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组织学分型

组织学分型

组织学分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64184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国肛肠病杂志、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0中国-FIGO妇科肿瘤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鼻咽癌学术会议、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等;组织学分型的相关文献由434位作者贡献,包括马丽颖、于红、何同梅等。

组织学分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64184 占比:99.99%

总计:964322篇

组织学分型—发文趋势图

组织学分型

-研究学者

  • 马丽颖
  • 于红
  • 何同梅
  • 刘献华
  • 叶兆祥
  • 国小钰
  • 孙美玉
  • 宋希林
  • 宋文忠
  • 宝鲁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龙萍; 邓飞; 陈芳
    • 摘要: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贵阳市肺科医院收治的100例肺腺癌患者(其病情均经病理学检查得到诊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肺腺癌标本中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PD-L1的表达与肺腺癌组织学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00例肺腺癌患者中,PD-L1呈阳性表达的患者有22例,其PD-L1的阳性表达率为22.0%。其中,男性患者PD-L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女性患者,P<0.05;吸烟患者PD-L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不吸烟患者,P<0.05;年龄≥60岁的患者PD-L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P<0.05;贴壁型肺腺癌患者与腺泡型肺腺癌患者PD-L1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实性肺腺癌患者和黏液性肺腺癌患者,P<0.05。结论:PD-L1在肺腺癌中存在阳性表达的情况。肺腺癌患者PD-L1的阳性表达与其性别、年龄、吸烟与否及肺腺癌的组织学分型有关,男性、吸烟、年龄≥60岁及组织学分型为贴壁型、腺泡型的肺腺癌患者PD-L1的阳性表达率较高。
    • 马丽颖; 孙美玉(审校)
    • 摘要: 常规MRI可从形态学角度评估上皮性卵巢癌(EOC)组织学分型,扩散加权成像(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及动态增强MRI(DCE-MRI)等功能成像技术可进行定量后处理分析。基于MRI的影像组学通过全面分析Ⅰ型和Ⅱ型EOC的影像特征,在术前可以预测EOC分型,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就DWI、IVIM、DCE-MRI及影像组学在鉴别EOC分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温越(综述); 丁士刚(审校)
    • 摘要: 管癌是我国第6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肿瘤所致死亡的第4位[1]。与西方国家食管腺癌为主的情况不同,我国食管癌组织学分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呈现自癌前病变至癌的阶梯进展趋势,腺癌多是经由Barrett’s食管背景下低级别异型增生(low-grade dysplasia,LGD)至高级别异型增生(high-grade dysplasia,HGD)再到癌,鳞癌则是由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中级别上皮内瘤变(moderate-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M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发展而来[2,3]。
    • 马丽颖; 孙美玉; 王成艳; 崔淑丽; 李宝; 陈丹
    • 摘要: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对Ⅰ型与Ⅱ型上皮性卵巢癌(EO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EOC病人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平均年龄(50±13)岁。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对EOC病人进行分组,分为Ⅰ型组(24例)和Ⅱ型组(21例)。所有病人均于术前行盆腔DKI检查,由2名放射科医师在DKI各参数伪彩图上分别测量平均扩散峰度(MK)、平行扩散峰度(Ka)、垂直扩散峰度(Kr)、平均扩散系数(MD)、平行扩散系数(Da)、垂直扩散系数(Dr)、各向异性分数(FA)、峰度各向异性分数(FAk)。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鉴别诊断效能。结果病理表现上,Ⅰ型中交界性肿瘤占比最高(50.0%),Ⅱ型中浆液性癌占比最高(61.9%);Ⅰ型中高分化癌占50%,Ⅱ型多表现为中低分化癌(76.2%),Ⅰ型EOC的分化程度高于Ⅱ型;Ⅰ型多数处于Ⅰ期(79.2%),Ⅱ型多处于Ⅲ期(57.1%)(均P<0.05)。MRI影像上,Ⅰ型病灶多表现为囊性(41.7%)或囊实性(33.3%),Ⅱ型多表现为实性(52.3%);Ⅱ型(66.7%)腹水发生率高于Ⅰ型(29.2%)(均P<0.05)。Ⅰ型的MK、Ka和Kr值低于Ⅱ型,MD、Da和Dr值高于Ⅱ型(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K阈值为0.504时,鉴别2组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0.817)最大,诊断敏感度(95.2%)、阴性预测值(92.9%)、准确度(78.9%)也最高,Da阈值为2.190时鉴别诊断的AUC(0.770)最小,而特异度(76.2%)、阳性预测值(75.9%)最高。结论DKI序列的定量参数MK、Ka、Kr、MD、Da及Dr均有助于鉴别Ⅰ型与Ⅱ型EOC,其中MK值鉴别诊断效能更大。
    • 钱洛丹; 吴慧; 牛广明; 任嘉梁; 崔艳芬; 蔚纳
    • 摘要: 目的:比较传统影像特征与多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在鉴别诊断Ⅰ型与Ⅱ型上皮性卵巢癌(EOC)中的效能,并验证传统模型与影像组学模型相结合能否提升预测EOC分型的效能.方法:搜集2015年1月-2019年6月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为EOC,且术前行M RI检查的61例患者,共80个病灶(Ⅰ型30个,Ⅱ型50个).建立传统模型,包括常规M RI形态学特征及ADC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建立包括FS-T2 WI、DWI和T1增强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每个序列提取1070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单变量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法(L A S S O)筛选重要特征,最后将传统模型与多序列组学模型相结合以建立混合模型.通过ROC曲线分析、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DCA)分析验证各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之间的AUC值差异.结果:传统模型显示出最高的性能,AUC为0.95(95%CI:0.90~0.99),混合模型的AUC为0.96(95%CI:0.9~1.0),混合模型的性能与传统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准曲线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模型具有最高的可靠性.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了影像组学模型在早期区分两种肿瘤类型中的潜力.结论:传统模型可成为区分I型与II型EOC的有效工具,影像组学模型有可能在早期更好地区分EOC类型.
    • 郑泽泽; 徐晓艳; 李时荣; 宝鲁日
    •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型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5年胸腺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对63例胸腺上皮性肿瘤分类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卡方检验分析WHO组织学分型和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WHO(2015)诊断标准对63例胸腺上皮性肿瘤进行组织学分型,A、AB、B1、B2、B3胸腺瘤分别有4例(6.35%)、15例(23.81%)、15例(23.81%)、16例(25.40%)和5例(7.93%),化生性胸腺瘤2例(3.17%),微结节性胸腺瘤伴淋巴样间质3例(4.76%),胸腺癌3例(4.76%),其中2例为鳞状细胞癌,1例为不典型类癌。63例胸腺上皮性肿瘤中19例伴有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所有患者的影像学均表现为纵隔占位。依照Masaoka临床分期,63例患者中Ⅰ期20例、Ⅱ期24例、Ⅲ期13例、Ⅳ期6例。卡方检验结果示组织学分型与临床分期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组织学分型靠后的胸腺上皮性肿瘤其Masaoka临床分期也较高。41例获5~47个月的随访,4例死亡。1例因胸腺瘤引发的MG而死亡,组织分型为B3型,Masaoka临床分期为Ⅲ期。1例死因不明,组织分型为B2型,Masaoka分期为Ⅱ期。另2例死于胸腺鳞状细胞癌,Masaoka临床分期为Ⅳ期。结论:不同组织学类型胸腺上皮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各具特点;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形态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对胸腺上皮性肿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WHO组织学分型可帮助评估胸腺上皮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指导肿瘤治疗。
    • 郑泽泽; 徐晓艳; 李时荣; 宝鲁日
    •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型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5年胸腺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对63例胸腺上皮性肿瘤分类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卡方检验分析WHO组织学分型和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WHO(2015)诊断标准对63例胸腺上皮性肿瘤进行组织学分型,A、AB、B1、B2、B3胸腺瘤分别有4例(6.35%)、15例(23.81%)、15例(23.81%)、16例(25.40%)和5例(7.93%),化生性胸腺瘤2例(3.17%),微结节性胸腺瘤伴淋巴样间质3例(4.76%),胸腺癌3例(4.76%),其中2例为鳞状细胞癌,1例为不典型类癌.63例胸腺上皮性肿瘤中19例伴有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所有患者的影像学均表现为纵隔占位.依照Masaoka临床分期,63例患者中I期20例、II期24例、III期13例、IV期6例.卡方检验结果示组织学分型与临床分期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组织学分型靠后的胸腺上皮性肿瘤其Masaoka临床分期也较高.41例获5~47个月的随访,4例死亡.1例因胸腺瘤引发的MG而死亡,组织分型为B3型,Masaoka临床分期为III期.1例死因不明,组织分型为B2型,Masaoka分期为II期.另2例死于胸腺鳞状细胞癌,Masaoka临床分期为IV期.结论:不同组织学类型胸腺上皮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各具特点;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形态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对胸腺上皮性肿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WHO组织学分型可帮助评估胸腺上皮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指导肿瘤治疗.
    • 王成艳; 孙美玉; 刘爱连; 王梦遥; 吴雅楠; 马丽颖
    • 摘要: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双指数、拉伸指数模型各参数在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EC)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型(31例)与Ⅱ型(20例)EC病人的IVIM成像资料.由2名医师在IVIM各参数伪彩图上分别测量慢速表观扩散系数(ADC-slow)、快速表观扩散系数(ADC-fast)、灌注分数(f)、扩散分布指数(DDC)和扩散异质性指数(α).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2名医师测量参数的一致性.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Ⅰ型与Ⅱ型EC的病理类型及分级分期.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及其诊断效能.结果 2名医师所测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均ICC≥0.75).Ⅰ型组的ADC-slow、DDC值均高于Ⅱ型组,ADC-fast值低于Ⅱ型组(均P<0.05).ADC-slow值为0.500×10-3 mm2/s时,鉴别Ⅰ型和Ⅱ型EC的AUC为0.926,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0.0%、90.3%、86.3%.结论 双指数模型的参数ADC-slow、ADC-fast值和拉伸指数模型的参数DDC值均有助于鉴别Ⅰ型与Ⅱ型EC,其中ADC-slow值鉴别诊断效能更大.
    • 吴美红; 盛茂; 吴瑞祥
    •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TET)组织学分型与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64例经病理确诊为TE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WHO 2015年标准进行组织学分型,然后分析不同组织学类型的TET CT特点.结果 64例TET 患者中,A 型8例(12.5%)、AB 型6例(9.4%)、B1 型 15例(23.4%)、B2型22例(34.4%)、B3型8例(12.5%)、胸腺癌5例(7.8%).胸腺癌组病灶体积普遍大于低、高危组(P<0.05),高危组及胸腺癌组较低危组相比病灶形态更不规则(P<0.05),胸腺癌组较其他组比较边界多不清晰,且更易侵犯周围组织和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P<0.05),而低危组与高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强化程度、囊变坏死率、钙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ET组织学分型与CT征象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通过分析病灶大小、形态、边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转移情况来判断肿瘤的侵袭性和组织学分型.
    • 陈建; 黄海霞; 卢超; 王霄霄; 丁奕; 单秀红
    • 摘要: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在胃癌不同预后组织学分型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组织学分型分为预后较差组和预后较好组,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采用软件ITK-SNAP从CT图像中分割胃癌原发病灶.采用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胃癌不同预后组织学分型最大相关性的临床特征,并以此构建临床特征模型.从所有分割图像中提取特征,再使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和逐步回归筛选出有效特征,并以此建立影像组学标签.最后,拟合影像组学标签与临床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性能评估.结果:提取了985个二维图像特征,包括一阶统计量、形状特征、纹理特征等.通过去冗余特征筛选,得到5个最有效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3个临床特征(年龄、性别、CT-M分期)作为构建临床特征模型的参数.相较于临床特征模型和影像组学标签,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性能表现最佳,影像组学模型AUC在训练组和验证组分别为0.7262(95%CI:0.676~0.776),0.707(95%CI:0.632~0.781).结论:CT影像组学在术前无创预测胃癌不同预后组织学分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