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结合界面

结合界面

结合界面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194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90805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5年全国堆焊再制造技术学术会议、第188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爆炸合成纳米金刚石和岩石安全破碎关键科学与技术、第十届全国固态相变凝固及应用学术会议等;结合界面的相关文献由575位作者贡献,包括史长根、王耀华、张罡等。

结合界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0805 占比:99.84%

总计:90949篇

结合界面—发文趋势图

结合界面

-研究学者

  • 史长根
  • 王耀华
  • 张罡
  • 赵建华
  • 张心金
  • 上官晶晶
  • 刘喜明
  • 孔德军
  • 张劲永
  • 张海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林; 龚俊; 何俊; 谢乃冰; 张海东
    • 摘要: 简要介绍了电解沉积锌生产过程中的阴极板预剥锌工艺。应用断裂力学理论对过程中锌铝结合结构界面的分离过程进行了分析;对预剥锌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得出了锌片受力曲线;使用Ansys对预剥锌工艺过程进行仿真,将仿真分析与试验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运用仿真分析了不同情况下最大预剥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刀具角度越小,所需的外载越小,刀具刀刃角度在40°至45°时刀具的强度与载荷能达到较优平衡;(2)锌片与极板间结合强度对预剥力的影响非常小,锌片界面端附近的塑性变形消耗了大部分的外载。研究成果对剥锌机的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王于金; 秦芳诚; 齐会萍; 李永堂; 亓海全; 孟征兵
    • 摘要: 轧辊、无缝管和环类零件等是核电火电、石油化工和大型轧机等高端装备的关键基础构件,具有承载、连接和传动等作用,品种多、用量大、用途广。单一金属材料轧辊、无缝管和环件在性能上越来越难以满足重大装备在极端严酷环境下的服役性能要求,如在高磨损、高腐蚀环境下不仅需要考虑构件材料本身的力学性能,还必须采用抗磨损、抗腐蚀合金提高构件的力学性能和延长其使用寿命。因此,将具有不同性质的两种材料复合在一起组成双金属复合构件,可以实现两种单一金属组元性能的优势互补。单侧性能要求较高时,双金属构件可以取代稀有、贵重金属,在深空探测、风电、石化和远洋船舶等领域应用广泛。由于双金属材料成分、结构和性能的差异,其复合界面形态与结合特点是该类构件制造的关键。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已实现了复合辊、复合管等双金属复合构件离心铸造技术生产。双金属复合辊为外层卧式离心铸造、内层重力填充铸造,双金属复合管内、外层均为典型的卧式离心铸造,双金属结合界面形态受外层浇注温度、内外层浇注间隔时间和铸型转速的影响,结合层厚度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浇注温度和凝固方法,复合构件性能主要取决于结合界面的性能;在复合辊和复合管离心铸造过程中,加以电磁控制和多元合金变质处理,以及离心铸造复合后进行阶梯热处理,均能够改善结合界面形态与成分分布均匀性,从而提高其结合性能,离心铸造复合成形机理主要为冶金结合。本文综述双金属复合构件离心铸造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典型双金属复合辊和复合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离心铸造工艺特点与成形规律,探讨工艺参数对结合界面和结合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离心铸造过程中的组织演变机理,指出双金属构件离心铸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盘状类环形零件的特点,展望双金属离心铸造复合构件的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内容。
    • 周言; 李成祥; 杜建; 王现民; 姚陈果
    • 摘要: 近年来,磁脉冲焊接技术凭借其在异种金属焊接中的独特优势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放电电压是磁脉冲焊接过程中重要的电气参数,而金属射流可清理工件表面的污秽和氧化层,促进金属的冶金结合。为探究放电电压对金属射流及结合界面的影响,该文对放电电压与金属射流特征、结合界面形貌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理论分析,并建立镁-铝磁脉冲焊接综合实验观测平台,捕捉到完整的金属射流轨迹。结果显示,当放电电压从13kV提高到16kV时,碰撞速度从403.12m/s提高到了498.49m/s,对碰撞角度无明显影响;金属射流持续时间从31.02μs增加到47.94μs,且射流强度也逐渐增强。金相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放电电压为14kV、15kV、16kV时,镁-铝结合界面呈现波纹界面,且波幅不断增大,结合区域宽度分别为1.27mm、1.35mm、1.77mm。放电电压通过碰撞速度、碰撞点速度、碰撞压力及碰撞后剩余能量改变金属射流特征及结合界面形貌从而影响焊接效果。该文可为深入研究磁脉冲焊接机理、提高焊接效果提供有力参考。
    • 曹晓恬; 查柏林; 周伟; 王金金; 贾旭东; 范珂华
    • 摘要: 目的以超音速火焰喷涂过程为基础,探究粒子撞击速度对粒子在基体上沉积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SPH方法,模拟分析WC-12Co粒子速度在400~800 m/s内,单个粒子在相同基体上的沉积行为。结果粒子撞击速度与粒子扁平率、粒子基体结合面积、结合方式等有密切关系。随着粒子撞击速度的增加,基坑深度持续增大至最小深度的4.6倍,金属射流对提高粒子扁平化程度及粒子与基体的有效结合面积起到促进作用,总接触面积最大可达到原有效接触面积的2.7倍。撞击速度的提升使得有效塑性应变及应变区域增加,形变区域增大。同时,结合面温升总体增加,增强了粒子与基体的结合条件。沉积过程存在能量耗散,初始能量的提高有利于粒子与基体总能量的增加,强化了压实效应,进一步促进粒子与基体的结合。结论在数值模拟选取的范围内,超音速火焰喷涂WC-12Co粒子的撞击速度越高,粒子与基体的结合状态越好。
    • 王小勇; 王华鹏; 贾啸林; 邹扬; 朴学峰
    • 摘要: 为满足低合金钢板大单重、特厚规格的市场需求,依托轧制复合工艺开展采用复合连铸板坯生产特厚钢板的试验研究,通过对连铸板坯进行复合组坯及轧制获得特厚钢板。综合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轧制复合工艺生产的特厚钢板结合界面复合良好,结合界面区域晶粒发生了充分的再结晶,实现了原子层级的冶金结合;z向(厚度方向)拉伸性能满足Z35要求,局部断面收缩率因结合界面微区存在的带状分布氧化物而偏低。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界面强化钼合金及其制备方法,钼合金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85%-98%Mo、0.5%-15%活性金属元素、0.1%-5%碳化物以及0.1%-5%稀土金属氧化物;所述钼合金具有钼-活性金属相-钼的强化界面。本发明通过活性金属分离钼-钼弱结合界面,形成“钼-活性金属相-钼”的强化界面,同时利用超细/纳米碳化物与稀土氧化物的均匀复合弥散分布形成的大量微观界面吸收中子辐照产生的点缺陷,从而提高钼合金界面结合强度与韧性,并因此改善抗辐照脆化性能。
    • 张敏; 朱子越; 许桓瑞; 王刚; 杜明科; 王博玉
    • 摘要: 为了改善Sn0.5Ag0.7Cu/Cu接头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通过在Sn0.5Ag0.7Cu钎料中添加Zn元素,以Sn0.5Ag0.7Cu-xZn?(x=0,?0.1,?0.4,?0.7,?1)钎料合金对紫铜基板进行了熔钎焊试验,并对接头进行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改变了接头结合界面处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compound,IMC)组织结构,增强了接头剪切断裂的韧性断裂特征,提高了接头抗剪强度.?当Zn元素的加入量为0.4%?(质量分数)时,接头抗剪强度达到最高的47.81?MPa.?添加Zn元素等温时效处理后,对接头中IMC层的生长有着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时效温度的提高和时效时间的延长,脆性层Cu5Zn8会破碎直至消失,因此在改善接头结合界面处IMC组织性能的同时,不会改变其组成和结构.
    • 吴其亮; 于爱兵; 孙磊; 赵硕; 李毅; 李建勇
    • 摘要: 为了实现聚晶金刚石(PCD)与高速钢的连接,采用Ag-Cu-Ti-In钎料进行真空钎焊,通过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设计选取了钎焊温度、加热电流、保温时间作为试验因素,以焊后钎料层的显微硬度与钎料在PCD表层的铺展面积为响应指标优化钎焊工艺参数。使用优化的工艺参数对PCD刀具和高速钢进行真空钎焊试验,利用显微硬度计、三维数字显微镜及能谱仪分别对焊后的钎料层显微硬度、结合界面微观结构和钎料元素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g-Cu-Ti-In钎料与PCD之间发生了元素扩散,实现了PCD与高速钢之间的连接,钎焊工艺的最优参数分别为钎焊温度900°C,加热电流500 A,保温时间13 s。
    • 杨文月; 孙倩; 李冰; 张罡
    • 摘要: 针对爆炸焊接钛钢复合板,通过金相显微镜(OM)、电子显微镜(SEM/EDS)、超微载荷硬度仪、纳米压痕仪、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等表征手段,研究复合板结合界面的层次、结构、硬度、弹性模量的不均匀性以及对平行和垂直爆轰方向含结合界面复合板试样的拉伸性能。结果表明,结合界面由钛覆板过渡到钢基板的层次分别为覆板侧组织变形区、局部熔化区和基板侧等轴细晶区、条状纤维区及扭转区构成。结合界面不均匀的组织结构造成硬度和弹性模量不均匀,漩涡处局部熔化区硬度最高(11.73 GPa);复合板抗拉强度介于基覆板之间,横向抗拉强度(578 GPa)优于纵向(472 GPa),钛钢复合板拉伸性能具有各向异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