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稻瘟病菌

稻瘟病菌

稻瘟病菌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1篇、会议论文69篇、专利文献5781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等;稻瘟病菌的相关文献由229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成云、鲁国东、王宗华等。

稻瘟病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1 占比:13.60%

会议论文>

论文:69 占比:1.02%

专利文献>

论文:5781 占比:85.38%

总计:6771篇

稻瘟病菌—发文趋势图

稻瘟病菌

-研究学者

  • 李成云
  • 鲁国东
  • 王宗华
  • 杨静
  • 林福呈
  • 刘二明
  • 郑小波
  • 朱有勇
  • 刘林
  • 李进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闫影; 王凯; 周锋利; 张丽霞; 胡泽军; 曹黎明; 吴书俊
    • 摘要: 已克隆的抗稻瘟病基因Pi9、Pib、Pi5、Pita、Pi2、Pikh、Pikm和Pigm对稻瘟病菌表现广谱抗性,这些基因已广泛应用于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为了明确长三角地区粳稻的抗稻瘟病基因分布及其抗性表现,利用上述8个抗病基因的功能标记对52份粳稻种质进行抗病基因检测。同时,利用江苏省2019年稻瘟病菌代表菌株2019-746、2019-587、2019-924、2019-16-3、2019-522和2019-863的孢子混合液对供试种质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种质中分布频率较高的抗稻瘟病基因是Pib和Pita,分别达到78.85%和50.00%,其余基因分布频率依次为38.46%(Pikh)、34.62%(Pi9)、23.08%(Pikm)、21.15%(Pi2)、5.77%(Pi5),供试种质都不携带基因Pigm。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携带抗病基因Pita、Pi5、Pi2和Pikm的种质表现抗病的比例高;Pita、Pi5、Pi2和Pikm可以作为今后改良粳稻稻瘟病抗性的主要基因。本研究结果为长三角地区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汪文娟; 苏菁; 陈深; 杨健源; 陈凯玲; 冯爱卿; 汪聪颖; 封金奇; 陈炳; 朱小源
    • 摘要: 【目的】分析侵染广东稻区优质品种美香占2号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致病性及无毒基因变异特征,为美香占2号在不同稻区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9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利用8个稻瘟病菌已克隆无毒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对2013—2018年不同年份、不同稻区采集的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分析,选取不同带型和不同年份代表性菌株的相应无毒基因全长或CDS区域的PCR片段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相应无毒基因的参考序列进行碱基序列的比较分析;并利用相应的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无毒基因不同变异类型的稻瘟病菌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稻瘟病菌两种交配型MAT1-1和MAT1-2型分子标记,检测侵染美香占2号的稻瘟病菌可能存在的交配型。【结果】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8年采集自美香占2号品种的52个稻瘟病菌菌株对其中的4个单基因系IRBL9-W(Pi9)、IRBLzt-T(Piz-t)、NIL-e1(Pi50)和IRBLkh-K3(Pikh)均表现无毒;然而,侵染单基因系IRBLz-Fu(Piz)、IRBLkp-K60(Pikp)和IRBLi-F5(Pii)的有毒菌株频率维持在57%以上,且侵染单基因系IRBLz-Fu(Piz)的有毒菌株频率在不同年份间呈现显著性差异,表明美香占2号种植区田间稻瘟病菌群体中存在较高频率的avrPiz、avrPikp和avrPii毒性菌株。根据8个已克隆无毒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检测,在52个供试菌株中均可检测到无毒基因AvrPiz-t、AvrPi9和AvrPik-CDE,但扩增不到Avr1-CO39、AvrPia和AvrPii,仅有4个菌株可检测到无毒基因AvrPita,有3个菌株可检测到无毒基因AvrPik-ABF。所测序7个菌株的AvrPi9编码区序列和AvrPiz-t包含启动子及编码区的序列与其各自无毒基因的序列完全一致;所测序7个菌株的AvrPik-CDE包含启动子及编码区的序列中,有4个菌株的序列与AvrPik无毒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有3个菌株在编码区存在CTTT连续4个碱基的插入。在来自广东不同稻区美香占2号的分离菌株群体中,共发现了4种不同的AvrPib无毒基因扩增模式(扩增预期大小的条带、有转座子Pot3插入的条带、有转座子Mg-SINE插入的条带和无扩增条带),共呈现5种不同的单倍型(AvrPib-AP1-1、AvrPib-AP1-2、avrPib-AP2、avrPib-AP3和avrPib-AP2+avrPib-AP3),AvrPib-AP1-1和AvrPib-AP1-2是无毒型,而avrPib-AP2和avrPib-AP3则在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分别存在Pot3或Mg-SINE的插入而呈现毒性型,在1个菌株中检测到avrPib-AP2+avrPib-AP3双单倍型。交配型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检测的52个稻瘟病菌菌株均为MAT1-2交配型,其中有2个菌株GD18-009和GD18-185采集于广东韶关稻区,同时可检测到MAT1-1交配型,具有双交配型。【结论】在广东美香占2号品种上分离的稻瘟病菌普遍含有无毒基因AvrPiz-t、AvrPi9、AvrPi50和AvrPikh,AvrPib的变异类型丰富多样,该研究结果可为优质品种美香占2号的科学布局及其种植区域其他不同抗病基因型品种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 郭嘉媛; 黄健强; 吴亦灵; 洪永河; 陈晓峰
    • 摘要: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变异会导致水稻抗病品种丧失抗性,因此,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变异机制的研究对于水稻抗病育种及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k的变异机制,对课题组前期获得的来自全国各地100多株稻瘟病菌田间菌株中AVR-Pik位点的突变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个新单倍型AVR-PikG,其编码产物含有一个未见报道的点突变M58I。进一步的功能鉴定结果显示,表达Avr-PikG的稻瘟病菌菌株对所有供试Pik单基因系水稻均有毒,而表达Avr-PikD^(M58I)的菌株则对所有供试Pik单基因系水稻无毒,表明目前所有已知Pik等位基因的编码产物均无法识别新单倍型Avr-PikG,而Avr-PikG所含点突变M58I可能与其成功逃避抗病蛋白识别无关。
    • 阮宏椿; 石妞妞; 田佩玉; 杜宜新; 陈文乐; 陈巧红; 陈凤平; 陈福如
    • 摘要: 【目的】明确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为稻瘟病菌的抗药性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从福建将乐、沙县、宁化、建阳、南靖、上杭6个地区采集分离的116株稻瘟病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分析供试菌株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及其相关性,建立供试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图,确定其敏感基线。【结果】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稻瘟病菌菌株的EC_(50)分别为0.0012~0.0128,0.2098~0.6323,0.1968~2.2730和0.2176~0.6161μg/mL,EC_(50)平均值分别为0.0047,0.3619,0.8124和0.4279μg/mL,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最敏感,其次为戊唑醇、多菌灵和丙环唑。不同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敏感性频率分布的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福建省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均为连续性单峰曲线,且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分别将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菌株的EC_(50)平均值(0.0047,0.3619,0.8124和0.4279μg/mL)作为其敏感基线,用于田间菌株的抗药性监测。供试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与戊唑醇、丙环唑、多菌灵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4种杀菌剂对福建稻瘟病菌的敏感性依次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多菌灵>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可作为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杀菌剂,并与戊唑醇、多菌灵和丙环唑轮换或混合使用,避免或延缓稻瘟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
    • 陈星; MAZNAN Nur Atiqah Binti; 李志强; 胡茂林; 岳鑫璐; 李健强; 罗来鑫
    • 摘要: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可通过种子带菌实现远距离传播,导致病害发生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建立灵敏高效且便于操作的水稻种子携带稻瘟病菌的检测方法,是确保种子健康和控制病害发生的先决条件。本研究选取稻瘟病菌的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MoSPC3设计合成3对特异性引物,并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了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该方法可特异性地检测稻瘟病菌,对稻瘟病菌DNA样品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0.24拷贝/μL,远高于普通PCR的检测灵敏度。将该方法用于从中国和马来西亚不同水稻种植区收集的92份水稻种子样品携带稻瘟病菌的检测,结果显示,LAMP方法共检测到89份阳性样品,而普通PCR仅显示有2份样品为阳性。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适用于水稻种子携带稻瘟病菌的LAMP检测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等特点,丰富了稻瘟病菌的检测体系,可用于大批量水稻种子样品的健康检测。
    • 房文文; 姜艳芳; 王海凤; 郭涛; 薛芳; 张焕霞; 张士永
    • 摘要: 为明确山东省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群体的交配型分布,本研究以标准菌株S1528(MAT1-1)和P131(MAT1-2)做对照,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对2016—2020年从山东省分离到的415株稻瘟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山东省稻瘟病菌群体中同时存在MAT1-1和MAT1-2两种交配型,主要以交配型MAT1-2为主,出现频率为79.28%,交配型MAT1-1出现频率为2.89%。不同年份间稻瘟病菌群体交配型的出现频率存在差异,交配型MAT1-2在2016、2017、2018、2019、2020年的出现频率分别为73.33%、82.54%、65.74%、72.53%、99.07%。不同地区稻瘟病菌交配型存在差异,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在鲁北地区出现频率最高,为87.40%,在鲁中和鲁南出现频率分别为79.67%和72.73%。表明山东省水稻稻瘟病菌株群体交配型存在多样性。
    • 李海伦; 魏环宇; 杨伟; 李成云; 刘永胜; 王云月; 王扬; 谢勇
    • 摘要: ‘月亮谷’是云南元阳梯田种植面积最大的地方籼稻品种,种植历史逾百年仍保持对稻瘟菌较稳定的田间抗性,我们猜测其原因与‘月亮谷’-稻瘟菌的群体互作有关。为此,本研究采用群体遗传学研究方法,利用稻瘟菌16对SSR引物,对从‘月亮谷’不同单粒传纯系、‘月亮谷’自然群体、现代品种‘合系22-2’及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环境中分离到的稻瘟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了解不同‘月亮谷’纯系对稻瘟菌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来源于梯田环境的稻瘟菌与不同水稻品种(系)的稻瘟菌群体遗传结构差异明显,梯田环境:Ht=0.1603,I=0.3238;水稻寄主群体:Ht=0.0929,I=0.2009。而且,分离自不同水稻品种(系)的稻瘟菌群体遗传结构差异也较大,Sh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和PIC的总体趋势是:‘月亮谷’感病纯系(L4、L3)>‘月亮谷’自然群体(G5)>‘月亮谷’抗病纯系(L1、L2)>‘合系22-2’(H6)。基于neighbor-joining的聚类分析发现,从环境(Y)中挑选的30株稻瘟菌和6个不同水稻寄主材料上分离到的稻瘟菌群体在相同相似系数下的遗传宗谱的数量变化趋势为:Y>L4>G5>L3>L1>L2>H6,说明现代品种对田间稻瘟菌群体产生的选择压力最大。水稻地方品种的抗病纯系群体对环境中稻瘟菌群体也产生了与现代抗性品种相类似的正向选择作用,而感病纯系和自然群体有利于稻瘟菌群体的稳定性选择。
    • 姜洪
    • 摘要: 总结了辽宁省水稻穗颈瘟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为指导农民防治水稻穗颈瘟,为提高辽宁省水稻穗颈瘟防控水平提供参考。
    • 兰波; 余建; 霍光华; 李湘民; 杨迎青
    • 摘要: 【目的】为明确江西不同生态地区稻瘟病自然病圃菌群的无毒基因与致病基因分布以及遗传结构。【方法】利用已克隆的8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与8个致病基因特异性引物对来源于江西5个不同地区稻瘟病自然病圃的189个单孢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检测,计算检测基因在不同地区菌株中的分布频率,并根据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结果】8个无毒基因Avr-pia、Avr-pizt、ACE1、Avr-pit、Avr-pita、Avr-co39、Avr-pik、PRE1在江西5个稻瘟病自然病圃稻瘟病菌的检测频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都昌菌株中Avr-pik检测频率最高,井冈山、丰城、万安菌株中Avr-pizt检测频率均最高,婺源菌株中Avr-pik、Avr-co39、PRE1检测频率最高均为100%,而Avr-pit在所有地区菌株中检出频率都是最低。8个致病基因MNH1、MgATG5、MPG1、MgYCA1、MgS11、MagB、MPS1、CPKA在江西5个地区稻瘟病自然病圃菌株中只检测到7个,MNH1未检测到,且存在较大的分布差异。MPG1在5个地区病圃稻瘟病菌的检测频率均为最高在90%以上。此外,江西5个稻瘟病病圃菌株被划分为11个遗传宗谱,3个优势宗谱JX1、JX2、JX3占总菌株数的75.66%,其他8个小宗谱或稀有宗谱只占总菌株数的24.34%。【结论】对不同地区稻瘟病菌致病基因和无毒基因动态监测,是指导当地水稻抗瘟品种合理布局与防控稻瘟病流行的有效手段。
    • 郭嘉媛; 洪永河; 黄健强; 吴亦灵; 王宗华; 陈松彪; 陈晓峰
    • 摘要: 【目的】对从水稻cDNA文库中筛选出的一个候选互作蛋白OsDjA9与Avr-PikD的互作关系进行鉴定,以期获得稻瘟病菌无毒效应因子Avr-PikD的水稻靶标。【方法】通过酵母双杂交、pull-down、Co-IP、荧光素酶互补成像试验及水稻原生质体中的共定位分析来验证Avr-PikD与OsDjA9的互作关系,并进一步借助酵母双杂交鉴定OsDjA9中参与互作的关键结构域。【结果】Avr-PikD在体外及体内条件下均能与OsDjA9发生相互作用,且OsDjA9所含DnaJ结构域是其与Avr-PikD互作所必需的。【结论】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的过程中,水稻OsDjA9蛋白是稻瘟病菌无毒效应因子Avr-PikD的一个作用靶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