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系统性硬化病

系统性硬化病

系统性硬化病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169921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南阳理工学院学报、浙江中医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七届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九届风湿病学术大会、2015年第十三届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全国第十一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等;系统性硬化病的相关文献由355位作者贡献,包括卞华、赵铖、雷玲等。

系统性硬化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169921 占比:100.00%

总计:4170050篇

系统性硬化病—发文趋势图

系统性硬化病

-研究学者

  • 卞华
  • 赵铖
  • 雷玲
  • 吕芹
  • 韩立
  • 叶松山
  • 宋欣伟
  • 文静
  • 杨雷
  • 张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丽娟; 姚娜; 鲁睿文; 刘晓宇; 王宝军
    • 摘要: 背景: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疾病,发病凶险、死亡率高,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采用博来霉素联合血管紧张素Ⅱ构建小鼠主动脉夹层的模型,探讨存在结缔组织疾病的小鼠是否更具发生动脉夹层的病理学基础。方法:选取24只雌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小鼠首先背部皮下注射博莱霉素构建系统性硬化病模型,对照组背部皮下注射等量无菌PBS,连续注射3周。检测两组小鼠尿液羟脯氨酸水平、背部皮肤厚度及体质量指标验证造模是否成功,系统性硬化病造模成功后7 d,两组小鼠腹腔注射血管紧张素Ⅱ构建主动脉夹层模型,持续注射14 d。造模后分析两组小鼠主动脉中膜非炎性退行性变的程度并进行半定量分级。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小鼠比较,实验组小鼠尿液羟脯氨酸水平明显增多,背部皮肤厚度明显增加,体质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3)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主动脉中膜非炎性退行性变的严重程度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4)以上结果表明,用博来霉素联合血管紧张素Ⅱ构建的主动脉夹层小鼠模型,主动脉中膜非炎性退行性变比较严重,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更具发生动脉夹层的病理学基础。
    • 陈书媛; 赵铖
    • 摘要: 系统性硬化病(SSc)是一种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亦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构建理想的动物模型是探索SSc发病机制和检测新治疗策略重要的临床前平台。根据构建方法不同,可将SSc动物模型分为诱导模型和基因模型两大类。其中,诱导模型包括博来霉素诱导小鼠模型、慢性硬皮病样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活性氧离子诱导小鼠模型、DNA拓扑异构酶Ⅰ诱导小鼠模型、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小鼠模型和Ⅴ型胶原诱导小鼠模型等,基因模型包括基因突变模型、转基因模型及基因敲除模型。虽然SSc动物模型较多,但迄今为止仍无一种模型能够完全模拟人类SSc疾病特征,研究者应根据实际需求选用合适的单一或组合模型,以寻求最佳的实验结果。
    • 郝钰; 李波
    • 摘要: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病(SSc)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人母系表达基因3(MEG3)表达水平及其与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54例SSc患者设为SSc组,并纳入同期54例体检健康者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lncRNA MEG3、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mRNA、微小RNA-21(miR-21)、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Treg、Th17细胞百分比并计算Th17/Treg,Pearson法分析SSc患者血清lncRNA MEG3、miR-21表达水平与外周血Th17、Treg、Th17/Treg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SSc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SSc组患者血清lncRNA MEG3(0.47±0.16)、Foxp3 mRNA(0.52±0.17)表达水平和Treg细胞百分比[(1.73±0.58)%]低于对照组[1.04±0.35、1.06±0.35、(2.44±0.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1(1.86±0.62)、RORγt mRNA(1.77±0.60)表达水平和Th17细胞百分比[(1.97±0.66)%]、Th17/Treg(1.14±0.42)高于对照组[1.01±0.33、1.03±0.34、(1.13±0.38)%、0.46±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Sc患者血清lncRNA MEG3表达与Th17、RORγt mRNA、Th17/Treg、miR-21及血清miR-21表达与Treg、Foxp3 mRNA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lncRNA MEG3表达与Treg、Foxp3 mRNA及血清miR-21表达与Th17、RORγt mRNA、Th17/Treg均呈正相关(P<0.05)。SSc患者血清lncRNA MEG3表达水平与miR-21呈负相关(P<0.05)。lncRNA MEG3是影响SSc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miR-21、Th17/Treg是影响SSc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SSc患者血清lncRNA MEG3表达水平较低,且与miR-21、Th17/Treg平衡显著相关,lncRNA MEG3可能是诊断SSc的潜在靶标之一。
    • 李颖利; 卞博; 刘东娇; 赵晨光; 郝元森; 韩立; 卞华; 郭克磊
    • 摘要: 目的研究温阳化浊通络方(WYHZTLF)对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小鼠信号素3A(semaphorin 3A,Sema3A)/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Nrp1)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治疗SSc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SSc小鼠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温阳化浊通络方低(21 g·kg^(-1))、中(42 g·kg^(-1))、高(84 g·kg^(-1))剂量组和Sema3A抑制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组(epigallocatechol gallate,EGCG),连续灌胃给药4周,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处理。HE染色观察皮肤病理损伤及真皮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皮肤组织Sema3A、Nrp1及VEGFA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Sema3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温阳化浊通络方明显缓解了SSc小鼠的皮肤病变,对真皮厚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了皮肤组织VEGFA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抑制了皮肤组织及血清中Sema3A/Nrp1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温阳化浊通络方可能通过抑制Sema3A/Nrp1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降低VEGFA的表达,改善SSc血管损伤。
    • 张艳; 宋欣伟
    • 摘要: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罕见的结缔组织病,致残率及死亡率均很高,其中指端溃疡疼痛、间质性肺病及消化道功能紊乱是SSc治疗中的"三难点".宋欣伟教授根据其多年临证经验,针对上述"三难点",提出以温阳补肾为治疗大法,根据寒热、虚实、脏腑变化,兼以清热解毒、攻邪逐瘀、活血通络、辛开苦降、升清降浊,共奏除痹之功.
    • 韩易宸; 曾小峰
    • 摘要: 系统性硬化病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病,可累及多器官系统,以免疫紊乱、血管损伤及过度纤维化沉积为主要特点.该病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尚缺乏特效药物来阻断疾病进展.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低免疫源性、多向分化潜力、免疫调节及改善微环境等多种特性的细胞群,其在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前景广受关注.目前,已有多项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疗效,相关机制研究亦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影响系统性硬化病的关键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系统性硬化病中的应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 张艳; 宋欣伟
    • 摘要: [目的]探析《黄帝内经》思想对于诊治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的理论指导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中关于"痹病"的论述,从病名与症候、病因病机及辨治要点三个方面来探讨SSc的中医传变规律、发病机制及处方诊治要点,并列举验案一则.[结果]《黄帝内经》中关于"痹病"的论述及脏腑表里传变理论,与SSc的临床特点及并发内脏损害有相通之处,据此认为SSc的发病及转归与素体元阳亏虚、外邪侵袭及脏腑表里之传变密不可分,治法上当立足温补,气血阴阳兼顾,处方常以阳和汤加减.所举验案为SSc典型病例,存在弥漫性皮肤硬化及内脏受累,经以阳和汤为基础方调治,并根据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特点,辨证不离辨病,灵活处方,获得良效.[结论]《黄帝内经》中关于"痹病"及疾病传变规律的论述对加深理解SSc病情变化规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为SSc的中医辨治提供了中医理论基础及处方用药依据.
    • 郭海森; 张炜岱; 倪楚民; 周琳洁; 蔡志雄; 朱稚丹
    • 摘要: 目的:探究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通过GEO数据库获取GSE33463基因芯片数据集,筛选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30例)作为研究组,分别与对照组(41例)和系统性硬化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组(SSc-PAH,42例)进行比较分析。采用R软件和GEO2R工具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基因本体分析、KEGG信号通路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PAH组外周血单核细胞共筛选33个上调基因和51个下调基因。上调基因中HBD、NFE2、HBE1、HBG1、EPB42、SELENBP1、AHSP、SNCA、ALAS2、HBG2、HBQ1和HBM共12个基因为枢纽基因,主要参与血红蛋白复合体组成、氧转运蛋白活性调节、氧输送、氧结合等生物学过程。下调基因中JUNB、JUN、NFKBIA和FOSB4为枢纽基因,主要参与AP-1转录因子信号传导、对激素刺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与SSc-PAH组相比,IPAH组共筛选出1个上调基因(RBPMS2)和18个下调基因,下调基因中OAS2、OAS3、IFI6和IFITM3作为枢纽基因参与免疫反应过程。结论:IPAH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红系基因表达上调和AP-1信号传导下调可能在IPAH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进一步临床研究的方向。OAS2、OAS3、IFI6和IFITM3基因可能有助于IPAH与SSc相关肺动脉高压的鉴别诊断。
    • 郭海森; 张炜岱; 倪楚民; 周琳洁; 蔡志雄; 朱稚丹
    • 摘要: 目的:探究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通过GEO数据库获取GSE33463基因芯片数据集,筛选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30例)作为研究组,分别与对照组(41例)和系统性硬化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组(SSc?PAH,42例)进行比较分析.采用R软件和GEO2R工具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基因本体分析、KEGG信号通路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PAH组外周血单核细胞共筛选33个上调基因和51个下调基因.上调基因中HBD、NFE2、HBE1、HBG1、EPB42、SELENBP1、AHSP、SNCA、ALAS2、HBG2、HBQ1和HBM共12个基因为枢纽基因,主要参与血红蛋白复合体组成、氧转运蛋白活性调节、氧输送、氧结合等生物学过程.下调基因中JUNB、JUN、NFKBIA和FOSB4为枢纽基因,主要参与AP?1转录因子信号传导、对激素刺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与SSc?PAH组相比,IPAH组共筛选出1个上调基因(RBPMS2)和18个下调基因,下调基因中OAS2、OAS3、IFI6和IFITM3作为枢纽基因参与免疫反应过程.结论:IPAH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红系基因表达上调和AP?1信号传导下调可能在IPAH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进一步临床研究的方向.OAS2、OAS3、IFI6和IFITM3基因可能有助于IPAH与SSc相关肺动脉高压的鉴别诊断.
    • 张毅; 罗勤; 赵智慧; 赵青; 柳志红
    • 摘要: 肺动脉高压是结缔组织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中以系统性硬化病相关肺动脉高压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最为常见.因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系统性硬化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直至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以及功能状态严重受损时才被确诊.虽然目前有一些有效的筛查手段,但它们在适用人群、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等方面尚不能令人满意.心肺运动试验是评估患者运动耐量的金标准.通过比较合并与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系统性硬化病患者,在运动负荷状态下心肺功能的差异,或许能为系统性硬化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筛查开拓出新的道路.现就近年来心肺运动试验应用于系统性硬化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筛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