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79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园艺、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9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4555篇;相关期刊274种,包括农民致富之友、菌物学报、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福州市科协2014年学术年会、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暨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等;分生孢子的相关文献由191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君成、王忠文、张正淳等。

分生孢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9 占比:11.56%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56%

专利文献>

论文:4555 占比:87.88%

总计:5183篇

分生孢子—发文趋势图

分生孢子

-研究学者

  • 张君成
  • 王忠文
  • 张正淳
  • 彭友良
  • 李文佳
  • 王永崇
  • 胡琼波
  • 吕延华
  • 张宗耀
  • 李兴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敏敏; 陈美珍; 陈坚; 郑伟文
    • 摘要: 水生植物满江红是蕨类与固氮蓝藻的共生体。本研究旨在分离和鉴定它的另一种共生伙伴——内生真菌。经ITS测序和电镜观察,该分离物被鉴定为聚多曲霉,具有产生多种有经济价值的活性物质的潜力。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分生孢子发育和衰亡进程的结构特征,显示12 d培养物比6 d培养物有更多分生孢子以自噬的形式死亡,表明在后续开发研究中有必要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来调控分生孢子的发育状态以取得较高的产物得率。文中还对分生孢子的自噬进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及探讨。
    • 刘世祥; 张荣胜; 刘永锋; 谷祖敏; 于俊杰
    • 摘要: 前期研究中分离获得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菌株TA-9,其在田间试验中具有较好生物防治效果。本研究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及Box-Behnken设计-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影响深绿木霉TA-9菌株发酵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固体发酵培养基3个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为蔗糖、硫酸铵和磷酸二氢钾;培养条件中3个主要影响因子为培养温度、接种浓度和含水率。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组成(质量分数)为:麦麸30%、谷壳20%、蔗糖24.65%,硫酸铵0.88%,磷酸二氢钾0.88%、黄豆粉1%,混合矿物质0.5%,酶水解酪蛋白0.3%。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接种浓度每克基质含5.2×105个孢子,含水率48.1%,种子液菌龄6 d,24.1°C光照培养,接种60 h后搅拌,随后静置发酵至8 d。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获得深绿木霉菌株TA-9的分生孢子产量为每克培养基含2.44×1010个孢子,略高于预测最高产量(每克培养基含2.24×1010个孢子)。
    • 官鑫; 涂敏; 蔡海滨; 王云月; 曾霞; 胡彦师
    • 摘要: 【目的】橡胶树白粉病是迄今为止我国橡胶树最重要的叶部病害,通过将叠氮溴化丙啶(PMA)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相结合,构建橡胶树白粉病PMA-qPCR检测体系,为及时高效检测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活菌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橡胶树白粉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保守区设计引物,验证其特异性,以该菌重组质粒pMD-19T-Eq绘制标准曲线,建立橡胶树白粉病PMA-qPCR检测体系,对其重复性和灵敏度进行评价,并运用该体系对丙环唑处理橡胶树白粉病病叶后的活菌数进行检测。【结果】研究设计的引物特异性良好,构建的橡胶树白粉菌qPCR标准曲线循环阈值(Ct)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1,扩增效率为107.97%。PMA-qPCR对活孢子悬浮液扩增几乎无影响,检测灵敏度为4.77×10^(2) copies/μL。在丙环唑处理橡胶树白粉病15 min后,活菌比例从66.13%下降至23.18%。【结论】PMA-qPCR检测体系能快速定量检测橡胶树白粉病活菌量,具有灵敏、准确和高效的优点,为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 袁靖泽; 冯毅; 曹成全; 陈浩
    • 摘要: 利用扫描电镜和超清显微系统观察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分生孢子对普通齿蛉Neoneuromus ignobilis幼虫体表和伤口的侵染过程以及伤口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当普通齿蛉幼虫体表被球孢白僵菌侵染后,孢子多散布于节间膜、背部褶皱、体表管状凸起和体表凹陷处及其刚毛窝附近,并在节间膜和背部褶皱、刚毛窝及体表管状凸起部位入侵。分生孢子可能直接经由芽管进入表皮,也可能形成附着胞后再入侵。正常试虫接菌后48 h反应迟钝,72~120 h后开始死亡,96~120 h后死亡率达到83.33%;带有伤口的试虫接菌后症状与正常试虫基本相同,但死亡数量的高峰提前约12 h。研究结果对降低普通齿蛉人工养殖过程中因球孢白僵菌侵染而造成的死亡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 据《植物保护》2022年第4期《UV-C照射对草莓炭疽病3种致病菌生活力和致病力的影响》(作者凌彬等)报道,为了探究UV-C辐照对引起草莓炭疽病的3种主要病原菌生长和致病力影响的差异,以果生炭疽菌、胶孢炭疽菌和暹罗炭疽菌为供试菌,分析UV-C辐照对其分生孢子存活、菌丝生长和产孢能力及对草莓叶片致病力的影响。
    • 梅小平
    • 摘要: 曲霉菌是一种真菌,菌落生长较快,结构疏松,表面灰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菌体由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曲霉菌是一种典型的丝状菌曲霉菌,占空气中真菌的12%左右,主要以枯死的植物、动物的排泄物及动物尸体为营养源,为寄生于土壤中的腐生菌。曲霉菌形态特征是在分生孢子的头部有一个顶囊。
    • 凌彬; 纪颖; 白云; 朱家君; 陈思宇; 李紫溢; 段可; 高清华
    • 摘要: 炭疽病是草莓种植中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而UV-C对真菌的生长繁殖有极大的影响。为了探究UV-C辐照对引起草莓炭疽病的3种主要病原菌生长和致病力影响的差异,以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和暹罗炭疽菌C.siamense为供试菌,分析UV-C辐照对其分生孢子存活、菌丝生长和产孢能力及对草莓叶片致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05~420 J/m^(2)辐照剂量(辐照30~120 s)范围内,3种炭疽菌孢子的相对存活率对UV-C辐照剂量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C.gloeosporioides的耐受性最强,C.fructicola最为敏感,辐照剂量420 J/m^(2)(辐照120 s)下,3种炭疽菌孢子的相对存活率在4%或以下,接近分生孢子的致死剂量。840~1260 J/m^(2)辐照剂量(辐照4~6 min)下,C.fructicola与C.gloeosporioides菌丝生长对UV-C辐照的耐受性相当;1680~2520 J/m^(2)辐照剂量(辐照8~12 min)下,3种炭疽菌对不同时间的UV-C辐照的耐受性存在差异。C.gloeosporioides菌丝产孢对UV-C辐照最敏感,C.siamense最耐受,C.fructicola在辐照剂量1260 J/m^(2)(辐照6 min)时产孢量较辐照2 min和4 min明显上升。3种炭疽病菌的致病力与其对UV-C的耐受性没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为我国草莓炭疽病的非化学农药控制探索了新途径。
    • 单红丽; 李银煳; 李婕; 王晓燕; 张荣跃; 李文凤; 黄应昆
    • 摘要: 甘蔗褐条病和梢腐病是为害甘蔗叶部的灾害性真菌病害。为了改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存在病菌生长速度缓慢、产孢时间长、产孢数量少等问题,对甘蔗褐条病与梢腐病病原菌快速大量产孢的培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蔗褐条病菌接种于褐条病菌产孢培养基后,经去除菌丝处理后暗培养7 d可产生大量褐条病菌分生孢子;甘蔗梢腐病接种于梢腐病菌产孢培养基后,振荡培养3 d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本方法培养基原料简单易得,成本低廉,步骤简单,操作方便,污染率低,与PDA培养基传统培养方法相比,培养周期显著缩短,每个视野分生孢子增加6倍以上,充分满足了甘蔗褐条病和梢腐病深入研究与防控的需求,为甘蔗褐条病和梢腐病病菌变异动态、致病力差异、筛选抗病品种及绿色高效杀菌剂等应用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及技术支撑。
    • 李绍建; 高蒙; 王娜; 范腕腕; 桑素玲; 杨光; 李航宇; 崔小伟; 王振宇
    • 摘要: 花生网斑病(peanut web blotch),由花生亚隔孢壳菌(Didymella arachidicola)引起,病原菌又称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或派伦霉(Peyronella arachidicola),在我国南北的各大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生产上严重的叶部病害。为筛选产孢效率高、致病力强的菌株,研究病原菌进化机制和环境适应性,从来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叶片样本中分离病原菌菌株,研究分生孢子及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18个菌株中YY187的产孢时间最短,22°C黑暗条件下燕麦琼脂培养基培养7 d即可产孢;菌株YY187和NY206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数量显著多于其它菌株;采用孢子悬浮液接种花生叶片,供试所有菌株均可造成叶片发病,其中菌株LY128和YY187在供试18个菌株中致病力相对较强。因此,综合评价产孢效率更高、致病力更强的本地菌株YY187适合作为花生抗网斑病研究的材料。
    • 曹健; 刘沙玉; 王地广; 柳志强
    • 摘要: C_(6)型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病原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从胶孢炭疽菌中鉴定了1个C_(6)型转录因子Cgctf1,该基因编码405个氨基酸,含有1个GAL4结构域。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获得了Cgctf1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并在突变体上的基础上获得互补株。表型分析发现,敲除突变体在营养生长方面同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差异,但突变体对盐胁迫较为敏感,对H_(2)O_(2)和SDS的抗性增强;敲除突变体分生孢子产量较野生型减少,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均明显降低;洋葱表皮侵染及玻璃纸侵入试验均表明敲除突变体分生孢子侵入能力减弱;在橡胶叶片上,敲除突变体形成的病斑小于野生型,致病力减弱。结果表明,Cgctf1参与调控胶孢炭疽菌的分生孢子发育、附着胞形成及侵入、胁迫响应和致病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