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语言认同

语言认同

语言认同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269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贵州民族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百色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中国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第六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等;语言认同的相关文献由15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军、方小兵、王仲黎等。

语言认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 占比:1.1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1269 占比:98.81%

总计:11405篇

语言认同—发文趋势图

语言认同

-研究学者

  • 张军
  • 方小兵
  • 王仲黎
  • 王玲
  • 徐大明
  • 樊中元
  • 油小丽
  • 严建雯
  • 周庆生
  • 张华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丁如伟; 王毅
    • 摘要: 在翻译活动中,语言认同的主体间性作用错综复杂,与之相关的社会组织和文化结构等权力关系也非常繁复,语言认同的建构也更具复杂性。严复精通中西文化,他的语言认同具有双重认知,其翻译实践中的语言认同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翻译中文笔务求渊雅,对文言书写、古言古体有更高的认同度,体现了其对籍属文化的认同;二是对文言书写的选择意在契合心目中预设的译书读者群体,读者也能在阅读中重塑或建构自身认同;三是信奉“文以载道”的思想,借译文宣传西学,启蒙国人,发挥了语言对认同的建构作用。
    • 祝峰
    • 摘要: 因地理位置的阻隔、族群居住边界的模糊、族群互动对象的差异、族源历史文化及族群结构的特殊性等诸多因素,境内地方语境中德昂族汝买支系母语活力及族群语言关系呈现差异性特征。其中语言兼用、语言成分借用是母语基本保留区和母语衰减区共时存在的显性族群语言关系,语言转用在母语衰减区目前是隐性的族群语言关系,但在母语残留记忆区中成为了典型的族群语言关系类型。汝买支系母语使用类型及族群语言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语言系统内部因素——语言接触机制下“互补与竞争”选择与分配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语言系统外部因素——汝买人语言使用的文化心理“语言认同”实践化的结果。
    • 段聪丽; 王德仙
    • 摘要: 边境地区的汉语、民族语和外语的认同与中缅命运共同体构建、边疆安全和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密切相关。本文对三台山乡德昂族聚居地区中小学生的汉语、德昂语和英语语言认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该地区学生对三种语言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前途等都持有较为肯定的态度,对汉语的认同度最高、使用率最高,掌握较好;掌握德昂语的情况最好,具有较高的认同态度,但使用频率低于汉语;全球化背景下,对英语认同度高、但呈现使用频率低、掌握不佳等现状。三者认同从高到低依次为:汉语、德昂语和英语;使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汉语、德昂语和英语;掌握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德昂语、汉语和英语。虽然认同程度有差异,但三种语言在德昂族聚居地区学生中表现出和谐共生的态势。
    • 郭书谏; 李晓阳
    • 摘要: 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多以教师、教材、教法的“本我视域”为研究重点,对以受众、学习者为主的“他者视域”关注较少。通过对泰国清迈汉语学习者的实证研究,试图从学习者视域理解国际中文教育在海外的社会意义。基于语言信仰的分析框架,设计并开展了问卷和访谈实地调研。研究发现,语言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国家认同和工具认同两项表征,其中作为二语的国际中文更多体现了工具主义的特征。鉴于此,国际中文未来应更加注重工具价值的实现,提升当地人力资本价值,实现其社会使用和传播的本土化。研究为国际中文教育的“他者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教育者和推广者的视角向本土学习者、当地使用者的视角转变。持续关注语言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下的自然传播过程和规律。
    • 王静; 张德敬
    • 摘要: 德宏是典型的多民族、多语、多言地区,同样具有多语文化背景的来德宏缅籍人员面临着多语环境适应及在语言使用和习得中重构语言身份。语言认同的不同维度对身份认同的支持力不完全同步。缅籍来德宏人员的语言身份认同突出地表现在对强势语(汉语普通话、缅语和英语)的认同高于方言,语言使用模式趋向于以汉语普通话为主的多语模式,对英语的心理和价值认同高于其“身份”赋值认同,祖籍地方言与本地方言的互通度对使用者的本地方言认同有积极作用。
    • 宋安琪
    • 摘要: 年轻一代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大学生作为最有活力的、最有潜力的年轻群体代表,其语言状况反映了当下语言教育的成果。本研究对305位海南本土大学生语言行为、语言认同等内容进行调查,发现其语言使用上公共场合以普通话为主,家庭场合以家乡方言为主;语言认同上整体偏重普通话,其次是家乡方言,最后是英语;语种能力上,掌握“普通话+家乡方言”双言人居多;语言技能水平上,对自身普通话、家乡方言水平比较自信,但英语水平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最后,研究针对海南大学生语言生活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
    • 石卉; 蒋宇红
    • 摘要: 本研究基于活动理论视角,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对一位以苗语为母语、汉语为交际语、英语为第三语言的苗族中学英语教师进行叙事研究.结果研究如下:语言认同具有阶段性、情境性和矛盾性特征;语言认同存在认同危机,其消解途径为持有积极发展意识的主体、有效的中介工具、执行严格的规范、建构积极的实践共同体及实施正面的社会分工.
    • 张华娜; 张雁军
    • 摘要: 在社会整合过程中,语言以及语言认同发挥着沟通和身份建构的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需要从语言认同角度阐释.基于语言的社会整合功能,从个体、社会、民族、国家四个方面分析探讨语言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实践层面探讨语言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的作用.
    • 陆缇
    • 摘要: 近年来,日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大量增加,影响了日本人的日常交流方式。英式表达的优缺点成了日本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英语外来词的使用和日本的语言认同甚至成为日本社会群体的冲突性话题。一方面,使用英语外来语会让日本人觉得自己的语言认同消失;另一方面,使用英语外来语有时会比使用日语更好地表达想法。日本语言规划部门对英语外来语的增加表示谨慎,但更担忧英语的“日语化”,认为“和制英语”会引发大量语言和社会问题。
    • 海尔罕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文化认同包含着语言认同。全民学习、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互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