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礼物交换

礼物交换

礼物交换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民族学、风俗习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专利文献72354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传承(学术理论版)、青年时代等; 礼物交换的相关文献由9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自强、刘芳兵、夏梦颖等。

礼物交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72354 占比:99.88%

总计:72439篇

礼物交换—发文趋势图

礼物交换

-研究学者

  • 刘自强
  • 刘芳兵
  • 夏梦颖
  • 孙健
  • 张振伟
  • 林小欢
  • 王歌
  • 董国皇
  • 赵欣
  • 陈代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元元; 张科
    • 摘要: 涂尔干将神圣—社会理解为一种外在于凡俗—个体的强制性存在,自我的牺牲成为个体感知和进入社会的前提,以个体自我牺牲为特征的“集体欢腾”也因此成为涂尔干眼中通向社会的最佳路径;莫斯则暗示,“集体欢腾”所催生的亢奋、痴迷与狂暴会反噬个体乃至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个体注定不能通过这一路径进入社会,相反,保持人—神适度分离的“绝地天通”才是日常生活得以持续的保障;为化解与涂尔干的理论分歧,莫斯以礼物为中介,指出了“社会如何可能”的另一种答案:循环往复的礼物交换能够让“社会力”完全作用于个体,使社会的生产和持续得以可能。重现莫斯与涂尔干宗教人类学思想的理论分歧,有助于理解法国年鉴学派宗教人类学研究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与理论延承,能够为准确解读《礼物》提供学理依据。
    • 郑宇; 杨素
    • 摘要: 近年来,中国学者主要围绕网络直播的文化形态、亲密关系、情感劳动、直播主体、带货营销等主题展开讨论。从经济视角出发,网络直播的研究囊括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重要环节,并且聚焦数字劳动的生产与分配、互动交往中的礼物交换、网络营销与消费促进中的社会关联三大方面。对网络直播经济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有待于通过不同学科理论之间的相互借鉴,尤其是在注重实证数据和民族志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该领域理论分析的水平。
    • 张莹
    • 摘要: 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中,中国乡土社会的礼物交换与人情往来一直是饱受诟病的"他者"风俗.然而,在赛珍珠的作品中,这种礼物的互惠交换广泛存在于乡土社会中,并且对社会的规范、维持和有序运转产生了巨大的价值.本文以赛珍珠的两部重要作品《大地三部曲》与《母亲》为例,着重分析赛珍珠对基于人情伦理道德与情感联系的礼物交换的发现与深刻认知.
    • 廖定一
    • 摘要: 礼物交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之中.在儒学复兴的背景下,北宋士大夫们恪守着重"礼"崇文的儒家规范,他们交往也正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的.透过苏轼丰富的礼物交换行为,不难发现北宋士大夫们通过礼物交换行为实现了广泛的群体交流与身份认同,而这一行为伴随着北宋政局的演变而呈现出不同特点,蕴含着北宋文人政治的内在逻辑.
    • 赵乾
    • 摘要: 粉丝研究常常置于文化研究的框架之内,然而本文基于主动受众的研究视角,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将粉丝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主动受众.文章从情感参与、礼物交换、想象与表演三个方面出发,通过深度访谈分析发现,"养成系偶像"的粉丝常常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主动把偶像视为自己"养育"的对象,并注入一定的情感因素,透过自我想象与外界确认以及礼物交换互动,进行自我组织、自我策划与自我展演,以完成粉丝本身的主体性构建,最终实现自我认同.
    • 刘大为; 郭瑞
    • 摘要: 大学生恋爱问题近来引起热议,关注点主要聚焦在所衍生的负面结果,对于过程少有涉及.作为主观意义的客观化呈现,礼物是研究情感性议题的媒介,是社会科学分析人际关系互动过程的经典路径.对大学生情侣礼物交换实践进行追踪调查,运用扎根理论编码方式进行资料分析,梳理出大学生恋爱不同阶段礼物交换方式中的策略性考量和象征意义建构,超越工具与价值的二元框架,将主观象征意义和客观交换功能的差距进行机制分析,过程化呈现恋爱关系的生产与维系,试图揭示消费主义社会中亲密关系构成的现实境况.
    • 滕菲
    • 摘要: 在数字经济叠加时代,我国的网络直播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直播打赏行为也随之成为了观众对主播表达喜爱的重要方式。本文将通过对网络直播时代观众打赏现象,分析观察礼物符号的演化过程,了解人们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礼物交换的动机与方式,探讨新兴媒体的介入如何改变人们的日常交往与互动关系。
    • 张亚辉
    • 摘要: 在《礼物》第一章和第二章明显的进化论框架之后,莫斯对印欧人的研究采用了全新的研究策略,即从对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和北美社会的以社会节奏变化为中心的仪式性的礼物交换,转向了对罗马法、印度法和日耳曼法的研究。
    • 夏梦颖
    • 摘要: 纺织作为一项科学技术得以发明,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从最初采集树叶、剥离兽皮缝制简易衣裙,到逐步认识植物纤维、动物纤维的特性并用之于纺纱织布,人类开始进入穿衣史.同时,纺织品也成为人类一生中所有重要仪式的必备品,如分娩、婚礼和葬礼等,它们或被用作礼物馈赠,或被用来交换,或被用来焚烧、埋葬,也可作为世袭的财富传承给下一代.侗族社会也不例外,侗布、侗锦等纺织品在社会、经济、宗教生活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强的功能性.文章以作为礼物交换的小黄侗寨纺织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在满月酒、婚礼中的应用,强调了其在维护社会关系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