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涂尔干

涂尔干

涂尔干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4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教育、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8533篇;相关期刊267种,包括法制与社会、学理论、湖湘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4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年会等;涂尔干的相关文献由390位作者贡献,包括潘建雷、何劲虹、吴辉等。

涂尔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3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8533 占比:99.69%

总计:118897篇

涂尔干—发文趋势图

涂尔干

-研究学者

  • 潘建雷
  • 何劲虹
  • 吴辉
  • 唐礼勇
  • 杨季兵
  • 江光友
  • 渠敬东
  • 王林平
  • 聂洪辉
  • 刘国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银; 蔡熙
    • 摘要: 从爱德华·泰勒、罗伯逊·史密斯以及弗雷泽发展而来的仪式理论已经成为文学人类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20世纪的西方学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方法进一步对仪式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破译。神圣与世俗的仪式研究者涂尔干强调仪式的目的是服务社会,唤醒人的社会情感,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文化与功能的仪式研究者马林诺夫斯基宣称仪式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增强个人的自信,完善个人的道德习惯;象征与符号的仪式研究者维克多·特纳关注仪式中的象征符号,认为仪式是人类创造意义的行为;过渡与结构的仪式研究者埃德蒙·利奇阐释了结构主义的精神理念在仪式中的应用,仪式架设了一座人类获得神的权力的桥梁。文学人类学是从比较文学中孕育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分析这四位学者的仪式观,我们可以对以往的仪式及其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反思,也为当代比较文学的仪式研究范式提供重要的学术资源。
    • 史晖
    • 摘要: 1引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社会学的经典命题。在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史上,围绕研究对象这一学科构成要素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以涂尔干等为代表的“社会化过程说”,强调“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1]。二是“相互关系说”,认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某种联系,有的强调教育制度与社会其他制度之间的功能关系,有的强调教育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2]。
    • 唐爱民
    • 摘要: 涂尔干是首先运用社会学方法系统考察并创造性地构建了一套经典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社会学家,其道德教育理论范式可称之为"道德教育社会学"。涂尔干是"道德教育社会学"这一学科或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创立者。无论是对道德教育功能、目的、内容,还是对道德教育研究方法的社会学论证,其道德教育社会学都独辟蹊径、自成体系,奠定了这一学科领域的经典方法论基础,并不断焕发出契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学术生命力。惟有从其"道德教育社会学"的整体视域而非囿于某一碎片化的具体观点的微观分析出发,方能寻绎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真义及其道德教育研究的价值意蕴。
    • 慕容凯欣; 刘原利
    • 摘要: 涂尔干的道德实践理论是其道德理论体系中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转向,本文通过对涂尔干道德实践理论的探讨研究,从中挖掘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向趋势。首先,在比较视阈下对涂尔干的道德观进行澄清;其次,从文献中挖掘涂尔干的道德实践转向;最后,在此基础上尝试对这一转向进行解释说明。
    • 肖健; 何琪
    • 摘要: 涂尔干德育论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自主的人,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的道德理性,同时注意激发他们对道德规范的尊重感和对群体的依恋感。在涂尔干德育论视域下,当前我国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重行动规训、轻理性与情感引导,不利于培养学生学术道德自主性。为此,教育者可以从激发医学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归属感、多学科协作启迪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理性以及合理定位和发挥学术惩罚教育职能等方面着力对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予以改进。
    • 栗心怡
    • 摘要: 正如阿斯特莉特·埃尔在《文化记忆研究指南》中所陈述的那样:“有关记忆和文化的思想史可以追溯至柏拉图,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记忆则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进入20世纪,莫里斯·哈布瓦赫率先写出了有关集体记忆的理论著作,同时期,弗洛伊德、柏格森、涂尔干等著名学者也分别在各自领域表现出对记忆的关注,记忆研究从诞生之初便显现出兼收并蓄的跨学科倾向。
    • 李元元; 张科
    • 摘要: 涂尔干将神圣—社会理解为一种外在于凡俗—个体的强制性存在,自我的牺牲成为个体感知和进入社会的前提,以个体自我牺牲为特征的“集体欢腾”也因此成为涂尔干眼中通向社会的最佳路径;莫斯则暗示,“集体欢腾”所催生的亢奋、痴迷与狂暴会反噬个体乃至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个体注定不能通过这一路径进入社会,相反,保持人—神适度分离的“绝地天通”才是日常生活得以持续的保障;为化解与涂尔干的理论分歧,莫斯以礼物为中介,指出了“社会如何可能”的另一种答案:循环往复的礼物交换能够让“社会力”完全作用于个体,使社会的生产和持续得以可能。重现莫斯与涂尔干宗教人类学思想的理论分歧,有助于理解法国年鉴学派宗教人类学研究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与理论延承,能够为准确解读《礼物》提供学理依据。
    • 张宪丽; 高奇琦
    • 摘要: 有研究表明,元宇宙的发展可能会导致显著的社会团结失效和集体意识困难问题,并使传统社会分工体系面临挑战,以及给人带来精神层面问题。要深刻讨论这些问题,可以从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涂尔干的思想中寻找到一些答案。从涂尔干的观点来看,在元宇宙空间中更容易形成新的异质性团结;元宇宙空间的碎片化特征意味着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意识是极为困难的;在新的元宇宙空间中,社会分工是重要的效率提高机制和社会团结机制,同时更有可能以跨地区、跨行业、跨组织的方式来实现。涂尔干对自杀的讨论对我们理解元宇宙空间中的失范问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关于精神生活问题的讨论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填充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也有重要帮助。
    • 孙思雨
    • 摘要: 洛克和涂尔干在讨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但均认为国家与社会具有紧密的联系,国家的职责应当满足社会的需要.就此而言,一个合理的状态应该是政府所履行的职责都能适应并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应当张弛有度.由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的持续推进,社会对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此时政府需要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单一社会管理模式,及时注意到法治社会的社会面向,重视公众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合作地位和自治地位.虽然洛克的契约论并未回答公众如何参与的问题,但在涂尔干的学说中却可以找到启示,也即社会个体可以通过社会组织这一中间组织来凝聚众意,与国家进行不断的沟通和互动,从而实现参与的有效化和有序化.
    • 刘露; 张爱琴
    • 摘要: 教育惩戒近年来备受关注,但由于我国教师惩戒立法的缺失等原因,造成教师惩戒的"失范".而在最近发布的文件中,明确了教师行使惩戒权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并对教育惩戒权进行了"规范".惩罚也是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涂尔干的惩罚观提出了两个层面的解释.首先,他将惩罚视为一种道德过程;其次,他将惩罚看成一种"社会需要".文章结合其思想,从内源性因素以及外源性因素两方面对教育惩戒的"失范"进行归因,并提出惩戒权对师生双方的"规范"意义所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