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再灌注心律失常

再灌注心律失常

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0700篇;相关期刊200种,包括现代医院、齐鲁护理杂志、中国急救医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第六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暨心脏交叉学科论坛、第七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4年会暨第三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等;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文献由900位作者贡献,包括屈海宏、丁世芳、何树发等。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7 占比:1.0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0700 占比:98.90%

总计:31041篇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文趋势图

再灌注心律失常

-研究学者

  • 屈海宏
  • 丁世芳
  • 何树发
  • 唐雄修
  • 孟凡爽
  • 左保华
  • 张艳玲
  • 张静
  • 戴闽
  • 杨海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静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PCI治疗的9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RA,分为RA组(n=41)与非RA组(n=55)。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历资料,并纳入可能的影响因素,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AMI患者PCI术后发生RA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多项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多支血管病变、下壁梗死、糖尿病、Killip≥Ⅱ级、梗死时间1,P<0.05)。结论多支血管病变、下壁梗死、糖尿病、Killip≥Ⅱ级、梗死时间<6 h均为AMI患者PCI术后发生RA的危险因素,临床需重点关注并予以相应干预措施。
    • 周勇; 徐飞; 谢倩倩; 魏征; 孙彤
    • 摘要: 目的:通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早期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PCI病人90例,根据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给药时机不同,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入院后立即通过静脉给予负荷量替罗非班注射液,对照组在术中由导管经冠脉途径给予负荷量替罗非班注射液。比较2组PCI术前及术后TIMI血流、术后90 min ST段回落百分比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结果:观察组替罗非班至球囊扩张时间为(55.70±16.81)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70±0.72)min(t=22.73,P0.05)。2组病人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靶血管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冠脉造影显示,观察组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TIMI血流2、3级病人共6例,观察组TIMI血流2、3级病人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观察组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3级病人43例,对照组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90 min内ST段回落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的RA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观察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TEMI病人早期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能显著改善PCI术中的再灌注心律失常,明显改善心肌再灌注。
    • 韩增雷; 孙学玉; 王修卫; 王庆久
    • 摘要: 目的观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采用渐进式缺血后适应术式,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常规PCI)和试验组(61例,渐进式缺血后适应治疗);渐进式缺血后适应治疗采用4次循环:球囊阻塞/撤压(60 s/15 s,60 s/30 s,30 s/30 s,15 s/30 s)。比较两组患者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的过度兴奋发生率,心率震荡及心率变异性参数(震荡初始、震荡斜率、平均R-R间期标准差、每5 min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术后肌钙蛋白T、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超敏C反应蛋白的峰值水平,超声心动图指标,及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可减少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42.6%比65.0%,P=0.014),抑制术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16.4%比38.3%,P=0.007)及迷走神经过度兴奋(9.8%比26.7%,P=0.016),降低震荡初始[(0.37±0.43)%比(0.63±0.36)%,P0.05);但术后4周对照组与试验组LVEF[(48.08±10.17)%比(52.06±11.76)%,P=0.049]、LVEDd[(50.43±5.22)mm比(48.32±5.50)mm,P=0.0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4周与术后1周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9,P=0.355),但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6,P=0.004)。试验组术后4周与术后1周LVEF比较(t=2.154,P=0.033)、LVEDd比较(t=3.90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4.8%比36.7%,P=0.006),并且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6.6%比20.0%,P=0.029)、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4.9%比16.7%,P=0.03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STEMI患者采用渐进式缺血后适应术式可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抑制术后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的过度兴奋,促进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恢复,减少MACE发生。
    • 方玲; 张晓玲
    •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医院收治的102例AMI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根据术后是否发生RA分为RA组和非RA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AMI患者PCI术后RA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102例AMI患者,行PCI术后46例发生RA;RA组发病至行PCI时间<6 h、病变血管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分级0级、动脉压力波形异常、下壁梗死、伴高血压、伴糖尿病比率均高于非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行PCI时间<6 h、病变血管血流TIMI分级0级、动脉压力波形异常、下壁梗死、伴高血压、伴糖尿病均为PCI术后R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RA的发生受发病至行PCI时间<6 h、病变血管血流TIMI分级0级、动脉压力波形异常、下壁梗死、伴高血压、伴糖尿病因素的影响,临床应针对上述因素做好应对措施,尽量减少RA造成的损伤。
    • 师树田; 甄雷; 王梅; 艾辉; 阙斌; 王春梅; 聂绍平
    • 摘要: 目的:探讨入院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我院急诊,诊断为STEMI并行pPCI的患者,按照入院hsCRP水平分为两组,CRP增高组(hs-CRP>3mg/L, n=256),CRP正常组(hs-CRP≤3mg/L, n=106)。主要终点:介入术中及术后4h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次要终点:住院期间和随访1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结果:CRP增高组与CRP正常组相比较,总心律失常发生比例分别为182例(71.1%)和65例(61.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其中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在CRP增高组与CRP正常组分别为[76例(29.7%)vs. 20例(18.9%),P=0.034];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分别为[45例(17.6%)vs. 10例(9.4%),P=0.049];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为[55例(21.5%)vs. 12例(11.3%),P=0.023];CRP增高组均明显高于CRP正常组。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病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期间两组累积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CRP增高患者窦性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但并不影响住院及随访过程中的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病死亡风险。
    • 孟兆慧; 王忠; 张望强; 张英武; 翟志红; 黄辉
    •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血清尿酸、脂联素水平与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发生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PCI治疗的老年ACS患者临床资料,筛选出符合条件的61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PCI术中是否发生RA分成RA组(n=460)与无RA组(n=152).对比两组血清尿酸、脂联素水平,分析ACS患者血清尿酸、脂联素水平与PCI术中RA的关系及尿酸、脂联素水平对RA的预测价值.结果PCI术前,RA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无RA组,脂联素水平低于无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尿酸、脂联素水平预测PCI术中RA的曲线下面积(AUC)=0.849、0.841,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老年ACS 患者PCI 术中RA 的发生风险与术前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呈正性相关,与脂联素水平呈负性相关,且术前患者血清尿酸、脂联素水平对PCI术中RA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未来可考虑于PCI术前检测患者血清尿酸、脂联素水平以评估其术中RA风险.
    • 马兰; 于红
    • 摘要: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PCI术前采用常规用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 d,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肌钙蛋白I峰值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CI术前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采用替格瑞洛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提高2 h STR率,降低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率,优于PCI术前常规用药治疗效果.
    • 刘霞
    • 摘要: 目的 探究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护理疗效.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于本院接受心内科诊治的72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均对两组患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给予患者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实时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给予实验组患者在实施对照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再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缓解时间、焦虑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焦虑发生率27.77%低于对照组患者47.22%(x2=9.01,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7%,且(x2=5.24,P<0.05).结论 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并实时监测患者溶栓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做早期救治,改善预后情况,临床上值得推广.
    • 梁晶星
    • 摘要: 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接诊且行PCI治疗的100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发生RA,分为RA组(共48例)、非RA组(共52例),对两组的治疗情况、随访情况进行对比.结果:(1)较之非RA组,RA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达峰时间更早,P<0.05;RA组最高CKMB值(CKMBMax)、最高肌钙蛋白I(TNIMax)高于非RA组,P<0.05;RA组ST段回落幅度更高,且PCI时间窗早于非RA组,P<0.05;(2)术后第30 d时,R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非RA组,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低于非RA组,P<0.05.结论:在STEMI患者进行PCI治疗时发生RA,若能及时处理,可以改善预后.
    • 叶国红; 葛菲凡; 徐海南; 邓平; 关贤颂; 蒋路平
    • 摘要: 目的 探讨局部缺血后适应(IPC)对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缓慢性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发病时间≤12 h且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右冠状动脉闭塞的STE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随机分为IPC组(n=60)及常规组(n=59);IPC组在重新恢复血流的1 min内,采用球囊扩张充气60 s/球囊回抽放气60 s三个循环.常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主要观察两组PCI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情况,术前、术后即刻、24 h与48 h抽血查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两组间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前cTnI水平无差异.与常规组比较,IPC组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明显下降,尤其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常规组比较发生Ⅱ ~ Ⅲ度AVB(分别为6例、20例)、小于50次/分的窦性心动过缓(8例、30例)、窦性停搏(0例、5例)(P均<0.05).两组术前MDA、SOD无差异,IPC组术后各时间点较常规组SOD水平明显升高,而MDA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对于右冠急性闭塞的STEMI患者IPC能有效减少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尤其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