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1-03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通过对萧县十六年人工影响天气宣传工作的经验总结,对人工影响天气宣传工作中的主体和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人工影响天气宣传工作的具体做法,以及对不同的宣传对象所采取的不同的宣传方式和内容,为基层县局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日趋发展成熟.航空业发展迅猛不断壮大,受恶劣天气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对气象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航空气象服务中,将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应用于云、雨、雾、冰雹等影响飞行恶劣天气的减弱和消除中去,对改善飞行气象条件,提升飞行质量具有突出效果。因此,大力发展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业势在必行。
  •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利用淮南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仪在2013年观测得到的2次梅雨峰降水过程,采用阶矩法对Gamma函数进行拟合,分析了梅雨锋暴雨降水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二次降水过程以0-1mm的小雨滴为主,但对雨强和雷达反射率因子贡献最大的是1-2mm的粒子;随着雨强的增大,雨滴谱谱宽变大,最大雨滴直径达到5.5mm,各尺度档的粒子数浓度也相应增大,随着雨强的增大,浓度逐渐增加,然而,峰值直径却先增大后减小。雨滴谱参量NO,λ在这2次过程中随着雨强的增大成减小趋势,μ在二次降水过程中都出现了在降水强度在10到20mm/h时突然增大,总体是随着雨强的增大而减少。
  • 摘要:为考察云数值模式中的云物理方案和对实例云物理和降水过程的模拟能力,本文将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的华北地区一次积层混合云的徽物理结构特征、降水过程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环北京地区三架飞机联合云探测试验数据以及雷达、地面降水观测数据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此次积层混合云的云系演变、雷达回波和降水分布特征.对比结果是:(1)模式模拟的云中液态水含量(LWC)与飞机观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3°C层,飞机观测的LWC最大值为0.8 gm-3,模拟的飞机路径上的LWC最大值为0.78gm-3,两者接近;在-8°C层,飞机观测LWC最大值为1.5gm-3,模拟的飞机路径上的LWC最大值为1.1gm-3,模拟值偏小;在-5°C层以下,模式能够准确模拟云中水凝物的垂直分布,包括融化层的分布,模拟的水凝物含量与实测吻合.而对固态水,在-6-10°C,由于模式中雪粒子凇附增长过程较大,聚合过程发生的高度偏高,导致模式模拟的固态水凝物含量高于实测值,说明模式在雪粒子增长过程的处理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2)在云粒子谱参数方面,在-8°C层,由于模拟的雪粒子质量浓度偏高,所以模式计算的粒子谱的截距和斜率都小于飞机观测值,模拟偏小;在-5°C层,两者比较接近;在3°C层,由于云中小粒子浓度逐渐减少,所以模式计算的斜率接近观测值,但是截距大于观测值,说明模式降水粒子谱参数的描述方案有持改进,模式中谱形参数μ不应一直设置为0,而是应该随着高度变化而变化.
  • 摘要:本文利用福建省气象局自动站雨量资料和周宁水电站蓄水资料,选取周宁电站流域内近五年内的30个降水过程,分别采用surfer二次开发下的12种不同差值方法进行计算,分析比较了关注区域内的面雨量估算值及雨量空间内的分布特点,探讨得出业务工作中相对便捷、有效、准确的区域面雨量插值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多种插值计算方法中,改进谢别德法、克里格法和径向基函数法网格法不仅估算值相对误差较小,而且绘图效果较好.进-步探讨分析可知,对于面雨量<20mm的降水个例而言,径向基函数计算结果相对误差较小,而对于>60mm的降水个例,克里格插值计算方法则相对最优。
  • 摘要:利用2008-2012年4-6月份古田试验区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探空及地面雨量观测等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分析,探讨古田试验区云系的回波特征与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结果表明:影响古田试验区的主要天气系统分别为低涡切变、暖区辐合、高空槽和大陆高压;降水云系以积层混合云为主,其次为积状云;天气系统所对应的云系回波类型及降水情况有明显差异,积层混合云的结构配置有利降水;积层混合云大于25dBz的回波面积明显比积状云大,且平均回波顶高和最大回波顶高均比积状云低;积状云的垂直液态水含量明显比积层混合云大;积状云和积层混合云的负温层厚度超2Km;积层混合云的最大回波强度、大于25dz的回波面积和负温层厚度与区域平均日雨量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古田试验区积层混合云的作业指标为回波强度>25dBz,S>25dBz要大于400Km2,回波顶高大于5.5Km,负温层厚度大于1.5Km,垂直液态水含量大于1 Kg/m2.
  • 摘要:激光雨滴谱仪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激光雨滴谱仪在降水观测方面的使用,本文选取了同一观测点各种不同降水强度下的0.1mm测量精度翻斗雨量筒与HSC-PS32激光雨滴谱仪的降水资料,对不同降水强度下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果各种降水强度下两种降水传感器降水强度总体也一致,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激光雨滴谱仪相对于翻斗雨量筒的测量值存在系统性偏高的情况。此外本文详细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
  • 摘要:本文利用1991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地面常规观测和高空观测资料,2014年3月-6月地面雨滴谱仪观测数据,对位于福建省山区的尤溪县春季降水进行宏微观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尤溪县受低涡切变和高空槽影响下出现降水最多,其次为暖区辐合,春末夏初的早台风影响下降水出现也很频繁.降水量级主要以小-中雨为主,分布在各个天气型下;低涡切变、高空槽和暖区辐合下会少量出现大雨,暴雨极少,出现在低涡切变时;微雨和小雨量级的雨滴平均谱谱宽较窄,微雨平均谱为单峰型,小雨平均谱末端出现明显的第二峰,与较大雨滴下落中碰并和破碎有关:中雨平均谱明显增宽呈多峰结构,最大雨滴直径可达20mm;大雨以上的雨滴平均谱也呈多峰型,大滴端雨滴数浓度有更明显的增多;谱型最窄的是暖区辐合降水且呈单峰谱,其次是高空槽降水下的平均谱,谱型呈较弱的多峰结构;副热带高压边缘和低涡切变下的平均谱谱宽均能达到最大,且都呈现明显的多峰结构,副热带高压边缘雨滴数浓度更多,且多峰结构更为强烈;暖区辐合和高空槽降水自然条件略显不足,可以成为人工增雨重点关注对象。
  • 摘要:利用惠安县崇武国家基准气候站近60年地面降水和水汽压资料,计算分析惠安县空中水资源的变化特征及人工增雨的潜力,结果表明:近60年惠安县月均自然降水量、可能降水量和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月、季差异均表现显著;月均自然降水量最多的是5月和6月,最少的是12月;月均可能降水量最多的是6月,最少的是12月;月均整层大气可降水量最多的是7月和8月,最少的是2月:季均自然降水量、可能降水量与整层大气可降水量都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年自然降水量、可能降水量与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年际间的波动变化都比较大,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年自然降水量在年可能降水量中所占的比例为18~49%:各月的增雨潜力在64~78之间,增雨潜力较大的是7月和10-12月,最小的是2月;季均增雨潜力最大的是冬季,最小的是春季;年均增雨潜力约为71.2%,增雨潜力巨大.
  • 摘要:利用近2年(2011-2012)福建省地基GPS观测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分析了福建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重点对大气可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部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省的月平均PWV呈现单峰型分布特征,最大值出现在六月,达到了56.00mm,夏季PWV最丰富,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匮乏.(2)大气可降水量总体分布呈现沿海大内陆小,南部大北部小的趋势,变化明显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梯度趋势,大气可降水量与地形、测站的海拔高度密切相关.
  • 摘要:为确定广东省连江流域临界致灾面雨量,利用HBV水文模型和高道站1967-1987年观测数据进行模拟.结果显示:(1) HBV模型在连江流域逐日径流过程有较好的适用性,nash系数达0.8左右.(2)逐日径流(水位)和面雨量客观反应了连江流域洪水过程中降雨对径流的影响,可以用来确定连江流域临界致灾临界面雨量。
  • 摘要:桂林漓江每年秋季都会因为降水偏少而缺水,影响漓江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漓江补水一直受到政府和气象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漓江上游增雨补水作业进行总结,使人工增雨为漓江补水发挥更好的作用.根据不同降水云的特点,选用不同的作业方式,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漓江上游合理布置作业点,适时开展人工增雨补水作业,通过水库的合理调度,有效地给漓江补水.2013年秋季,通过科学组织,在漓江上游开展的3次增雨作业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 摘要:从触发降雹的影响系统和常规气象探测数据(温、压、湿)在降雹前变化的角度,经统计分析和t检验初步得到了一些对短期降雹预报有意义的特征以及为人工防雹提供有力的预报指标:广西产生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尺度系统大致有两类,即锋面低槽配置类和暖区(或锋后)南支槽类,其中,锋面低槽型占总样本数的78.9%;年均降雹次数分别与700hpa年均位势高度、850hpa年均气温、地面年均露点温度之间存在较显著的相关关系;从降雹的前两天开始,大气中低层出现明显的增压,地面出现明显增湿,到降雹当日不稳定能量迅速释放而出现大气中低层降压,地面转干.
  • 摘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冰雹历史资料分析,得出贵州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等特征;结合四个典型冰雹天气过程个例分析,总结出形成冰雹天气有利的环境场配置和探空特征指标的初步分析结论,为预报和防范冰雹天气的危害提供帮助。
  • 摘要:本文采用2002~2011年10年间,黔西南州8个气象观测站和54个防雹站的降雹资料统计分析了全州冰雹地域分布特征和年、季、月、日分布特征,得到了历年来降雹规律.分析表明,黔西南州冰雹天气呈西多东少和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全年冰雹主要集中在春季,雹日总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较明显:一天内的降雹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14时至夜间24时之前;大范围冰雹天气发生概率很小,但危害大。
  • 摘要:雨雾凇是贵州冬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它对电力输送、通讯线路等方面的设施危害极大,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本文统计分析贵州娄山1990年、1991年冬季出现雨凇雾凇前后雾滴谱的微物理特征量,结合相关云雾微物理知识,研究了有无雨凇雾凇出现时雾滴谱的不同特征及其成因,得到了有雨凇雾凇的出现和只有雾存在这两种天气现象下雾滴谱分布及其特征量的演变特征,发现在有雨凇雾凇存在时雾滴谱的演变起伏震荡较小,这是与此类天气条件下的温度、云雾含水量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紧密相关的.
  • 摘要: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最主要的是要找到云的合适催化部位,播撒适量的催化剂,才能达到最佳的催化效果.CWIP能够采集大气环境信息,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液态含水量、垂直速度和高空风向风速.飞机观测到的这些气象数据可以用作云催化的判定指标.当进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飞行时,CWIP只利用一台仪器采集所有需要的数据,并通过计算为登机作业人员提供可参考的"催化分数".登机作业人员根据各项指标的"催化分数",找到适合催化作业的云的部位进行作业,从而达到科学化人工增雨的目的.CWIP是专门为飞机人工增雨催化作业设计的机载组合探头,一个惯性导航系统可以提供飞机的加速度,速率,位置和姿态,惯性导航系统一般安装在飞机机舱的项部.一个空气传感器探头用于观测飞机迎角,空速管压力,静压,温度,相对湿度和液态含水量,一般安装在飞机的机翼下方或者机头位置.通过搭载气象要素观测仪器CWIP的运12飞机进行飞机增雨作业及大气探测飞行,该仪器运行稳定,操作简便,采集数据准确可靠,能够为实施飞机增雨的登机作业人员提供催化作业的科学判断依据.
  • 摘要:邯郸近年自然降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气象干旱频繁发生,是一个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城市.结合邯郸人影作业实际,通过分析总结人工增雨的天气概念模型、建立作业环境信息库、评估作业效果系统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增雨技术.
  • 摘要:对2010年5月16日河北层状云飞机探测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在Sc云中FSSP-100ER观测的小云粒子数浓度最大值为261个/cm3,平均值为106个/cm3,粒子平均直径最大为7.78μm,最小为3.76μm,平均值为6.4μ m;在As云中小云粒子数浓度最大值为153个/cm2,平均值为93个/cm3,粒子平均直径最大为7.72μm,最小为3.86μ m,平均值为6.52μ m.机载King含水量仪观测的Sc云中含水量最大值为0.633g/m3,平均值为0.147 g/m3,As云中含水量随高度增加,最大值为0.395 g/m3,平均值为0.144 g/m3.云中粒子谱型为双峰型.
  • 摘要:利用耦合了CAMS云方案的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2009年4月18日-19日张家口地区的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结合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积层混合云的过冷水分布特征以及人工增雨条件.主要结论如下:(1)模拟的和飞机探测的过冷水含量频率分布情况基本一致,随着过冷水含量的增加其出现的频率呈递减趋势:过冷水含量量级的频率分布显示,在10-1量级上出现的频率最高.(2)700hPa低涡切变是影响这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过冷水分布区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过冷水带的北段主要分布在切边线的东侧,南段分布在切变线附近,过冷水分布的大值区与700hPa位势高度等值线的细徽波动相对应.(3) 800hPa水汽辐合强度超过-5*10-6g/cm2.hPa.s的区域与550hPa高度上(约-10°C)过冷水含量大于0.1g/kg的区域完全吻合.(4)过冷水含量与垂直速度呈正相关,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83.(5)过冷云水的存在主要决定于水汽凝结蒸发,水汽凝结发生的区域完全包含在过冷水混合比大于0.01 g/kg的区域内,在过冷水分布区的边缘存在水滴蒸发,蒸发率量级为10-4"g.kg-1.s-1,可见在水滴蒸发的地方虽然过冷水滴消耗减少,但是过冷水依然存在.
  • 摘要:选用许昌观测站1954~2010年3~5月降水资料,采用距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许昌市58年春季降水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春季降水量总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变化范围为-83.03%~168.58%,在极端年份会出现严重春早和春涝.许昌春季干旱发生频率为36.2%,平均每2.8年出现一次.58年中有轻早年份11年,中早年份9年,发生频率分别为18.7%和15.5%:特早年份1年.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Pa≤-50%的年份有10年,其中1953~1994年间的42年中出现5次,1995年后,Pa≤-50%的年份明显增加.由负距平年份不同降水量级雨日频率分布,在负距平年份出现1~2.9mm降水量级雨日的频率最大,为36.4%,其次为5~9.9mm降水最级的雨日频率,为26.3%.降水量级为3~4.9mm和10~24.9mm的雨日频率分别为15.4%和17.7%,出现25mm以上降水量级的雨日频率较小,仅为0.04%.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Pa为正距平年份有22年,其中Pa在30%以上的有13年,平均4 5年出现一次.这些年份降水量较多,一般不需要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春季降水量负距平年份,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一般都需要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以缓解旱情.春季降水负距平年份雨日频数平均值为13.14,其中出现3mm以上降水量级雨日的机率平均为63.6%, 5mm以上和10mm以上降水量级雨日的机率平均分别为48.2%和21.9%.如果把5mm以上降水量级的雨日作为一次有可能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降水天气,在许昌春季降水的负距平年份,则每年春季平均有6次作业机会,其中10mm以上降水量级的作业机会3次.应利用这些可能的作业机会科学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量以抗旱减灾.
  • 摘要:黑龙江省自2012年对省内各地市下发人影增雨作业指导预报,本文针对该指导预报中的中分析预报依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季节、不同增雨作业等级的中分析预报依据.
  • 摘要:利用中央气象台网站提供的冰雹监测数据.在micaps系统上采用中尺度分析技术,统计分析了黑龙江省2014年5月2日至7月6日中15个冰雹日的各个预报要素的特征.总结出了一些冰雹产生时的天气特征,为今后冰雹的预报提供有利的依据.冰雹出现在槽前的比例要大于出现在槽后的比例,并且冰雹出现在冷涡上的比例也很大,冰雹发生的区域与高层冷槽或冷中心对应较好,干湿不稳定配置也是春末夏初出现冰雹的一个重要中尺度预报指标,冰雹的发生几乎都在地面辐合线上或距地面辐合线2个经纬距附近的位置,零度层高度主要集中在了2000m~4100m.
  • 摘要:选取2013年10月10日飞机增雨过程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检验区域与对比区域云图、雷达图和地面雨量的变化、对比,研究飞机增雨作业产生的的效果.研究表明,本次飞机增雨对降水效果来说是有正效应的.
  • 摘要:本文应用GRAPES模式预报产品、卫星云特征参量产品、雷达回波、区域小时雨量等资料,对2014年5月12日的一次飞机增雨作业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GRAPES模式为此次增雨作业潜力区识别提供了重要依据,模拟的云带范围、云层厚度、发展趋势与实况基本一致,垂直累积过冷水含量及其高度的预报为作业时机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从作业效果看,作业后影响区雷达回波强度增大,云层增厚,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有所增加,影响区内平均雨量明显高于对比区。
  • 摘要:黑龙江省很少会受到台风过程的影响,但12年台风几次北上影响到我省,我省根据实际土壤墒情情况,利用这一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本文从天气实况、地面人影作业指导、实际作业情况及增雨效果评估几个方面分析了这次增雨过程.
  • 摘要:详细分析了1981-2003年6-8月发生在川鄂的14场区域性特大暴雨过程的卫星云图和天气图,发现在特大暴雨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水汽输送,而且存在着大量的液态水输送,表现为特大暴雨区的上游方向存在一个或几个中尺度的水汽和液态水源地,向暴雨区汇集;特大暴雨的触发系统对应的云系多为中尺度涡旋云系和准纬向斜压叶云系.总结出了区域性特大暴雨的若干环境云场卫星云图和形成过程的物理图象,研究了特大暴雨形成的机理,发现特大暴雨是由高原涡旋云系或准维向斜压叶云系东移叠置在"露点锋"上或暖湿空气上,触发而成,CISK是其主要作用机理,"露点锋"在特大暴雨的触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是特大暴雨的必要条件.这一发现为区域性特大暴雨的短期预报和短时预报提供了依据.
  • 摘要:利用湖北省内三个测站的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三站水汽及液态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对比了武汉站微波辐射计与探空得到的大气可降水量,结果显示,微波辐射计探测值略高于探空,但两者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均在0.92以上.降水时,大气可降水量日变化呈现"一谷一峰"的特征,液态水总量在夜间波动较大,白天先增后减,在午后出现峰值.受地形影响,荆州液态水总量明显低于武汉、咸宁,咸宁液态水总量在秋冬季明显高于荆州、武汉.水汽密度整体随高度递减,低空部分高度的水汽密度在降水时要小于阴天时:液态水含量随高度先增后减,降水时其峰值高度明显高于阴天时.降水发生时,水汽在1~2km积聚,之后被抬升至3-4km高度凝结并降落,这对于降水的预报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条件应用火箭技术开展的人工影响天气方面的工作:利用对云播撒冻结核,用以改变云体的微物理学过程和动力学过程,以影响闪电放电;采用金属箔增加云体的导电率,使云体的电场维持在低于产生闪电的电场值以下,以抑制闪电:进行人工触发闪电,使云体的一小部分区域在限定的时间内放电,旨在开拓火箭技术在人工影响闪电的应用前景.
  • 摘要:开展人工防雹及人工增雨作业是湘西自治州防御冰雹及干旱的重要手段,建立人影作业标准化炮站不仅可降低人影作业的管理及运行成本、提高作业效益,而且充分展示了气象部门服务地方的能力与责任.本文介绍了湘西自治州人影作业标准化炮站的建设概况,并以出现严重冰雹、干旱、高温热害天气过程的的2013年为例,介绍了湘西自治州以标准化炮站的要求开展人工防雹、人工增雨作业情况,并对作业效益时行了简易评估.
  • 摘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是减轻和防御气象灾害、促进农民增收增效的有效措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对人工增雨的需求迫切.
  • 摘要:本文根据白山流域多年天气气候特征,在适合的天气背景条件下,在云体的适当部位,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有科学设计的催化作业,形成白山流域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方案,通过提高云的降雨效率,获得增加水库来水量的预期目的.
  • 摘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和探空资料,研究了吉林省春季降水性层状云的宏观特性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厚、云冷层厚度与降水关系的总体趋势是厚度越大,产生的降水越大:云顶温度与降水的总体趋势是云顶温度越低,降水越大;0°C层下部平均回波强度与降水符合幂律相关性;相关系数检验显示,0°C层下部平均回波强度与降水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63:根据各宏观特征量与降水的关系得到了不同降水量级的判别指标。
  • 摘要:夹卷率是对流参数化方案中的重要参量,影响对流云中物质和能量的传输.为了探究不同的环境空气对深对流云夹卷率数值的影响,本文采用TOGA-COARE项目深对流云飞机观测资料,应用混合比例法估算了假定环境空气距对流云不同距离时对流云的夹卷率.计算结果表明深对流云夹卷率值的大小与环境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相关,较大的湿度和较低的温度往往对应着较大的夹卷率;夹卷率的概率分布主要呈单峰或双峰型,较大的峰值与飞机取样靠近云底有关,夹卷率平均值随环境空气与对流云之间距离的增大有减小趋势;另外夹卷率与云底以上高度的变化呈负相关,且不同来源环境空气的距离变化对这种负相关影响不大.
  • 摘要:本文针对地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实际操作过程,结合操作经验,对弹道参数作了简化推导;对用弹量、发射仰角和方位角的确定方式作了理论研究;根据碘化银作用原理,研究播撤机制;使用雷达产品,结合经纬度换算方法作GIs叠加,为形成有效的决策判断系统提供基础.整个人影系统设计由信息采集、通讯传输、预警决策、评估检验四个模块组成.
  • 摘要:本文引进开发了天气雷达回波的识别算法,利用长春地区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一次层状云人工增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首先选定进行人工增雨的固定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与作业区条件相似的区域做为对比区,结合多重回波(dBZ)阈值的敏感性分析,采用标准差对作业区敏感回波值进行判断,给出了作业单元与对比单元的物理属性.通过对两个单元的物理属性分析,可以看到:播撒后半小时,作业单元的多个物理属性呈现明显增加;播散后1小时到2小时之间,各个物理属性达到峰值,相比作业时刻,回波顶高峰值增加26.09%,最大反射率峰值增加32.37%,最大反射率高度增加116.67%,液态含水量增加204.84%,降水通量增加566.33%;播撤后2小时物理属性呈下降趋势.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做为人工增雨效果物理检验的一种尝试.
  • 摘要:文中介绍了"三农"气象服务专项总体建设情况,主要包括i大方面:一是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该项目自开展以来,不断深化发展,提升气象服务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硬件设施和软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各地涌现了许多亮点,真正为老百姓做了实事,有用事,成效显著,普遍受到老百姓的好评.最后讲述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整改建议,让"三农"专项建设做大做强,让气象为农服务的天地更加广阔。
  • 摘要:文中分析了庐山森林火灾与高森林火险天气的内在联系,根据庐山森林防火工作现实需求,对在秋冬季对层状云和山地云通过人工作业方式达到增雨效果、取得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的可行性,从水汽、降水、天气系统及云层条件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2007-2011年实际作业效果进行了初步检验评估.分析表明,秋冬季有作业需求的时候恰好又有作业条件的机会有50%至70%,拟合率较高,增雨作业的可行性较好.在2007-2011年总共20次作业中,能够达到有效降水量从而使火险等级明显下降的共有17次占到了85%,说明总的作业效果还是较明显的.而受各方面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的作业能力还不高,还有较大的潜力.应尽可能增加作业次数、增加作业点,有条件时还可进行烧烟、飞播作业.
  • 摘要:本文将TK-2气象探测火箭与常规探空气球的数据对比确定了数据的可信性之后,利用它对辽宁一次西风槽型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跟踪观测,研究其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探空火箭获取的大气的温度、湿度、压强、风速、风向等数据配合雷达资料做出探空资料的时间剖面图,在帮助作业人员确定人工增雨的作业时间、作业高度上是十分有意义的.
  • 摘要:本文利用NCAR的CAM5.1模式通过两组有无城市下垫面的数值试验模拟研究1993-2007年期间我国东部城市化与非城市化在气温上的差异.分析了这15年的平均降水率,总云量,辐射的变化情况对冬、夏季气温的影响以及和气温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化发展使得我国东部城市的气温整体趋于上升.增温较为明显的地区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工业发达地区.而夏季比冬季增温更为明显.
  • 摘要: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内85个旗县120个地面气象站2012年11月~2013年10月12个月的每日3次地面云量资料以及每日08时24h降水量资料,采用CWR-PEP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内各旗县人工增雨潜力和人工增雨云水资源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内蒙古地区云水资源非常丰富,人工增雨云水资源量CRPE为160.64亿吨~240.97亿吨,人工增雨潜力PEP为96.39亿吨~216.87亿吨,呈现从东到西逐渐降低的趋势,中部地区云水开发潜力和云水资源量相对较小.
  • 摘要:本文针对内蒙古中部地区2005~2010年212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个例中的65架次作业条件及作业效果较好的个例,利用天气图、Ncep资料、探空资料和呼和浩特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进行了飞机人工增雨概念模型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河套气旋、蒙古低涡系统影响下,在天气系统的前部发展中的高层云和层积云云系中作业.零度层高度4月应低于1500m,5、9月低于2500 m,6-8月低于3500 m;其云底高度在4-5月应低于2250m,6-10月低于1850m;云厚在2Km以上.在春季积分水汽要达到10mm以上,夏季达到25mm以上;700hpa温度露点差≤2.其雷达回波形态为大面积的片状、片絮状和片带状;当雷达以半径150km扫描时,回波面积在1/4以上;回波的基本强度达到或超过15dBz,主体回波强度达到或超过25dBz,主体回波顶高大于等于4-5km.
  •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呼和浩特白塔机场2013年GPS外场试验数据,并结合相关的气象资料,对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与局地降水之间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高时间分辨率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可监测呼和浩特降水发生时局地时水汽迅速变化的整个过程.在降水前后,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有很明显的变化,2小时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增量和本站是否发生降水关系密切,降水主要出现在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迅速增加的1-2小时内,每小时降水量峰值和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增量的大小有关.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与月累积降水、逐小时降水、湿度条件密切相关,为局地降水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
  • 摘要: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等资料,探讨了2013年内蒙古中部飞机增雨过程水资源特征,并通过对比分析给出了适合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空中水汽和水凝物背景特征.结果表明:(1)夏季,单位面积地区上空整层大气水汽含量在30mm以上、云水含量2.0mm以上、小时凝结量在1.0mm以上时有利于实施增雨作业.有利作业过程水汽通量较大,作业区大部为较明显的水汽辐合,准饱和区水平范围较大,垂直方向准饱和区厚度在3.0km以上,云底高度在1.0km左右.(2)对于一次天气过程,水凝物总量为水汽总量的10%左右,源源不断的水汽输入与凝结是过程中水汽和水凝物的主要来源,有利作业天气过程的水凝物含量明显偏多.本文的结论对内蒙古中部地区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具有参考意义.
  • 摘要:滨州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部门与军分区修械所合作20年,联合开展高炮维修和年检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际操作经验.本文针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年检的技巧展开探讨分析,重点分析高炮的身管、炮膛、炮闩、高低机、方向机和压弹机等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本着方便操作、简化流程的原则,希望对地市级人工影响天气部门开展高炮年检提供帮助.
  • 摘要:利用高空、地面环流形势图和新一代天气C波段雷达产品中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产品以及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7月29日大同地区一次大范围降水过程中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和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环流背景条件下,通过雷达跟踪监测,雷达回波动画显示,作业前后回波强度比较,作业点与来作业点之间的比较,利用自动站数据对增雨作业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表明此次大范围连续性降水的形成与适宜的人工增雨有一定相关性,最终证明此次人工增雨效果较为显著.
  • 摘要: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及大同多普勒雷达(CINRAD/CB)探测资料,对2011年4月1-2日发生在大同地区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根据大范围稳定性降水的速度回波演变情况,得出系统加强、维持、消散的图象特征.整层为暖平流,上层为西南气流且有明显的垂直风切变时,系统维持时间较长,低层风场出现暖平流加辐合特征相结合时,系统加强且持续时间较长,流场特征适宜实施飞机人工增雪作业。
  • 摘要:本文利用1960-2011年长治市11个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小波分析、突变分析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长治市近50年来降水量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长治市年降水量与夏、秋两季降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春、冬季降水量则呈现上升趋势,降水倾向率分别为-16.3mm/10a、-11.2mm/10a、-6.4mm/10a、0.32mm/10a和10.1mm/10a;年降水量以及春、夏、冬季降水量存在着准15年、准25年以及5~10年的周期,秋季降水主要以准15年及5~10年的周期性变化为主;年降水量与四季降水量均没有发生明显的气候突变.
  • 摘要:本文研究统计了洋山港区三个浮标(航道浮标、黄泽洋船标和洋山浮标)不同等级浪的波向频率分布、波浪波向频率分布的季节变化、日平均风速与日平均波高的相关性、月平均波周期和月最大波周期、日平均波周期、日最大有效波周期、日最大有效波高、日平均有效波周期以及日平均有效波高等一系列气象水文内容,并得出波浪相关要素分布特征:浮标和船标站统计资料均显示1月-7月波高的日变化较小而且平均波高较小,7月之后波高变化幅度明显加大,波高振幅最大基本都出现在8月初;根据相关性分析显示,风速与波高之间呈线性增长的关系:航道浮标的月平均波周期最大出现在12月达到10秒以上,而其它月变化较均衡;黄泽洋船标和洋山船标测得的月平均波周期变化较均衡,且均为超过10秒;航道浮标和黄泽洋船标日均波周期基本稳定在6秒左右,而洋山浮标偏小,为3秒左右.黄泽洋船标和航道浮标每日最大有效波周期为8秒左右;洋山浮标浪高较其他两个浮标偏低,洋山日均有效波周期、最大有效波周期、最大有效波高均为最小,这与洋山浮标距离港口较近的地理位置有关.
  • 摘要:本文根据1961~2012年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116个气象台站逐月降水资料,利用REOF、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周期变化、突变年份等.结果表明,近52年来,西南地区春季平均降水量为206mm,降水整体微弱增加,1960年代降水普遍偏少,1970年代降水普遍偏多,1980年代之后进入波动期,近52年来有7个多雨年和10个少雨年.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可分为4个区域:Ⅰ区(云南地区和四川西南部)和Ⅳ区(川西高原和攀西高原部分地区)春季降水呈增加趋势,Ⅱ区(贵州地区和四川东南部个别地区)和Ⅲ区(四川东北部和重庆地区)呈减少趋势.四个区域春季降水都是长周期中包含着短周期,25~28年的周期和10年以下的周期较为普遍.Ⅱ区和Ⅲ区发生突变的年份和降水变化趋势都较为一致,都是在1975年附近发生突变,突变后进入下降趋势.
  • 摘要:以1978-2007年四川省宜宾探空站200 km范围内的共45例降雹事件与非降雹事件作为时间样本,将利用T-lnp探空资料计算表征热力、动力、水汽条件、温度、高度等物理参数作为预报因子,采用因子组合分析方法对3244个预报因子进行筛选,找出影响宜宾探空站附近降雹的预报因子,并计算得出了它们的阈值及组合关系,建立了冰雹预报指标判别式.两个主要因子400 hPa饱和湿静力温度与850 hPa湿静力温度之差(T*σ400-Tσ850)和400 hPa与地面的垂直气压梯度之差(Gz400-Gzsurface),两个条件因子700 hPa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之差(e700-es700)和700 hPa的露点温度与饱和湿静力温度之差(Td700-T*σ700),将2008年全年732例时次的T-lnP探空资料代入判别式进行试报,探测率为84%,空报率为67.7%,成功指数为30.4%,试报结果表明:基于探空资料因子组合分析方法得到的冰雹预报指标判别方法可行,具有一定准确性.
  • 摘要: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如何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一直是人们不断研究的课题.人工增雨,尤其是飞机人工增雨以其显著的增雨效果,可以更加充分利用空中的云水资源,正在被作为一种增加水资源的手段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如何对人工增雨的效果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估,一直是个困扰人们的难题.本文针对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的实际状况和发展形势,提出一种新的利用ArcGIS缓冲区,来对飞机人工增雨进行效果评估的方法.本方法有效的为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针对不同的天气状况,进行飞机增雨的效果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摘要:本研究选取成都地区2008-2012年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根据降水性质分为对流性强降水、稳定性强降水和混合性强降水,利用成都地区GPS水汽资科,计算研究各种类型强降水的降水效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性强降水的过程降水效率最大,其次为稳定性强降水,最小的为对流性强降水.降水效率与降水量的关系最密切,降水效率越大则降水量越大.本地水汽与降水量正相关.外来水汽对降水效率和降水量的贡献远远大于本地水汽的贡献.外来水汽与本地水汽之间关系不明显.运用本研究结果可对降水情况及人工增雨潜力进行预估,为预报服务提供科学的参考.
  • 摘要:利用微波辐射计2008年6~8月的观测资料和探空数据,对微波辐射计反演得到的温湿度廓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微波辐射计测量的温湿度廓线与探空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两种设备观测的水汽廓线总体趋势一致.微波辐射计观测的乌鲁木齐夏季水汽总量(PWV)呈现明显的日循环特征,PWV平均为2..66mm,从04:00~15:00逐渐减小,从15:00~23:00逐渐增加,最大值为22.44mm,最小值为20.89mm,日变幅为1.55mm,变化了7.1%.把19.6mm初步定为发生降水的水汽阈值,乌鲁木齐夏季降水主要发生在夜间,尤其是后半夜,这与PWV的日变化基本一致.降水前有一定阶段的水汽积累,等达到一定极值,在相应的动力机制影响下发生降水,降水结束后PWV值减小而急剧下降.
  • 摘要:利用常规探测、多普勒雷达探测和气象卫星资料,对昭通市彝良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伴随低涡切变南下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在昭通地区交汇,激发了多个对流云团的发展合并,最终形成一条明显的对流回波带自北向南影响昭通地区,自北向南的水汽输送带和水汽通量辐合区的南移,为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提供较好的水汽条件.对流单体在向南移动过程中形成多条带状回波,在昭通市3县(区)长时间维持较强回波特征,出现三体散射、V型缺口、典型逗点回波加强等冰雹回波主要特征.根据强对流回波的移向和移速,及时开展了人工防雹作业效果较好.连续的雷达回波跟踪监测、强回波高度大于0°C层高度和较大的回波强度梯度指标,是人工防雹取得较好效果的关键.
  • 摘要:本文在GRAPES人工增雨云系模式中加入新催化技术方案,引入碘化银数浓度和比含水量,利用模式对2010年12月15日重庆地区一次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与直接播撒冰晶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引入的Agl变量与模式动力过程配合较好,Agl方案也取得了较好的增雨效果,但相对于直接播撒冰晶增雨量略少,增雨范围略小.分析微物理过程,发现碘化银粒子由于要与云中水凝物反应才能成为冰晶,因此其与云中过冷云水和雨水反应效率较直接播撤冰晶低,生成冰晶增长形成的霰等水凝物含量略低,形成的地面降水过程较直接播撒冰晶略弱.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