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考据学

考据学

考据学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44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3124篇;相关期刊299种,包括北方论丛、船山学刊、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三次全国温病学论坛、新世纪中华文学史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考据学的相关文献由41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学满、王智汪、田静等。

考据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2 占比:3.1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3124 占比:96.74%

总计:13566篇

考据学—发文趋势图

考据学

-研究学者

  • 吴学满
  • 王智汪
  • 田静
  • 肖毅
  • 谢桃坊
  • 黄作阵
  • 余敏辉
  • 刘瑾辉
  • 杨绪敏
  • 郭康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永强
    • 摘要: 近代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形成得益于清代诸子学复兴,而诸子学复兴则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考据学的发展,二是“西学中源”说的论证需要。因而可以说考据学和“西学中源”推动了近代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形成。前者提供坚实的文本基础,后者利用比附的方法视西学为比较参验对象。在二者综合作用下,近代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研究开始形成。回顾这一过程,反思其中不足,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应重视诸子学研究;注重训诂方法的使用和研究;在文化平等交往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比较研究。
    • 张佳婧
    • 摘要: 1921年,初版的《胡适文存》(一集)标志着贯穿胡适终身研究的“科学方法”的正式诞生。从《实验主义》到《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胡适通过杜威思维术与清代考据学的“嫁接”,实现了利用西方资源对传统学术的改造与升华。在“科学方法”的洗礼下,胡适得以超越写作于留学前的《藏晖室笔记之一·小说丛话》的旧红学思路,写出为五四前后中国学术转型建立新“范式”的《〈红楼梦〉考证》。作为胡适治学的根基与核心,“科学方法”其实内在制约了胡适的治学范围。根据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常规科学共同体选择研究问题的一个准则是选择那些在范式的设定下被假定是有解的问题。这也就解释了胡适的新红学为何始终停留在“著者”和“本子”上下功夫,以至于招来客观代替主观、史学压抑文学的批评。但库恩却主张,常规研究的保守性反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范式的潜能,并伴随着危机和反常的积累,酝酿新一轮的科学革命。在这种意义上,或许能对胡适的治学道路有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 许在元; 许建平
    • 摘要: 明代几乎与阳明心学同步而起的博学求实之风,是从古学运动开始经博学、考据学而实现实学转向的,王世贞就是这一历史转型中的集合型、枢纽式人物。他从三个方面推进了明清学术的转型:其一,作为异才博学的复古领袖推进了明代博学之风的兴起;其二,以《弇山堂别集》倡史料文献的三史互证法,创典章制度考述体,开《明实录》考证先河;其三,反对欲、理对立,主张导“欲”于“用”,以“致用”衡定学术,追求“经世致用”的价值观。王世贞与明末学术总体呈现博而杂而奇的特征,在后继者的纠偏中逐渐形成清代的博而专而精。展示出明清之际,与明代心学潮流同行的另一派实学潮流——由古学、博学到考据学而终走向经世致用实学——的学术思想发展历程。
    • 陳顥哲
    • 摘要: 清人常以“空疏”二字評騭明代經學,而其所指摘的《四書五經大全》及明人不知考訂的學風,更塑造了以是否具備考據學爲評判標準的學術價值觀,致使今人於探討明代經學時,也不自覺地局限在清儒所設定的道路上前進。以後設的眼光來看,衡量明代經學的標準,本該超越於一元化的標準,進而回歸明代經學自身的主體性,方能得其本然。
    • 摘要: 由张庆民教授主持的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新考》(项目编号:15ZDA35)于2016年3月立项,2022年4月顺利批准结项。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历史观、宗教观为指导,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作深入研究。课题主要采考据学方法,依据文献载述及新发现资料,探讨宗教信仰观念如何衍生出志怪小说,考察现实政治与志怪小说之关联,探究思想界哲学论争与志怪小说撰述之关系,在理论层面丰富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认识。
    • 李占美
    • 摘要: 考据学作为清朝的主流学问,曾在乾嘉时期达到顶峰,但至清末已是枯枝败叶。从晚清自身发展而言,既有考据学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也有战乱使其失去安定的治学环境。从列强入侵后而言,士大夫在反思与求索之路上使经世思想再次复燃,但根深蒂固的夷狄观使士人们以务洋为耻,直接造成了翻译人才的缺失以及在翻译内容上的狭隘,使新思想的到来困难重重。在考据学没落之后,新思想爆发之前,形成了晚清“学问饥饿”的局面。
    • 黎冬瑶
    • 摘要: 《中国目录学史料》是当代著名文献学家王重民先生的一部重要遗著,在鉴别史料、考订记事、解释史料方面成果丰硕。王重民善于通过版本目录研究与推理考证的方法进行文献考据,梳理文献递藏的源流,评判目录文献价值,补充诸多文献著录细节,体现了考据学方法论的跨学科性。此外,《中国目录学史料》征引题称规范、按语论述全面,是王重民考据思想方法中“经世致用”境界的体现。
    • 唐东平
    • 摘要: 本文从中西方不同文化语境的实际出发,参照考据学的立场与角度,并力求平衡语义的考据还原与本土化约定俗成之间的冲突,由习惯上从英文“staged photography”翻译过来的“摆拍”,与由“candid”“snapshot”两个不同概念翻译过来的“抓拍”,在中文语境中造成的误读,引出“导演摄影”这个概念在当代语境中的解读与定位,由此找出一些可供学界进行重新审视的线索与思路。为了能够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之间进行顺畅而合乎情理的切换对接,本着祖训“信、达、雅”的原则,本文尝试对既有概念的诠释予以新的通用性定位,以期这些概念在摄影专业领域的文化交流与学术研讨中,可以具备更好的通过性与普适性。
    • 郑雯
    • 摘要: 清代考据学发展到乾隆时期,其学术范式逐渐表现出考证繁冗拖沓、学术支离破碎的弊端.面对此种危机,嘉道时期考据学学术范式为之一变,出现了注重礼学研究、诸子学研究、边疆史地学研究、高扬"郑玄注"的价值以回应今文经学等新特征.这些新动态贯彻和彰显了此期考据学重视"明道""致用"的治学理念.嘉道考据学范式的转变既是清代学术发展的内在必然,又是世运变迁刺激的结果.此期考据学的发展不仅揭示了清代考据学在面对理论危机时所表现出的自我调试机制,而且开启了晚清学术的基本走向.
    • 张宏锋; 王建军
    • 摘要: 朱熹的孟学成就不仅局限于义理方面,其在考据方面也有较大的贡献.朱熹对《孟子》一书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所考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文本、人物史事、典章制度等诸多方面.在长期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朱熹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考证方法,主要有择优选取法、义理训诂和诠释结合法、比较验证法、专题式的考证法、阙如法、参验互证法等.这些方法彰显出朱熹的《孟子》考据学具有"广征博引,集众家之长"和"经世致用,注重现实"的特色,对明清时期《孟子》考据学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诚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朱熹的"考《孟》之学"也存在重复考证、据己意断是非、考证不够全面深入等不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