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纳米胶束

纳米胶束

纳米胶束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690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27638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6中国中药制剂大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2011年全国医药学术论文交流会等;纳米胶束的相关文献由1629位作者贡献,包括倪才华、张丽萍、帅心涛等。

纳米胶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7638 占比:99.94%

总计:227784篇

纳米胶束—发文趋势图

纳米胶束

-研究学者

  • 倪才华
  • 张丽萍
  • 帅心涛
  • 戴李宗
  • 石刚
  • 景遐斌
  • 许一婷
  • 蔡林涛
  • 黄宇彬
  • 袁丛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晨蕾; 夏成功; 张锐; 孙勇兵
    • 摘要: 铂类抗癌药物多年来一直被广泛运用在临床癌症治疗中,但因严重的肾毒性、神经毒性等毒副作用和易产生耐药性的缺陷,限制了其使用范围。纳米胶束作为一种新型递药系统,在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发挥最佳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在优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铂类药物纳米胶束制剂的作用特点和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的铂药纳米胶束制剂的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 黄昭峰; 徐丽
    • 摘要: 目的制备黄芪甲苷(AST)纳米胶束(AST-NMs),并通过Caco-2单层细胞转运实验评价其渗透性。方法以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Pluronic F127)和D-α-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作为载体材料,采用冷冻干燥-水化法制备AST-NMs,并以Pluronic F127与TPGS质量比(X_(1))和聚合物与药物质量比(X_(2))作为变量因素,以AST-NMs的包封率(Y_(1))和粒径分布(Y_(2))作为评价指标,使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优化并得到AST-NMs的最优处方;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透射电镜对AST-NMs进行表征;研究了AST-NMs在4种释放介质中的稀释稳定性以及体外药物释放特性;通过Caco-2单层细胞转运实验比较了AST原料药与AST-NMs的渗透性。结果经优化得到AST-NMs的最优处方为:Pluronic F127与TPGS质量比为5∶1,聚合物与药物质量比为38∶1;DSC测定显示,AST-NMs中的药物吸热峰消失;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AST-NMs呈球状分布,无聚集;AST-NMs经不同pH介质稀释后稳定性均较好,在4种释放介质中均表现为平稳的缓慢释药特征;AST-NMs在Caco-2单层细胞的渗透性显著高于AST原料药。结论将AST制备成AST-NMs,可显著提高药物渗透性,有望提高生物利用度。
    • 潘继飞; 薛松; 王鑫; 渠广民; 封静; 陈建英
    • 摘要: 目的制备辛酰水杨酸纳米胶束制剂,测定胶束粒径并建立辛酰水杨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在水溶液中制备自组装辛酰水杨酸纳米胶束,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其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通过SEM察纳米胶束形态,采用HPLC法测定纳米胶束制剂中辛酰水杨酸的含量。结果辛酰水杨酸胶束平均粒径7.96 nm,粒径分布2~12 nm,SEM照片显示纳米胶束粒径较均匀;辛酰水杨酸含量测定HPLC法:Waters XBridge C_(18)(4.6 mm×1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乙腈-0.1 mol/L磷酸溶液(48:30:22);检测波长:225 nm;柱温:40°C;流速:1.0 ml/min;进样量:10μl。在4.1~40.1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49%,RSD为1.82%。结论自组装辛酰水杨酸纳米胶束粒径分布均匀,HPLC法测定纳米胶束制剂中辛酰水杨酸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准确度高。
    • 燕春福; 方茜亚; 叶林杰; 惠嘉; 程寅; 石艳; 张彦昌
    • 摘要: 聚羧酸减水剂(PCEs)具有强大的分子设计能力,可通过引入特殊官能团、改变分子链结构、调节分子量及分子量多分散指数等化学手段或通过阴离子交换插层反应、共挤出技术等物理手段对PCEs进行修饰改性,从而制备不同功能型的PCEs。本文从合成方法角度讨论普通自由基聚合、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化学改性、物理改性及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相结合制备PCEs的结构特点,分析纳米PCEs在水泥中的工作机理。此外,对PCEs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即从分子设计和合成工艺改善角度优化高性能聚羧酸减水剂。
    • 郭秀春; 袁玥; 李中强; 陈世一; 康贝遥; 王延玲; 蒲晓辉
    • 摘要: 目的:为评价共载甘草次酸(GA)和丹参酮ⅡA(TAN)的肝靶向长循环纳米胶囊的质量,建立方便快速、准确可靠的HPLC检测方法。方法:采用HPLC-UV法测定纳米胶束中GA和TAN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色谱柱:Waters Symmetry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与质量分数为0.3%的磷酸盐缓冲液(pH=3,体积比=90∶10);检测波长250 nm(甘草次酸)、270 nm(丹参酮ⅡA),柱温30°C,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0μL。结果:本色谱条件下,GA和TAN与辅料及溶剂峰分离良好,GA和TAN在0.75~15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和R^(2)=0.9998,n=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3%和100.94%。两种成分的重复性实验RSD均小于2.0%。三批纳米胶束中GA和TAN的包封率均在80%左右,载药量均在6.0%以上。结论:本法结果准确、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纳米胶束中GA和TAN的包封率及载药量的同时测定。
    • 期少露; 赵凯迪; 韩华
    • 摘要: 利用阳离子与阴离子聚合物之间的静电吸附作用,将羧甲基纤维素钠与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置于水相介质中快速自组装,并以3-[二甲氧基(甲基)甲硅烷基]偶合剂将其接枝于棉织物表面。粒径分析表明纳米胶束粒子粒径最大可达1.00μm。抗菌结果显示,即使水洗30次,棉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抗菌效果依然可以维持在99.8%以上。
    • 摘要: 近日,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孙志军教授课题组与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许志刚副教授课题组合作,针对肿瘤免疫治疗抵抗的机制及微环境的理化特征,设计合成了一种能够增强恶性黑色素瘤PD-L1抗体免疫治疗疗效的纳米胶束药物AOZN。药物胶束制剂具备合适的尺寸、较高药物上载量、优良的血液相容性、良好的生物响应性以及缓控释等独特优势。该胶束体系利用谷胱甘肽(GSH)响应型的交联剂将谷维素(γ-oryzanol)及α,β-亚甲基腺苷5’二磷酸(AMPCP)高效递送至了肿瘤部位。
    • 李睿; 阮文辉; 王宇; 郝瑞
    • 摘要: 用超声聚合法制备了γ-聚谷氨酸(γ-PGA)接枝胆甾醇(CHOL)纳米胶束(γ-PGA/CHOL·NPs),并考察了γ-聚谷氨酸浓度、胆甾醇浓度、溶液pH值、聚合温度、超声频率和超声时间等因素对该纳米胶束粒径和峰强度的影响.运用筛选试验设计和Box-Behnken实验设计(BBD)对实验结果进行设计和优化,并通过优化条件下的实验验证,获得γ-聚谷氨酸接枝胆甾醇纳米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70.9 nm,与模型预测吻合,得到稳定均一的γ-聚谷氨酸接枝胆甾醇纳米胶束.
    • 高欢; 尹东锋
    • 摘要: 目的 优选载多柔比星(阿霉素,DOX)纳米靶向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工艺,并对其体外释放行为和体外靶向性进行考察.方法 以琥珀酰亚胺法合成靶向聚合物材料,以包封率、载药量和总评归一化值为评价指标,利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薄膜水化法设计考察投药量、有机溶剂体积、水化体积对纳米胶束制备的影响,并优选处方.以与羟基磷灰石(HA)和离体骨片共同孵育考察骨靶向性;以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为模型做体外细胞摄取考察肿瘤细胞靶向性.结果 成功合成靶向聚合物材料P123-ALN和P123-DP-8,优选纳米胶束最佳制备工艺为:DOX投药量5.48 mg,有机溶剂体积7.28 ml,水化体积8.58 ml.根据筛选出的最佳制备工艺,确定混合载体材料的比例为4∶1时,制备的双配体修饰的纳米靶向聚合物胶束P123-ALN/P123-DP-8@DOX符合纳米制剂的制备要求,包封率为76.97%,载药量3.70%,粒径122.97 nm,ζ电位-12.60 mV,缓释和体外靶向性良好.结论 用最优处方制备的纳米靶向聚合物胶束可为后续骨靶向给药奠定基础.
    • 朱君君; 沈成英; 王镜; 申宝德; 戴博; 袁海龙
    • 摘要: 目的:研究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L)载入普朗尼克F127/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混合纳米胶束(MMs)后对小鼠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GL-F127/TPGS-MMs,并对其粒径、包封率、形态等进行表征.用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对雌性BALB/c小鼠建立特应性皮炎模型.小鼠分为9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30 mg·kg-1)、GL溶液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mg·kg-1)、GL-F127/TPGS-MMs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mg·kg-1).灌胃给药14 d,检测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耳肿胀度、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皮肤厚度、皮损组织病理变化等指标,评价GL-F127/TPGS-MMs对小鼠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造模d 28 GL-F127/TPGS-MMs组皮损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灌胃给药14 d,与模型组比较,GL-F127/TPGS-MMs各剂量组小鼠IgE含量、耳肿胀度、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皮损厚度显著降低(P<0.05或0.01).通过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变化,模型对照组的表皮和真皮的厚度明显增加,GL-F127/TPGSMMs治疗组的表皮和真皮厚度明显变薄.与GL溶液组相比,GL-F127/TPGS-MMs高剂量组小鼠AD病理变化明显改善,表皮增生、真皮炎性浸润和细胞内及细胞间的水肿程度明显减轻.结论:GL-F127/TPGS-MMs对小鼠特应性皮炎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