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298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9篇、会议论文164篇、专利文献101960篇;相关期刊935种,包括创伤外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等; 相关会议136种,包括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中南地区第四届手外科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解剖与临床(骨科专题)学术研讨会暨人工关节高级论坛等;神经损伤的相关文献由7034位作者贡献,包括顾晓松、顾玉东、于彬等。

神经损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9 占比:2.25%

会议论文>

论文:164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101960 占比:97.59%

总计:104473篇

神经损伤—发文趋势图

神经损伤

-研究学者

  • 顾晓松
  • 顾玉东
  • 于彬
  • 丁斐
  • 周松林
  • 王涛
  • 陈德松
  • 陈琳
  • 张宏宇
  • 王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徐聪; 赵赫; 孙岩
    • 摘要: 背景:自体神经移植是目前修复受损面神经、治疗面瘫的首选治疗方式,但供体神经有限,并会对供体部位造成一定的损伤。生物材料导管是组织工程的一项重要分支,通过连接神经断端,为神经提供物理屏障及三维再生通道,是最有潜力的面神经修复方法。目的:对近年来用于修复面神经损伤的生物材料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方法:以“biomaterials,nerve conduits,facial nerve”为英文检索词,以“生物材料、神经导管、面神经”为中文检索词,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1月收录在PubMed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相关文献,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相关文献68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目前用于修复面神经损伤的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大致分为脱细胞材料及可降解材料;脱细胞材料主要包括动脉、静脉及肌肉等,可降解材料主要包括胶原蛋白、聚乙醇酸、聚己内酯、丝蛋白、壳聚糖及石墨烯等。②静脉及胶原蛋白是目前研究最多的2种材料,与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结合后,其促进面神经再生效果明显增强,但距离自体神经移植的效果仍有一定差距。③石墨烯性质更加活泼,更易与神经营养物质结合,具有抗炎、促进M2巨噬细胞增多的作用,有利于损伤的面神经愈合再生,是目前最有发展潜力的修复面神经损伤的生物材料之一。④文章总结了各种生物材料搭载干细胞、生长因子或雕刻微图案后对面神经损伤修复的效果发现,“多组合”是神经导管发展的趋势,其结合细胞和生长因子,能有效促进面神经再生,但由于生物材料之间的吸附率及释放率差异较大,容易导致资源浪费且作用时间短。⑤在神经导管上雕刻纵行微通道可为神经元再生提供引导方向,加快轴突再生速度,是未来用于修复面神经损伤的神经导管研究的重点方向。
    • 阚厚铭; 范利君; 陈学泰; 申文
    • 摘要: 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案,患者长期忍受慢性疼痛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富血小板血浆通过释放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具有神经修复和缓解疼痛的作用,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原理,阐述富血小板血浆在不同类别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中文以"富血小板血浆,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损伤,神经痛"为检索词,在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英文以"platelet rich plasma,neuropathic pain,nerve injury,neuralgia"为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1954年至2021年2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选取10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与结论:①富血小板血浆具有促进愈合和抗炎特性,既能修复受损神经组织,还能有效缓解疼痛,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治疗手段,具有光明的前景;②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各方法仍存在争议,呼吁建立规范的制备方法和统一的成分评价标准;③富血小板血浆在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卡压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较多,在其他类别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 阚厚铭; 范利君; 陈学泰; 申文
    • 摘要: 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案,患者长期忍受慢性疼痛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富血小板血浆通过释放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具有神经修复和缓解疼痛的作用,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原理,阐述富血小板血浆在不同类别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中文以“富血小板血浆,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损伤,神经痛”为检索词,在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英文以“platelet rich plasma,neuropathic pain,nerve injury,neuralgia”为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1954年至2021年2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选取10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富血小板血浆具有促进愈合和抗炎特性,既能修复受损神经组织,还能有效缓解疼痛,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治疗手段,具有光明的前景;②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方法仍存在争议,呼吁建立规范的制备方法和统一的成分评价标准;③富血小板血浆在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卡压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较多,在其他类别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 马涛; 毛元蓉; 宋莉; 段宝霖
    •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中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中可通过使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该疾病,并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采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后,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也随之增多。神经损伤为脊柱内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特点为术中或术后出现受损神经支配区域的无力、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等症状,如若发现较晚或处理不及时则可导致病人神经不可逆性损害,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1,2]。
    • 李斌; 姜义; 于奇
    • 摘要: 目的 探究静吸复合麻醉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免疫抑制及血清β淀粉样蛋白-42(Aβ-42)/tau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乳腺癌病人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53例。两组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照组采取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采取静脉麻醉+吸入麻醉的复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T_(0))、麻醉后5 min(T_(1))、切皮时(T_(2))、腋窝淋巴清扫时(T_(3))、术毕(T_(4))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12 h、24 h、48 h镇痛效果(VAS)评分、免疫抑制情况(CD3^(+)、CD4^(+)、CD8^(+))、血清[Aβ-42/tau、NSE、BDNF]水平、认知功能(MMSE)评分及苏醒质量。结果 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h CD3^(+)(64.44±7.08)%、(70.06±6.89)%、(74.14±7.07)%、CD4^(+)(35.33±6.05)%、(38.22±5.93)%、(41.13±5.13)%高于对照组(57.15±6.64)%、(62.83±6.25)%、(68.04±6.29)%、(28.12±5.41)%、(31.80±5.35)%、(36.39±5.05)%,CD8^(+)(35.15±4.63)%、(32.16±4.37)%、(30.32±4.22)%低于对照组(30.32±4.22)%、(36.91±4.68)%、(34.81±4.34)%(P<0.05);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 h血清Aβ-42/tau(2.10±0.30)、(2.42±0.35)、(2.42±0.35)、BDNF(21.17±3.21)ng/L、(25.30±3.27)ng/L、(30.17±3.68)ng/L高于对照组(1.82±0.28)、(2.06±0.37)、(2.42±0.40)、(18.21±2.98)ng/L、(22.05±3.05)ng/L、(26.25±3.18)ng/L,NSE(18.26±3.11)μg/L、(14.14±3.03)μg/L、(11.07±2.64)μg/L低于对照组(21.84±3.87)μg/L、(17.84±3.62)μg/L、(13.90±3.07)μg/L(P<0.05);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 h VAS评分(2.45±0.44)分、(1.78±0.30)分、(1.41±0.32)分低于对照组(3.04±0.57)分、(2.11±0.42)分、(1.85±0.45)分,MMSE评分(24.14±1.82)分、(26.69±2.00)分、(28.32±1.05)分高于对照组(22.06±1.53)分、(24.41±1.75)分、(26.04±1.48)分(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能减轻免疫抑制及神经损伤,促进认知功能恢复,且镇痛效果及苏醒质量较好。
    • 欧小琴; 龚春竹; 郑忠梅; 秦彦; 曹明慧
    • 摘要: 目的探讨茵陈素调控HIF-1α/BNIP3通路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模型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以期探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机制。方法通过腹腔注射胆红素建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茵陈素组、BAY87-2243[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抑制剂]组、茵陈素+BAY87-2243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SD新生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设为对照组。分组处理后,用横木行走测试检测大鼠运动协调及整合能力,检测大鼠小脑神经元凋亡情况、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小脑组织凋亡蛋白(caspase-3、Bax)及自噬蛋白(Beclin-1、LC3B)、HIF-1α/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BNIP3)通路蛋白(HIF-1α、BNIP3)的表达水平。结果各组大鼠小脑神经元凋亡率及caspase-3、Bax、Beclin-1、LC3B、HIF-1α及BNIP3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1.447、76.904、94.253、113.717、112.062、109.716、128.531,P<0.05)。两两比较显示,模型组大鼠小脑神经元凋亡率及caspase-3、Bax、Beclin-1、LC3B、HIF-1α、BNIP3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茵陈素组大鼠小脑神经元凋亡率及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均分别低于模型组、茵陈素+BAY87-2243组,Beclin-1、LC3B、HIF-1α、BNIP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高于模型组、茵陈素+BAY87-2243组;BAY87-2243组小脑神经元凋亡率及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均分别高于模型组、茵陈素+BAY87-2243组,大鼠Beclin-1、LC3B、HIF-1α、BNIP3蛋白表达水平均分别低于模型组、茵陈素+BAY87-2243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陈素可激活HIF-1α/BNIP3通路,促进自噬作用,抑制胆红素诱导的新生大鼠小脑神经元凋亡。
    • 郑安芯
    • 摘要: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变,患者常表现为肢体活动障碍、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神经功能损伤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作为一种脑血管急症,本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早期积极有效地保护神经及阻断神经损伤十分必要,临床上普遍将尽早恢复脑供血、减轻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作为治疗的关键靶点。
    • 余子(译); 陆蓉蓉(校); 吴毅(校); Hamed S; 无; 吴毅(译编)
    • 摘要: 股神经病变是血友病患者最常见的神经损伤,被认为继发于髂腰肌血肿压迫。神经松动术是一种重建神经与其周围软组织之间运动的技术。本研究评估了神经动力松解术(一种神经松动技术(NFT)对血友病患者股神经病变的疗效。受试者为30名年龄在12至15岁之间,确诊为中度或重度血友病的男性。在入组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视觉模拟量表评估,并用神经传导确定股神经运动传导速度。
    • 刘金展
    •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具有起病急、发展快、预后差等特点,属中医"中风"范畴,在常规西医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这一中医疗法可获得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目前,临床关于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且治疗方法也日渐丰富,现本文对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综述如下,旨在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 葛树勇; 王庆祝; 王相报; 桑泽东
    • 摘要: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后循环脑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判定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与神经损伤、炎症反应、斑块性质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后循环脑缺血患者75例,分为脑梗死(CI)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所有患者均行头颈部CTA检查,记录椎基底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并判定斑块性质。比较2组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S100B蛋白(S100B)、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指标变化。结果:共有66例检出斑块,共检出斑块72处,位于椎动脉起始段32处,横突间段9处,寰枢椎段7处,颅内段14处,基底动脉10处。CI组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TIA组(97.56%v.s.76.47%,P0.05)。与TIA组相比,CI组检出的斑块中易损斑块占比明显更高(85.71%v.s.46.67%,P<0.05)。与TIA组相比,CI组的血清LP-PLA2、hs-CRP、NSE、S100B、GFAP、Cat S、MMP-9、ADAMTS 12含量明显更高(P<0.05)。相比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的血清LP-PLA2、hs-CRP、NSE、S100B、GFAP、Cat S、MMP-9、ADAMTS 12含量明显更高(P<0.05)。结论:CTA可准确检出后循环脑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并明确其性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