突变率17.48%(43/246),SLC26A4基因突变率14.23%(35/246),7例线粒体DNA 12SrRN A1555A>G均质突变,占比2.85%(7/246)。另外,家系调查结果显示GJB2、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率48.72%(19/39)。最后,GJB2和SLC26A4基因全外显子序列分析,在GJB2基因上发现了额外的突变位点c.605ins46,c.79G>A,c.341A>G,c.257C>G,c.109G>A。结论西安市耳聋患者基因筛查应以GJB2、SLC26A4基因突变为主,另外,不可忽视全面家系调查及适时联合GJB2、SLC26A4基因全外显子序列分析在后续诊断、治疗、生活及婚育指导等个性化遗传咨询上的重要作用。
    • 刘畅; 黄演林; 汪安石; 张彦; 丁红珂; 曾玉坤; 刘渊; 刘玲; 吴菁; 尹爱华
    • 摘要: 目的建立阶梯式耳聋基因诊断策略,应用于临床诊疗实践,以提高诊断效率、降低检测成本改善病人管理。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中心226例耳聋患者进行基因诊断。阶梯式诊断策略第一阶梯采用微阵列芯片法对受检者进行GJB2、GJB3、SLC26A4及线粒体DNA 12S NrRA基因上中国人群耳聋基因变异热点检测。第二阶梯基因诊断采用Sanger测序法对受检者进行GJB2、SLC26A4等中国人群中较常见的耳聋基因测序。第三阶梯基因诊断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法,主要用于第一、二阶梯未检出或检出结果不能解释表型的耳聋病患,但对于有急切产前诊断需求等检测时间窗较短的耳聋患者可直接接受高通量测序检测。结果第一阶梯基因检测为14例病患明确分子诊断(诊断率8.5%),第二阶梯基因检测为24例病患明确分子诊断(诊断率15.9%),第三阶梯基因检测额外提高了32.4%的诊断率。而在选择直接接受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的人群中诊断率为44.3%。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阶梯式耳聋基因诊断策略,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诊疗,实践效果显示分层递进式检测更为经济。但对于部分检测时间窗较短的耳聋患者,直接行高通量测序检测,效率更高。明确耳聋患者分子诊断有助于提高病人管理、改善患者预后、规范遗传咨询及再发风险评估。
    • 祝惠钦
    • 摘要: 目的分析云浮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特点,为云浮地区的遗传性耳聋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共1983例新生儿足跟血斑点标本,采用PCR+导流杂交法对4个常见耳聋基因[GJB2、SLC26A4、GJB3、线粒体DNA(mtDNA)]13个突变位点(GJB2:235delc、299delAT、176del16、35delG、155delTCTG;SLC26A4:IVS7-2A>G、1229C>T、2168A>G;GJB3:538C>T;mtDNA:12SrRNA1555A>G、12SrRNA1494C>T、tRNA7445A>G、tRNA12201T>C)进行检测,分析耳聋基因筛查结果。结果1983例新生儿4个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为2.72%(54/1983)。不同性别新生儿基因突变携带率(男婴2.45%,女婴3.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JB2、SLC26A4、GJB3、mtDNA基因携带率分别为1.51%(30/1983),0.96%(19/1983),0.10%(2/1983)和0.15%(3/1983),4个耳聋基因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20,PG(25.93%)次之,mtDNA 12SrRNA1494C>T和mtDNA tRNA12201T>C未检出。54例耳聋基因突变新生儿中有34例完成听力筛查,其中32例为双耳均通过听力筛查。结论云浮地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以GJB2基因携带为主,基因位点突变频率以GJB2235delC最高,SLC26A4 IVS7-2A>G次之。同一地区不同基因突变携带率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相同基因突变位点的携带各有特点,需要根据当地突变特点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