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语言行为

语言行为

语言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18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语言学、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7050篇;相关期刊386种,包括外国问题研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化学课程结构与教学改革研讨会暨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研讨会、第二届全国心理测试技术研讨会、2005年全国临床医学新进展学术交流会等;语言行为的相关文献由623位作者贡献,包括姚亚平、彭程、王秀文等。

语言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8 占比:1.3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050 占比:98.63%

总计:37563篇

语言行为—发文趋势图

语言行为

-研究学者

  • 姚亚平
  • 彭程
  • 王秀文
  • 刘齐生
  • 吕翠媛
  • 吴伯兰
  • 姚晓玲
  • 张哲
  • 张继缅
  • 施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玲娟
    • 摘要: 随着视频直播课程的兴起,教学行为体现出多模态化的动态交互特征。外语视频直播课堂受外国文化与语言本身表达特点的影响,其师生在课堂上行为表现的多模态交互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可以作为多模态教学行为研究的典型场景之一,然而整理发现相关的研究实际相对较少。基于此,文章首先构建了外语视频直播课堂多模态教学行为分析框架;接着,文章利用此分析框架并通过多模态标注软件ELAN,分析了30节基础英语视频直播课堂中师生的语言行为、身体动作和信息技术应用行为;随后,文章归纳了此类课程在教学模式、语言互动和多模态协同方面的特征;最后,文章提出了改善外语视频直播教学效果的相关建议。文章期望通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多模态行为分析框架,为视频直播课堂的多模态教学行为分析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以切实提高外语视频直播课程的教学质量。
    • 贾倩; 田潇纯; 朱峰; 蒋秀芬; 陆心传; 刘璐璐; 朱萍; 张丽
    • 摘要: 目的探讨以绘本为媒介的创造性戏剧游戏对孤独症(ASD)儿童语言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4例ASD儿童,随机分为研究组(n=12,创造性戏剧游戏干预)和对照组(n=12,常规干预),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2周末均采用语言行为里程碑评估及安置程序(VB-MAPP)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两组VB-MAPP总分及除自发音外15个技能领域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且研究组VB-MAPP总分及提要求、命名、社交、交互式语言、团体技能、语言结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干预,创造性戏剧游戏干预可以更好地改善ASD儿童的语言行为。因此推荐在ASD儿童中使用创造性戏剧游戏干预以更好地改善其语言与沟通行为。
    • 宋安琪
    • 摘要: 年轻一代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大学生作为最有活力的、最有潜力的年轻群体代表,其语言状况反映了当下语言教育的成果。本研究对305位海南本土大学生语言行为、语言认同等内容进行调查,发现其语言使用上公共场合以普通话为主,家庭场合以家乡方言为主;语言认同上整体偏重普通话,其次是家乡方言,最后是英语;语种能力上,掌握“普通话+家乡方言”双言人居多;语言技能水平上,对自身普通话、家乡方言水平比较自信,但英语水平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最后,研究针对海南大学生语言生活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
    • 申屠相镕; 秦会斌
    • 摘要: 对话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对话行为分类是机器翻译、人机交互设计等领域的基本要求,对于语音识别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噪音环境下的对话行为分类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通过快速噪声估计谱减法进行语音增强,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对经过卷积神经网络语言嵌入后的词向量进行学习,从而得到具有抗噪性的对话行为分类模型.使用中文日常用语语料库的样本进行了多组对比试验,以测试新模型的抗噪声能力和对话行为分类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0 dB的噪声环境下,模型的对话行为分类准确度达到95.5%,当噪声增加到5 dB时仍能保持94.1%,为噪音环境下的对话分类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型.
    • 黄馨文
    • 摘要: 理查德·赖特的自传性小说《黑孩子——童年与青年时代的记录》中主人公"我"的语言行为以其个性鲜明的特征和反映主体意识的特性成为"我"构建主体身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心理语言学对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理论的阐释,小说中"我"的语言行为既是语言能力的外化表现,又承载了"我"在时代和种族背景下特殊的心理.在语言理解、接收和输出的三个层面上,"我"故意曲解父亲的言语、从聆听到阅读以及开展写作实践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反映了主体意识萌生、主体能力提升和主体身份确定的三个方面.语言行为的尝试与调整推动"我"最终成功构建起美国黑人作家的个人身份,也使得"我"的语言实践成为全体美国黑人作家成长的经典写照.
    • 李海贝; 马彩云; 高超; 尚清
    • 摘要: 目的 探讨语言行为疗法(VB)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训练(rTMS)模式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河南省儿童医院的98例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和VB+rTMS组,每组49例.对比分析常规康复组和VB+rTMS组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评分、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常规康复组和VB+rTMS组的WISC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语言行为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更有效地改善孤独症症状,在儿童孤独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确切.
    • 王雅
    • 摘要: 在区域活动后,教师会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讲评。在讲评中,教师的语言引导形式、语言表现方式、语言的表达能力等都会影响幼儿的参与性,进而影响讲评效果。因此,在提升讲师讲评效果时可多使用开放式追问,多种语言引导形式相结合,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在语言表现方式上,保持心态平和,注意语音、语调等的变化,吸引幼儿积极参与讲评;在语言表达上,注意表达的清晰明了,便于幼儿理解回应,保证讲评顺利进行。
    • 王珏
    • 摘要: 伴随着现代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幼儿教育受到了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关注.幼儿处于人们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在培养幼儿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行为习惯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语言能力是幼儿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它是幼儿参加活动、接受信息的载体.教师语言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然而,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态度的影响,实际教学过程在语言行为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显然不利于幼儿语言行为的培养.文中系统分析了幼儿教师语言行为存在的问题,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了幼儿语言活动中提升教师语言行为质量的对策建议.
    • 赫美萍; 罗芃
    • 摘要: 语言行为和语言内容体现了话者和听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体现这种语言特性的便是具有丰富意义的人称。韩语的语尾和助词非常发达,人称也不例外,它主要通过语尾来实现话者和听者间的关系,这一点跟汉语有很大区别。本文主要通过韩中人称对比,探索韩语人称教育的有效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