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稻曲病菌

稻曲病菌

稻曲病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9284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植保导刊》创刊30周年暨绿色植保高层论坛、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等;稻曲病菌的相关文献由48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君成、刘永锋、王忠文等。

稻曲病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 占比:0.6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9284 占比:99.26%

总计:19427篇

稻曲病菌—发文趋势图

稻曲病菌

-研究学者

  • 张君成
  • 刘永锋
  • 王忠文
  • 于俊杰
  • 俞咪娜
  • 杨秀娟
  • 陈福如
  • 周永力
  • 陈志谊
  • 杨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蓉; 胡建坤; 李保同; 刘永锋; 潘夏艳; 曹慧娟; 黄瑞荣
    • 摘要: 研究了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在水中的萌发、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与产孢、菌核形成条件及厚垣孢子的致病性。结果发现,少数黄色与黑色稻曲球上的厚垣孢子在田间存在萌发现象;黄色球厚垣孢子在清水中2 h即有孢子萌发产生分生孢子,4 h可见部分分生孢子产生次生分生孢子,12 h分生孢子中60%以上产生次生分生孢子。黑色稻曲球上的厚垣孢子萌发与黄色球上的厚垣孢子类似,但萌发起始时间较后者一般晚2 h以上,萌发率和萌发速率也稍低。稻曲病菌培养以PSA培养基生长最好。病菌培养25 d可产生厚垣孢子。江西稻区稻曲球上可产生菌核,但一般年份不常见。结果表明,田间采集的厚垣孢子是诱发稻曲病的有效接种体,推测其应是田间诱发稻曲病的重要初侵染来源和再侵染要素。
    • 伏荣桃; 王剑; 陈诚; 赵黎宇; 陈雪娟; 卢代华
    • 摘要: 【目的】由稻曲病菌引起的稻曲病不仅造成水稻减产,而且还会产生对动物和植物有毒的真菌毒素。探明水稻幼穗对稻曲病菌毒素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可为发掘水稻抗稻曲病基因以及抗病分子育种开辟新的思路。【方法】用稻曲病菌毒素处理水稻幼穗,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水稻幼穗进行转录组测序,以水稻9311基因组作为参考基因组进行对比,利用TPM法计算基因表达量,设定参数(差异倍数的绝对值不小于2,且q值不大于0.05)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合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富集功能分析,鉴定水稻响应胁迫的关键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在稻曲病菌毒素胁迫12 h后,水稻幼穗出现252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通过GO富集、KEGG代谢途经和KOG功能分析,将差异基因划分为GO功能下的64个条目、32个代谢途径和KOG功能下23个类别,包括淀粉和蔗糖代谢、苯丙类生物合成、碳代谢、糖酵解/糖异生、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等生物学过程。DEG中有66个植物转录因子,分属7种植物转录因子家族,包括WRKY和Myb两大转录因子。分析二萜类生物合成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发现,OsCPS2、OsKSL4和细胞色素P450等基因表达量上调,而淀粉酶、β-呋喃果糖苷酶和UDP-焦磷酸化酶等基因表达量下调,推测这些基因在水稻响应稻曲病菌毒素胁迫时发挥重要的作用。【结论】稻曲病菌毒素作为非生物胁迫因素对水稻幼穗具有毒性;通过干扰淀粉和蔗糖代谢等途径而影响种子营养物质的合成,降低水稻抵抗病原菌侵染水稻的能力。
    • 徐晗; 闫晗; 褚晋; 缪建锟; 杨皓; 白元俊; 董海
    • 摘要: 为明确采自辽宁省12个稻区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生物学特性、群体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区域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稻曲病菌菌株的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并采用SPSS 20.0分析软件对稻曲病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取稻曲病菌基因组DNA,采用特异性引物US、交配型引物MAT、遗传多样性引物ERIC对其进行PCR扩增,通过聚类分析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 显示:157个稻曲病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与产孢能力相关系数为0.19.采用稻曲病菌特异性引物US进行扩增,157个菌株均为稻曲病菌株;采用交配型引物MAT进行扩增,53个菌株为MAT工型,104个菌株为MATⅡ型.采用ERIC引物可扩增出2~7条不等的条带,157个稻曲病菌株被划分为10个基因类群,其中第1类群为优势类型,有44个菌株,占总数的28.0%;第2类群有20个菌株,占总数的12.7%;第3类群1个菌株,占总数的0.6%;第4类群1个菌株,占总数的0.6%;第5类群有21个菌株,占总数的13.4%;第6类群有17个菌株,占总数的10.8%;第7类群有2个菌株,占总数的1.2%;第8类群有5个菌株,占总数的3.2%;第9类群有30个菌株,占总数的19.1%;第10类群有16个菌株,占总数的10.2%.来自辽宁省12个稻区的157个稻曲病菌株菌丝生长速率与菌株产孢量之间没有相关性,产孢量与地域之间有相关性.基于ERIC-PCR扩增的稻曲病菌株基因组DNA指纹图谱的多态性进行划分的基因类群与地理区域之间有相关性,基因类群与生物学特性之间没有相关性.
    • 傅宇航; 马慧; 蔡俊松; 彭复蓉; 毕朝位
    • 摘要: 通过对水稻稻曲病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7种杀菌剂的田间药效试验。氟环唑、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嘧菌酯、丙环唑、咪鲜胺、戊唑醇的EC50值小于0.20μg/mL,抑菌效果较好。田间药效试验中,430 g/L戊唑醇SC 96.75 g a.i./hm^(2)、125 g/L氟环唑SC 84.4 g a.i./hm^(2)、250 g/L嘧菌酯SC 225.0 g a.i./hm^(2)的防效最好,防效分别为83.59%、82.77%、81.13%。戊唑醇、氟环唑和嘧菌酯对水稻稻曲病具有良好的防效,可作为该病的有效防治药剂。
    • 郑庆伟
    • 摘要: 近40年来,稻曲病在世界各主要水稻栽培区均表现出发生规模不断扩大、严重程度不断增加的趋势。研究人员前期对低温诱导初期的稻曲球进行切片,发现稻曲球内含有大量隐含菌核,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低温诱导处理的稻曲球进行了转录组测序,鉴定了稻曲病菌菌核形成关键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其表达量进行了验证。
    • 傅宇航; 马慧; 蔡俊松; 彭复蓉; 毕朝位
    • 摘要: 通过对水稻稻曲病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7种杀菌剂的田间药效试验.氟环唑、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嘧菌酯、丙环唑、咪鲜胺、戊唑醇的EC50值小于0.20μg/mL,抑菌效果较好.田间药效试验中,430 g/L戊唑醇SC 96.75 g a.i./hm2、125 g/L氟环唑SC 84.4 g a.i./hm2、250 g/L嘧菌酯SC 225.0 g a.i./hm2的防效最好,防效分别为83.59%、82.77%、81.13%.戊唑醇、氟环唑和嘧菌酯对水稻稻曲病具有良好的防效,可作为该病的有效防治药剂.
    • 张容博; 许开南; 钟克财; 张正淳; 王忠文; 张君成
    • 摘要: 稻曲病是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至今对该病害的侵染循环及病原菌生活史的认识仍然有限.本文于2020年在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调查晚稻稻曲病的发生情况,在病害标样中首次发现该地稻曲病菌能形成菌核,随后对该地稻曲病菌的菌核形成情况开展了观察调查.调查发现该地稻田都有稻曲病发生,但调查区域总体发病较轻,平均穗发病率为1.37%,病情指数为0.72.抽样调查的稻田都发现有稻曲病菌菌核,总体平均每穗有菌核0.62个,有2.60%的稻曲球产生菌核,单个稻曲球上可见菌核数多达3个,单个稻穗上可见菌核数多达20个.结果明确了南宁市郊稻田的稻曲病菌生活史存在有性生殖过程,可以认为低纬度及低海拔的华南稻区也是稻曲病菌菌核形成的适宜地理生态.
    • 聂雨希; 秦玉宝; 张瑞璇; 方安菲
    • 摘要: 本文探讨了川渝7个地区76个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包括从四川南充分离获得的12个菌株、宣汉分离获得的16个菌株、双流分离获得的14个菌株、重庆涪陵分离获得的9个菌株、永川分离获得的12个菌株、璧山分离获得的5个菌株、万盛分离获得的8个菌株.采用生物学方法对菌株的色泽、产孢能力和生长速率进行测定,并对这些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显著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76个菌株包含白色、黄色、黄绿色和深绿色4种色泽,其中黄色为菌株主要色泽,占52.63%;不同地区稻曲病菌在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色泽的菌株在生长速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菌株的产孢能力和生长速率之间呈负相关.研究结果为川渝地区防治稻曲病提供科学依据.
    • 胡贤锋; 王健; 李明; 李荣玉
    • 摘要: 稻曲病为我国水稻生产上严重影响稻米品质与产量的重要病害,研究稻曲病菌侵染行为可为稻曲病抗性品种选育、防控药剂特异性靶标选择以及防控策略制定等提供理论参考.从稻曲病接种体系、初侵染源、侵染关键期、侵染位点、侵染过程、侵染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当前研究表明,稻曲病菌通过菌核或厚垣孢子越冬后形成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源,在水稻幼穗形成后通过人工注射将稻曲病菌分生孢子液注入水稻穗苞,病菌通过颖壳间隙进入颖内后,首先攻击水稻花丝,阻止水稻花粉成熟,阻断子房受精,劫持水稻营养库进而形成稻曲球.稻曲病菌与水稻花丝的分子识别机制、稻曲病菌如何激发水稻相关灌浆基因的表达进而获取营养物质形成稻曲球可能是将来的研究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