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53710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北京测绘、测绘标准化、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七次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全国第二十三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第16届中国医院管理学术年会等;缓冲区分析的相关文献由63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杰、陈洁、黄建波等。

缓冲区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3710 占比:99.92%

总计:253915篇

缓冲区分析—发文趋势图

缓冲区分析

-研究学者

  • 张杰
  • 陈洁
  • 黄建波
  • 于文博
  • 于洋
  • 代英
  • 余芳
  • 侯秀娟
  • 修文群
  • 冯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崇敏; 邹泽耀; 邱荣祖; 林玉英; 胡喜生
    • 摘要: 为研究福建省铁路建设、运营期间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作用过程,选取温福铁路、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向莆铁路4条铁路线的福建段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覆盖监测数据,首先利用GIS缓冲区分析法对铁路2侧土地利用/覆盖的梯度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进一步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景观指数,探讨20 a来福建省铁路建设和运营期间铁路沿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格局。根据铁路2侧20 km范围内土地利用/覆盖单一动态度和综合动态度的梯度变化规律,确定6 km的缓冲范围作为铁路影响域;研究发现:在影响域内,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对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影响较大,20 a间耕地减少715.49 km^(2),建设用地增加1015.8 km^(2),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5.96%和8.49%;而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变化较小,且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是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铁路建设时期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影响较大,发生变化的面积高达983.03 km^(2),占总面积的8.19%,而运营时期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较小,发生变化的面积为586.20 km^(2),占比达4.89%。在2000—2010年,研究区域内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明显,破碎度增加较明显,聚合度降低较明显,而在2010—2020年间破碎度和聚合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和2000—2010年的变化相反,且变化程度减小,破碎度在铁路建设期间增加了41.23,运营期间减小2.66,而聚合度先减少0.18,后增加0.01。表明铁路运营期间对沿线区域景观格局干扰较小,且景观格局破碎程度有所改善。定量研究铁路建设及运营时期沿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为铁路沿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 徐巧翠; 熊维彬; 孙佳祺; 余华
    • 摘要: [目的]研究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为森林旅游格局优化和森林公园的良性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将福建省30个国家森林公园和127个省级森林公园近似为点状要素后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基于GIS的相关分析功能,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等方法,研究福建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福建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类型呈集聚分布状态,整体呈“带状集中,点状分散,东部沿海集中,西部地区分散”的格局。影响福建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密度、土地城市化率、公路通车里程以及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森林公园的整体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 陈雷; 鲁植雄; 黄薛凯; 陈楠
    • 摘要: 为精准监测不平整田块的旋耕耕深并准确测量不规整田块的作业面积,进而分析旋耕作业质量。在对拖拉机旋耕机组进行运动分析和仿真的基础上,通过线性回归建立基于拖拉机提升臂角度和车身倾角的综合耕深监测模型。基于BDS(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采集旋耕机组的作业轨迹,将耕深数据和缓冲区算法结合,筛选有效作业轨迹并建立多段缓冲区,通过Vatti算法裁剪合并分段缓冲区,并使用多边形面积公式计算旋耕有效作业面积,进一步分析计算重耕率、漏耕率。为了验证该旋耕作业面积测算方案的精度,通过LabVIEW整合处理BDS和多种传感器的数据,搭建旋耕作业质量监测系统,并进行田间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耕深测量系统的最大误差为6.6mm,在最佳耕深区间的平均误差为3.6mm,满足耕深监测需求。对于不规整田块,有效作业面积测量算法的面积相对误差均值为0.27%,优于基于全程作业轨迹和幅宽的传统面积测量算法的相对误差均值7.5%,且不受田块形状和旋耕路线的影响,可对旋耕有效作业面积进行精确计算。经田间试验验证,拖拉机旋耕作业质量监测系统能有效适应不规整田块,精准监测耕深和测算作业面积,分析作业质量,减轻人力负担,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搭建智能拖拉机作业管理平台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 尚芳
    • 摘要: 本文以天津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银行网点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区域内银行网点的空间特征分布,采用缓冲区分析方法、平均最近邻分析方法、核密度分析方法对银行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天津市中心城区内银行网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集聚特征分布。银行网点服务热点分布模式与天津市中心城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致性,存在空间上的吻合性。
    • 麻海霞
    • 摘要: 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地籍测量中,GPS控制点的布设是整个作业最基本的、也是最先完成的工作,其分布的合理性,精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决定整个工作的基础。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空间分析技术中的缓冲区分析技术和叠置分析技术实现快速完成GPS测量控制点的选址,同时使控制点的在满足测量要求的前提下,达到最优化选择,提高选址的效率。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弥补传统依据经验选点技术的不足,使得控制点的选点可以量化,操作性更强。本文以农村土地使用权地基测量项目为主进行阐述分析。
    • 邓志杰; 王毓乾; 王紫锟; 殷向东; 杜阳
    • 摘要: 城市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城市中学的选址问题为研究对象,在考虑到新建中学与已有学校覆盖范围、与公共基础设施距离等经典选址问题的基础上,结合DEM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降雨量数据等,创新性地排除了大坡度、容易被淹没等不适合建立学校的区域,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新建中学候选范围提取模型,为城市新建学校选址提供参考.基于该模型,本文利用ArcGIS平台实现北京市现有中学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分析,发现北京市的中学教育资源存在较严重的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现象,认为新建中学应该建在北京市延庆县西部、昌平区南部以及房山大庆区南部.
    • 张应裕; 徐敬根; 王腾; 谢文凯
    • 摘要: 通过建立违法用地动态巡查轨迹数据与案件业务数据库,利用缓冲分析和擦除分析计算巡查盲区,并通过案件业务数据和巡查盲区叠置分析和网格化处理,分析案件巡查路线与案件业务数据的相关性,从而得出违法用地巡查路线优化建议,为自然资源执法工作提供决策支撑.
    • 傅梦颖
    • 摘要: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①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②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③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④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 徐文闻; 傅维利
    • 摘要: 城市小学的空间布局是城市快速扩张和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城市及城市拓展区小学布局现状的分析,优化城市小学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提出可行的优化调整方案,对提高区域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区域适龄学生就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连市甘井子区小学为研究对象,基于政府信息数据,利用GIS决策支持技术,运用缓冲区分析、基于路网的网络分析技术和泰森多边形技术优化小学服务范围.结果表明:①城市及城市拓展区域小学的服务半径应确定500 m及2000 m的基本服务半径,同时保证充分合理的弹性空间;②交通路网模型显示,城市拓展区小学面临超距离上学问题,应充分重视小学对当地居民公共生活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必要时要有制度上的强制保护措施;③利用泰森多边形进行学区优化,要结合小学实际,并确定长远优化方案.
    • 吴桂华; 黄铁兰; 陈泳瑶; 常德娥; 陈汉龙
    • 摘要: 餐饮行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受到诸多经济因素的影响.文章以佛山市餐饮业的POI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GIS技术,采用核密度分析、标准椭圆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究佛山市餐饮设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佛山市餐饮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