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85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7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3791858篇;相关期刊414种,包括心血管病学进展、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全国疑难急诊心电图学和心律失常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2013)、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等;自主神经系统的相关文献由2242位作者贡献,包括江洪、黄兵、余锂镭等。

自主神经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91858 占比:99.98%

总计:3792695篇

自主神经系统—发文趋势图

自主神经系统

-研究学者

  • 江洪
  • 黄兵
  • 余锂镭
  • 鲁志兵
  • 何勃
  • 覃军
  • 田开新
  • 申岱
  • 隆敏
  • 于世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文静; 张金萍; 马建新; 祝丙华
    • 摘要: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活动最常用的无创方法之一。HRV下降是预测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评估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抑郁症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系统阐述了HRV的研究背景、调节机制、分析方法及其相关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 高洁云; 邓勇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两种心血管信号的线性和非线性分析来评估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三种不同麻醉策略的自主控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2月至2021年3月共计93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在麻醉诱导、硬脑膜开放、手术第1和第2小时、硬脑膜和切口缝合等固定时间点的心率和收缩压信号进行分析。患者被随机分配到3种麻醉方式:七氟醚+芬太尼(S-F),七氟醚+瑞芬太尼(S-R)和异丙酚+瑞芬太尼(P-R)。结果 3种麻醉方式的特点都是心率和动脉收缩压变化率降低。与七氟醚+瑞芬太尼(S-R)组相比,丙泊酚+瑞芬太尼(P-R)组存在更活跃的自主交感神经调节,即心率变异性的低频和高频频谱成分(LF/HF)比值。心率(RR)的非线性分析和动脉收缩压(SAP)变异性分析证实了这一点。此外,通过对RR非线性分析分析,提示S-F组在手术第2小时时副交感神经调节增加。结论 尽管心血管信号变异性显著降低,但对RR和SAP信号的分析能够检测到麻醉过程中自主神经控制的信息。非线性分析能够突出不同麻醉方式之间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调节的差异,而线性分析在两种神经控制系统之间存在相同的差异。
    • 于福; 江洪
    • 摘要: 神经肽Y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当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时,其与去甲肾上腺素共同释放。神经肽Y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但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而通过调控神经肽Y释放及其与受体结合等方式可实现自主神经系统再平衡。未来,针对神经肽Y的受体拮抗剂有望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策略。
    • 刘承哲; 王钧; 周丽平; 王悦怡; 江洪; 余锂镭
    • 摘要: 自主神经系统(ANS)在形态功能和生长发育方面均与血管联系密切,可调节血管功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ANS可通过调节血管张力以及调控炎症反应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而血管也可通过分泌活性物质调节ANS,因此ANS与血管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冠心病诊断和治疗的关键靶点。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临床对冠心病患者的诊疗水平也显著提高,但目前的检查技术并未将ANS与冠状动脉功能有效联系起来,未来深入研究ANS与冠状动脉生理学功能之间的联系可以为冠心病患者的诊疗提供更多选择。
    • 蔡锶敏; 王现青; 郑黎晖; 姚焰
    • 摘要: 肺癌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均为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交感神经向肾上腺素能受体发出信号,调节肿瘤微环境的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避等病理过程促进肿瘤进展,副交感神经通过局部胆碱能回路和全身性抗炎通路同样会对肿瘤产生影响,但最终的效应并不相同。临床上检测自主神经功能是肺癌相关研究中的重要手段,有助于阐明自主神经系统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了解肺癌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癌症治疗思路。
    • 程双; 成汇; 程伟; 龚冠闻; 章程; 邵明月; 董艳平; 许睿; 马朝群; 江志伟; 程海波
    • 摘要: 目的运用长程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测记录仪,通过分析自主神经的昼夜节律与阴阳的关系,评价其作为一种判断人体阴阳平衡手段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30例,将长程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测记录仪贴于受试者胸前,同步心电监测,连续佩戴48 h。分析48 h内心率变异性指标如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相邻心跳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个数占总心跳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频域参数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高频比(LF/HF)等,观察其昼夜节律变化,分析与阴阳的关系。结果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呈现出昼夜变化,反映人体的昼夜节律:夜间SDNN、SDNN index、pNN50、HF均高于日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F/HF日间高于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程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测记录仪可以通过监测及分析心率变异性,反映自主神经的动态变化,从而判断人体阴阳的平衡关系。
    • 沙威; 黄晶
    • 摘要: 颈动脉体(CB)是人体内最大的副神经节,为外周呼吸感受器之一,可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心输出量增多,主要感受机体血液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氢离子浓度。近年来,颈动脉体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不论是其生理作用,亦或是在植物神经系统领域。这篇综述主要探讨了颈动脉体的自主神经支配、自主神经对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影响,以及颈动脉体在自主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病理生理学的作用。
    • 吴静涵; 董恺奕; 郭立哲; 王锷
    • 摘要: 老年人群睡眠障碍可导致机体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内分泌紊乱、炎性反应增强、代谢失衡、抑郁等慢性应激状态,使老年人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同时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发展也将破坏老年人群的睡眠稳态。本文从老年人群各种睡眠障碍类型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及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对睡眠健康的影响做一综述。
    • 韩增雷; 孙学玉; 王修卫; 王庆久
    • 摘要: 目的观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采用渐进式缺血后适应术式,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常规PCI)和试验组(61例,渐进式缺血后适应治疗);渐进式缺血后适应治疗采用4次循环:球囊阻塞/撤压(60 s/15 s,60 s/30 s,30 s/30 s,15 s/30 s)。比较两组患者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的过度兴奋发生率,心率震荡及心率变异性参数(震荡初始、震荡斜率、平均R-R间期标准差、每5 min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术后肌钙蛋白T、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超敏C反应蛋白的峰值水平,超声心动图指标,及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可减少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42.6%比65.0%,P=0.014),抑制术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16.4%比38.3%,P=0.007)及迷走神经过度兴奋(9.8%比26.7%,P=0.016),降低震荡初始[(0.37±0.43)%比(0.63±0.36)%,P0.05);但术后4周对照组与试验组LVEF[(48.08±10.17)%比(52.06±11.76)%,P=0.049]、LVEDd[(50.43±5.22)mm比(48.32±5.50)mm,P=0.0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4周与术后1周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9,P=0.355),但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6,P=0.004)。试验组术后4周与术后1周LVEF比较(t=2.154,P=0.033)、LVEDd比较(t=3.90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4.8%比36.7%,P=0.006),并且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6.6%比20.0%,P=0.029)、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4.9%比16.7%,P=0.03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STEMI患者采用渐进式缺血后适应术式可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抑制术后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的过度兴奋,促进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恢复,减少MACE发生。
    • 曹莹莹; 周武; 贺亚楠; 池爱平
    •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选取S大学的4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探讨一次性力竭运动及性别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期为今后高效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