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纳米探针

纳米探针

纳米探针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3年内共计95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肿瘤学、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55629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科学中国人、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国际电动汽车学术研讨会暨中美清洁汽车联盟2015技术年会、第二十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交流会、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等;纳米探针的相关文献由221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锦胜、万益琴、巫小丹等。

纳米探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9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55629 占比:99.94%

总计:255792篇

纳米探针—发文趋势图

纳米探针

-研究学者

  • 张锦胜
  • 万益琴
  • 巫小丹
  • 彭红
  • 郑洪立
  • 赵茹
  • 邹灯超
  • 崔大祥
  • 张瑞平
  • 黄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汤雯; 边静
    • 摘要: 针对传统纳米探针无法实现核磁共振成型和光热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提出用表面自聚合方法,用PDA包覆Bi_(2)S_(3),然后与具有MRI性能的Gd^(3+)离子进行螯合,合成钆离子修饰的硫化铋@聚多巴胺(Bi_(2)S_(3)@PDA-Gd^(3+))复合纳米探针。通过光学成像仪、磁共振成像仪和动物试验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体外光声信号强度和体外T1磁共振强度与Bi_(2)S_(3)@PDA-Gd^(3+)浓度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小鼠尾部静脉注射Bi_(2)S_(3)@PDA-Gd^(3+)8 h后,光声强度值最高为490.424 a.u,随时间的增加,仍表现出良好的光声成像性能;在T1状态下磁共振成像发现,注射4 h后,Bi_(2)S_(3)@PDA-Gd^(3+)在肿瘤处富集,增加肿瘤明亮度。随时间改变,成像效果改变不明显。证实Bi_(2)S_(3)@PDA-Gd^(3+)纳米探针能够为肿瘤诊断及治疗都提供了更精准的技术手段。
    • 李惠珠; 陈俊
    • 摘要: 近红外二区(second near-infrared,NIR-Ⅱ)光因其高组织穿透性及低组织吸收性而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其荧光成像应用包括血管成像、神经成像、细胞示踪等,其中活体细胞示踪致力于研究细胞的运动轨迹,进而探究体内病理生理过程以寻找治疗方案。肿瘤细胞的示踪可以明确了解其转移并辅助外科手术;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示踪可以为细胞治疗法的优化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根据不同的细胞类型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了近年来NIR-Ⅱ荧光成像在细胞示踪上的应用进展,并就现有技术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展望展开讨论。
    • 谭昕玥; 郑元元
    • 摘要: 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无电离辐射、有较好穿透能力和空间识别能力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包括细胞凋亡在内的各类研究。细胞接收到凋亡信号后,常伴有细胞内侧磷脂酰丝氨酸外翻、胱天蛋白酶级联反应等事件的发生,这些均可作为纳米探针的生物靶点。通过调整纳米探针尺寸达到合适的信噪比,利用多模态探针获取更多信息,构造新型对比剂等途径提高MRI的信号强度和靶向性,并解决信号量化问题,从而研制大量基于MRI的新型凋亡纳米探针,这对多种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有重要意义。
    • 周佳; 曹省; 郭瑞强
    • 摘要: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可以长期隐匿存在,直到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进而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猝死。如何有效利用影像方法监测As发生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近年来,分子影像技术和纳米医学在As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已成为一大热点。本文对纳米医学和分子影像技术在As疾病中的诊断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王克英; 徐凯; 强金伟; 方雨函; 李勇爱; 韩翠平
    • 摘要: 目的:探讨卵巢癌靶向荧光-MR双模态纳米探针(Mn-CNSs@Anti-HE4mAb)的构建方法和理化性质,并评价其靶向荧光及MR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利用热解法制备Mn-CNSs,并测量其形貌、结构、表征、毒性、荧光及磁共振性能。通过戊二醛交联法构建卵巢癌靶向纳米探针Mn-CNSs@Anti-HE4mAb,进行细胞水平的荧光及MR成像,评估其靶向性。结果:成功构建纳米探针Mn-CNSs,粒径为(20.3±0.75)nm,量子产率为52.53%,弛豫效率高达(10.41±1.84)L·mmol^(-1)·s^(-1),无明显毒性。细胞荧光及MRI成像示MnCNSs@Anti-HE4mAb组较对照组发出强烈明亮的多色荧光及T1WI信号较高(均P<0.05)。结论:成功构建卵巢癌靶向荧光-磁共振双模态纳米探针Mn-CNSs@Anti-HE4mAb,其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优异的成像性能和优良的靶向性,为卵巢癌早期精确诊断提供研究基础。
    • 王芹; 刘智峰; 李利华; 黄佩; 孙艳丽; 葛举; 张晟瑞
    • 摘要: 苯硫酚(Thiophenol,PhSH)是一种剧毒物质,对环境和健康危害极大,因此,对环境中PhSH的快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中,碳点基纳米探针(CD-DNS)以2,4-二硝基苯磺酰胺为识别基团,实现了环境样品中PhSH的高选择性检测。探针CD-DNS溶液本身的荧光强度较弱,加入PhSH后,CD-DNS与其发生亲核取代反应,2,4-二硝基苯磺酰胺键断裂,释放出荧光团,导致探针的荧光强度和吸光度显著增强。进一步研究表明,CD-DNS在520 nm处的荧光强度和440 nm处的吸光度随着PhSH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线性范围为0~5μmol/L。该探针对PhSH的检测具有反应速度快(4 min)、选择性好等特点。此外,CD-DNS可用于环境水样中PhSH的检测,且可制备成试纸条实现PhSH的半定量可视化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碳点基纳米探针CD-DNS在环境领域具有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
    • 吕奕洁; 罗明芳; 杨彩霞; 刘岩; 李祥林
    • 摘要: 铁死亡是新发现的一种异于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形式,是一种新型的铁依赖型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铁死亡与脂质过氧化和铁离子代谢密切相关。近年来已经开发出许多纳米探针结合铁死亡疗法来进行肿瘤治疗。其构建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增强肿瘤细胞内芬顿反应与消耗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或者使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失活导致氧化损伤两种途径。本文将对使用铁死亡纳米探针在肿瘤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综述。
    • 戚筱羽; 叶雨霏; 陈雪梅; 朱晓南; 张雨婷; 尹健; 王晓丽; 周楠迪
    • 摘要: 以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为药物递送载体,依次连接阿霉素(doxorubicin,DOX)、天然吲哚花青素染料IR808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最后通过自组装得到具有抗肿瘤和荧光成像作用的纳米探针CAT@HA-DOX-IR808NPs。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其进行表征,然后在溶液和细胞水平开展其荧光成像和抗肿瘤活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纳米探针CAT@HA-DOX-IR808为均匀的近球形,尺寸约为75 nm。在pH 5.0和透明质酸酶环境中,DOX在前10 h的释放率达到80%以上。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在CD44阳性细胞中,该纳米探针组展现出比游离药物组以及阴性细胞组更显著的荧光信号。细胞毒实验中,在CAT@HA-DOX-IR808 NPs+NIR组,只有大约40%的MDA-MB-231细胞在最高浓度的CAT@HA-DOX-IR808 NPs下存活。因此,纳米探针CAT@HA-DOX-IR808具有显著增强的抗肿瘤功效,在乳腺癌的体外成像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高晓隆; 田洪达; 尹强强; 谷弘谦; 尹汇敏; 刘强; 刘力
    • 摘要: 目的构建具有荧光成像和磁共振成像的双模态纳米探针Fe3O4-Cy5.5-trastuzumab,分析其表征,初步探讨其对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表达的SKBR-3细胞在体外的靶向性及显像。方法将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加入超顺磁性氧化铁溶液中,离心后用NaHCO3调节pH为7.5。所得溶液与荧光Cy5.5偶联得到Fe3O4-PEG-Cy5.5。再将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加入上述溶液中,室温下孵育过夜,离心除去未反应的Trastuzumab,其细胞毒性运用CCK-8法进行检测,细胞摄取情况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并采用纽迈小核磁、磁共振分别检测其弛豫率及强化程度。结果所制备纳米探针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大小均匀、呈颗粒状,粒径大小约(85.67±11.46)nm,水合粒径约(93.72±6.34)nm,电位为(-21.54±3.23)mV,弛豫率为42.286 mM-1s-1。磁共振成像显示,随着探针浓度的增加,信号逐渐减低。荧光显示,在690 nm激发下发出红色的荧光。细胞毒性显示,探针毒性较小。结论成功合成了靶向HER2双模态纳米探针Fe3O4-Cy5.5-trastuzumab,且其能与体外目的细胞特异结合。
    • 赵恒智; 余方志; 李翔菲; 李乐乐
    • 摘要: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识别特性与功能使其在生物传感与成像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得益于自身独特的光学性质,镧系元素掺杂的上转换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应用中备受关注.特别地,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产生新的性质与功能,在生物传感与成像领域展现出优势,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本文综合评述了基于DNA与上转换纳米颗粒相结合的生物传感与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聚焦于相关方法的分类与设计原理,简要概述了相关的应用研究,并对该领域目前存在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