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脊柱内镜

脊柱内镜

脊柱内镜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3年内共计40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44203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中国骨伤、中国内镜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六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5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第21届全军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专业委员会2016年会等;脊柱内镜的相关文献由1188位作者贡献,包括廖文波、辛志军、王岩等。

脊柱内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7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44203 占比:99.92%

总计:244400篇

脊柱内镜—发文趋势图

脊柱内镜

-研究学者

  • 廖文波
  • 辛志军
  • 王岩
  • 张西峰
  • 黄鹏
  • 郑国权
  • 马学晓
  • 张雪松
  • 周传利
  • 马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金玉; 张晗硕; 崔洪鹏; 潘灵之; 赵博然; 李菲; 丁宇
    • 摘要: 背景: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术导致颈椎骨性结构改变,进而引起责任节段生物力学变化,临床术后康复亟需了解该结构变化引起的生物力学变化,从而建立精准化运动康复方案。目的:应用有限元逆向工程技术建立针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并建立颈椎生理活动下静态的生物力学分析,制定术后精准化运动康复训练对策。方法:获得志愿者颈椎术前及2次手术后的CT薄层平扫数据,分别导入Mimics 20.0软件中,应用术前CT资料建立C4-5节段骨性组织有限元模型M,应用第1次术后CT资料建立单侧C4-5椎板开窗减压术后模型M1,应用第2次术后CT资料建立双侧C4-5椎板开窗减压术后模型M2。将3种骨性模型导入3-matic中进行曲面构建,在C4椎体上表面施加75 N轴向向下压力,记录不同工况下椎间盘受力和椎体位移值。结果与结论:(1)与模型M比较,模型M1右侧弯活动下的椎间盘b、d区域应力增高10%-12%,其他工况下的椎间盘应力无明显差异;模型M2右侧弯活动下的b、d区域压力值增高10%-13%,左侧弯活动下的a、c区域椎间盘压力值增高9%-11%,其他工况下的椎间盘压力值无明显差异;(2)与模型M比较,模型M1右侧弯活动下的位移增加约15%,其他工况下的位移约增高13%;模型M2左右侧弯活动下的位移变化均增加约17%,其他工况下的位移约增高14%;(3)结果提示,全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脊柱整体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影响较小,可根据术后骨性结构变化引起的生物力学变化制定精准化运动康复方案:对于单侧术后患者需着重训练手术侧颈半棘肌和头半棘肌,对于双侧术后患者需再训练双侧颈半棘肌和头半棘肌等肌肉组织,从而增加颈椎后方的肌肉强度,通过肌肉力量使颈椎更好地处于中轴线上,达到稳定颈椎目的。
    • 张晗硕; 丁宇; 蒋强; 卢正操; 练诗林; 李土胜
    • 摘要: 背景:全脊柱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及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手术作为后路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前沿高精技术,临床疗效较好,但目前鲜有生物力学及有限元分析的相关研究报道。目的:分析全脊柱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及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对内镜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生物力学的影响,验证该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方法:取1名健康志愿者的腰椎CT图像,利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软件建立正常腰椎L_(4)-L_(5)节段的有限元模型M0,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全脊柱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手术模型M1与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手术模型M2,在3组模型的L__(4)椎体上表面施加相同应力,L_(5)椎体下表面进行固定支撑,分析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6种工况下的整体关节活动度及纤维环Von Mises应力极值。结果与结论:①与模型M0相比,模型M1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右侧弯、右旋转下的整体关节活动度分别增加8.24%,12.17%,0.77%,1.60%,1.86%,6.85%,模型M2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右侧弯、右旋转下的整体关节活动度分别增加8.24%,12.17%,0.77%,1.60%,2.17%,6.85%;与模型M1相比,模型M2在右侧弯下的活动度整体关节稍增加,其余工况未见明显增加与趋势的改变;②与模型M0相比,模型M1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右侧弯、右旋转下的纤维环Von Mises应力极值分别增加4.65%,16.09%,0.21%,0.77%,0.25%,1.51%,模型M2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右侧弯、右旋转下的纤维环Von Mises应力极值分别增加4.58%,16.15%,0.20%,0.80%,0.23%,1.52%;模型M1与模型M2不同工况下的纤维环Von Mises应力极值变化趋势不明显;③结果显示,全脊柱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及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后,其责任节段稳定性较好。
    • 马涛; 毛元蓉; 宋莉; 段宝霖
    •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中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中可通过使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该疾病,并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采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后,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也随之增多。神经损伤为脊柱内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特点为术中或术后出现受损神经支配区域的无力、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等症状,如若发现较晚或处理不及时则可导致病人神经不可逆性损害,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1,2]。
    • 舒楠; 吴志朋; 王红建; 姜星明; 黄鹏博; 宋晓磊
    •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不稳定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钢总医院脊柱微创外科2017-10—2019-03收治的55例腰椎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随访(26.5±6.4)个月(范围:16~40个月),术前、术后第3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强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依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手术时间为(180.70±15.30)min(范围:150~220 min),术中出血量为(133.60±32.20)mL(范围:100~200 mL),术后卧床时间为(2.80±1.10)d(范围:2~5 d)。术中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及神经根损伤。术后随访期间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逐渐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均融合,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融合器移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37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为90.91%(50/55)。结论脊柱内镜下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不稳定患者,术中对椎旁软组织剥离少,且保留了后方复合结构,因此具有术中出血少、并发症风险低、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对维持患者的脊柱稳定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 张韬; 邓英虎; 袁中山; 周明昊; 夏良政; 李胜华; 王萍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技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老年病人27例,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为(71.22±6.48)岁(60~82岁);责任椎间隙为L_(3/4)3例,L_(4/5)23例,L_(5)/S_(1)1例。记录术前、术后1 d以及术后3、6、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参照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为(152.92±40.57)min(42~230 min),所有病人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病人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术后各时间的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 Nab评分:优15例(55.6%),良6例(22.2%),可6例(22.2%),优良率为77.8%(21/27)。结论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微创。
    • 户小伟; 张希彦
    • 摘要: 目的探析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诊的278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39例)和观察组(139例),对照组接受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恢复指标(手术时间、C臂X线照射次数、术后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手术优良率[根据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判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C臂X线照射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LDH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优良率,减少C臂X线照射次数,促进术后恢复。
    • 肖瑞法; 张保亮; 蒋杰; 张勇
    • 摘要: 目的探讨椎弓根上缘入路全可视化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给予经椎弓根上缘入路穿刺后,在全可视化脊柱内镜下行椎间孔成形、髓核摘除、神经根松解减压手术。记录术后有无脏器损伤、椎间隙感染、减压不彻底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于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量表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腰腿痛等症状均较术前缓解,均无脏器损伤、椎间隙感染、减压不彻底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患者的JOA量表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ODI和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均P<0.05)。结论椎弓根上缘入路全可视化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安全有效,可有效地避开出口神经根,学习曲线短,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 田力升; 陈长胜
    • 摘要: 目的探究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和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于2018年3月~2020年3月开展的122例PEID手术患者,均为L_(5)-S_(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男70例,女52例;年龄29~72岁,平均(42.9±11.3)岁;病程7~23个月,平均(11.2±3.1)个月;突出类型:中央型突出41例,旁中央型81例。术后获访1年,对患者术前和术后VAS评分和术后1年的总体疗效进行评定;统计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其原因和处理对策。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PEID手术,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的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2.18±0.52)vs.术前(7.26±1.83);t=44.841,P<0.001];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57例,良50例,中8例,差7例,优良率87.7%。术后发生14例并发症,发生率11.48%,包括神经根损伤1例,髓核残留3例,腹膜后血肿1例,椎间隙感染2例,术后感觉异常6例,脑脊液漏1例;上述并发症均经对症处理或翻修手术后康复。术后随访1年,5例(4.1%)患者再次复发,其中4例接受显微镜手术、1例接受腰椎融合术后康复。结论PEID手术治疗L_(5)-S_(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总体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腰腿痛症状,术后早期疗效稳定,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不高,有临床应用价值。
    • 潘拓
    • 摘要: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穿刺导航器用于脊柱内镜下椎间孔穿刺,阐述其设计原理及使用方法,探索其在脊柱内镜下椎间孔穿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21年9月在费县人民医院接受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将患者均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穿刺导航器辅助与C型臂X线透视下完成穿刺,对照组给予C型臂X线透视下完成穿刺。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结果:平均透视次数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穿刺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穿刺次数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穿刺导航器辅助穿刺,可以明显提高椎间孔穿刺准确率,减少穿刺次数及时间。
    • 邓国兵; 房佐忠; 胡文军; 周若舟
    • 摘要: 目的观察非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经皮椎间孔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TD)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行PETD的患者79例,术中采用非可视化椎间孔形技术,统计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62.10±19.32)min,术中透视次数平均为(8.0±3.5)次。无严重神经损伤、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随访MacNab评分65例优,10例良,3例可,1例差,优良率为94.9%。结论PETD采用非可视化椎间孔成形侧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安全有效、步骤简化,透视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