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论书

论书

论书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3年内共计5363篇,主要集中在书法、篆刻、绘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8篇、专利文献5105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书画世界、中国书法、青少年书法(少年版)等; 论书的相关文献由7219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智毅、杨根、周凯鑫等。

论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8 占比:4.81%

专利文献>

论文:5105 占比:95.19%

总计:5363篇

论书—发文趋势图

论书

-研究学者

  • 宋智毅
  • 杨根
  • 周凯鑫
  • 谭黎明
  • 郭泓志
  • 赵晓旭
  • 不公告发明人
  • 汪元林
  • 夏航
  • 杨卫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崔雨风
    • 摘要: 古人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无以发其志,故有诗。诗、书、画,是传统中国生活的重要构件,是中国文化生活的理想样式。特别是书法,与中国人生活联系尤其紧密。刻画发轫、甲骨滥觞、小篆一统、隶书意兴、魏晋尚韵、隋唐尚法、宋元尚意、明清尚态,共同形成了灿烂多姿的中国书法。顿挫提按、逆入平出,是笔法,又何尝不是人生经验的体悟;凌波微步、摇曳生姿,是仪态万方,又何尝不是走笔如神;"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书也",是论书,又何尝不是说做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是龙鸟,是女人,还是书法?真教人恍如梦境。
    • 邱振华
    • 摘要: 仇必鳌乃我师兄。他的书法师事河北楚辞名家、书坛巨擘熊任望先生,亦随吾师百之先生研习隶书,同门弟子,相处甚洽。必鳌兄侍母至孝,每年春节必回乡过年,承欢膝下。佳兴忽来,我就会接到师兄的电话,把酒论书、品茗道古,虽然暮冬季节,犹然十分畅意。其实我更加在意一本小册子,师兄每年会将经年的墨迹汇集《留痕》一帙,贻我珍赏。今年师兄给我的惊喜尤甚,惠寄来的《趣在楹间》,让我捧读赏玩良久,不忍舍手。
    • 刘川; 李冰林
    • 摘要: 赵朴初是当代著名佛学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在诗文等方面亦有很高成就,其传世的《赵朴初韵文集》中有大量论及与书法相关的论书类韵文作品,值得深入分析研究.本文着重对赵朴初论书类韵文进行研究,分别从概况分析、艺术思想、当下启示等方面入手,研究赵朴初论书类韵文中论及的书家交游、书事活动、展览赛事、书画集、篆刻、笔墨纸砚等内容,试图为当下相关书学研究提供更多有益参考.
    • 荆子洋
    • 摘要: 张怀瓘是盛中唐时期集大成的书论家,也是唐代最伟大的书论家。他的论书内容不仅博通,而且精赡。《书断》中构建了"十体"书的书体论框架,对每一种书体的含义、特点及流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其中的"名""实"对应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是以往的书论里所不曾见的。张怀瓘的品评观和笔法观建立在书体之上。
    • 朱中原
    • 摘要: 魏爱臣WEI AICHEN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四川省青联常委,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成都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东坡曾经说过:"古人论书,兼论其人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作为一名深得传统文化内蕴的艺术家,魏爱臣身上,有着一种高蹈、旷达、闲适的精神和意趣。
    • 朱天曙
    • 摘要: 清代刘熙载论书曾有这样一句话:"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说的就是书法是用来表现人、寄托人的性情的。《庄子》缮性篇中说,古人所说的"得志",不是就官位显达而言,而是说自身的快乐无以复加。如今所说的"得志",多指官位显达了。高官显爵加在身上,并不属于本性真情的东西,只是身外之物偶然来到,暂时寄托罢了。
    • 启功
    • 摘要: 自序以诗论艺,始于少陵六绝句。殆亦自知未必尽适众口,故标曰"戏为",以示不求人之强同也。不佞功自幼耽于习书,曾步趋前贤论述,而每苦枘凿难符,一旦奋然自念,古人人也,我亦人也,谁不吃饭屙矢,岂其人一作古,其书其法便迥异于后世人人哉?又有清书家论书,每从石刻立说,岂必经斧斤毡蜡,始能传棐几练裙之妙乎?此积疑之初释也。又见古之得书名者,并不尽根于艺能,官大者奴仆视众人,名高者生徒视侪辈,其势其地既优,其迹其声易播,后之观者,遂动色相嗟,以为其秘不可窥,其妙不可及。此积疑之再释也。于是忍俊不禁,拈为韵语,非圣无法,唐突名流,又苦二十八言,未能尽抒胸臆,乃附以自注。有时手挥目送,注已离题,赏音合观,每见会心一笑。
    • 宁磊
    • 摘要: 黄庭坚无论在论书中或是在书法实践中都追求着"韵",并且把个人的学识与修养作为"存韵去俗"的标准,以禅入书化韵,悟韵的审美内涵与意境.黄庭坚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实现了"自成一家始逼真",而其对"韵"的艺术审美追求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启功1
    • 摘要: 三十六永师真迹八百本,海东一卷逃劫灰。儿童相见不相识,少小离乡老大回。智永千文墨迹本,唐代传入日本,持较北宋长安刻本及南宋群玉堂帖刻残本四十二行,再证以六朝墨迹,知其当为永师真迹。此本自卷改册,不知何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