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矿柱

矿柱

矿柱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79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建筑科学、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93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采矿技术、金属矿山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2008年全国采矿技术高峰论坛、2005年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会议等;矿柱的相关文献由114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炯天、周科平、王永田等。

矿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1 占比:58.6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1.04%

专利文献>

论文:193 占比:40.29%

总计:479篇

矿柱—发文趋势图

矿柱

-研究学者

  • 刘炯天
  • 周科平
  • 王永田
  • 宋卫东
  • 李元辉
  • 严雅静
  • 周长春
  • 曹亦俊
  • 曹帅
  • 胡建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川龙; 宁掌玄
    • 摘要: 随着采矿逐渐向深部发展,冲击地压灾害频繁显现,特别以大空间赋存采空区的坚硬顶板整体冒落引发的冲击灾害严重影响着矿山安全高效发展。以东升庙铜矿11号矿体+850 m水平以上采空区围岩冒落诱致冲击灾害为研究背景,应用工程类比法,建立了冲击力学模型,即将冒落体简化为圆柱体冲击垫层,将矿柱简化为梁结构。基于材料力学理论、应力扩散理论,建立了受冲矿柱内部最大拉应力、剪应力、挠度与垫层厚度的关系式,进一步研究了3个力学响应量随垫层厚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垫层最佳设置厚度,并应用FLAC^(3D)数值模拟对理论分析最佳垫层厚度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冒落体对垫层的最大冲击力以及此时在垫层中的位移随垫层厚度增加而分别减小和增大,同时2者减小和增加的幅度均随垫层厚度增大而减小;(2)矿柱内最大拉应力、最大剪应力、最大挠度均随垫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同时减小的幅度也随垫层厚度增加而减小;(3)从经济节约、安全有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垫层最佳设置厚度,认为设置厚度18 m左右的垫层是最合理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矿山采空区处理、山地道路棚洞防护等工程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参考。
    • 张爱卿; 李金云; 吴爱祥; 王贻明
    • 摘要: 以3个矿柱同时回采为例,运用FLAC^(3D)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分析,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在不同的矿柱一次回采高度、矿柱跨度、矿房宽度和充填体强度条件下充填体侧向位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矿柱同时回采时,充填体双侧侧向位移值大于单侧侧向位移值,充填体侧向位移最大值出现在回采矿柱高度中间位置,由靠近中央位置向两端逐渐减小;充填体最大侧向位移值随着矿柱跨度和一次回采高度增加不断增大,与矿房宽度和充填体强度呈负相关,充填体侧向位移的影响敏感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矿房宽度、矿柱跨度、一次回采高度及充填体强度。
    • 王新民; 党建东; 王晓军; 曾强; 刘健
    • 摘要: 针对某急倾斜薄矿脉钨矿床在采用普通留矿法开采时出现的围岩易发生板裂状垮落、采幅无法控制、只能局部挑采等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手段模拟3种不同支护情况(无矿柱、原生矿柱、人工矿柱)下的上下盘围岩状态,结果表明:随着矿体不断上采,岩体释放的能量逐渐增大,能量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在上采至一定高度后各支护方案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结合位移变化情况分析,预设原生、人工矿柱对围岩的控制效果达到了矿山设计要求,而设人工矿柱的矿房在回采结束后,可以通过人工溜井回收矿石,矿石损失率较小,且不影响采场人行井与回风线路的布置。因此,建议采用人工散体矿石作为支柱支撑矿房回采薄矿脉。
    • 严体; 廖庆永; 李在利
    • 摘要: 针对缓倾斜、多层矿体平行产出的特征,前期采用分段空场法、大直径深孔崩矿空场嗣后充填法,存在无法实现对盘区间柱的回收,矿石损失率较大,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根据矿体特点,将相邻的多盘区作为一个整体“大区”进行综合考虑,即采用连续开采模式,提出了大盘区阶段空场嗣后充填连续采矿法,具有资源回收率高、开采效率高、采场结构优化、废石不出坑与低成本充填等优点,可实现井下采矿作业集中化,促进矿柱资源的回收利用,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 赵新; 东龙宾
    • 摘要: 金属矿山采空区灾害形式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突发性的特点,采空区若不及时处理,不仅容易引起矿山安全事故,残留的矿柱还会造成资源浪费。研究以雅满苏铁矿为依托,在采空区探测的基础上,结合矿山采空区特点,提出了崩落法处理采空区的工作方案,通过先崩落间柱,后崩落顶柱的方式完成了采空区处理和残矿回收。
    • 马相松
    • 摘要: 某铜矿围岩稳固性好,矿体埋深较浅,埋深152~203 m。为了确保地表的稳定,采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法来模拟地下开采对地表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同时计算分析了地下矿体逐段开挖逐段充填对采场及地表稳定性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岩层移动是一个自下而上传递的动态过程,该地下矿体采用“留矿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方式可有效降低围岩变形和地表下沉,地下开采对地表产生的下沉变形很小,仅为1.8 cm,同时地表未产生塑性扰动区,说明地表是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研究结果为该深部矿体安全高效回采和地表安全稳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 龙翼; 史文豪; 李强; 李兵磊
    • 摘要: 矿产资源属于自然界中的不可再生资源,其储量非常有限。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开采矿物资源,避免矿产资源不必要的浪费,矿柱的回采势在必行。然而,随着地下矿床的开采,地应力对采矿工作的影响不可避免,矿柱的回采更是如此,回采的同时必须要做好地应力的处理。因此,基于某铅锌矿上部中段现行的顶底柱回采技术,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顶底柱、边角残矿回采技术方案。解决了之前开采技术中存在的采切效率、安全性、贫化率和损失率方面的问题,提高了矿区的经济效益,也为同类型矿山的矿柱回采方案设计提供了一个思路。
    • 黄原明; 李在利; 李子彬
    • 摘要: 根据矿体赋存条件和机械化点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的工艺特点,结合矿柱的承载机理和锚杆支护作用原理,分析采场内矿柱的受力特点,科学设计矿柱和锚杆支护参数,结合矿山工程实例,计算确定矿柱尺寸为4m×5m(长×宽,其中宽度方向为倾向方向),矿房跨度为8m,锚杆长度为2.2m,锚杆直径为20mm,锚杆间排距为800mm,并通过优化充填工艺,充分发挥充填体在空区管理中的作用,实践证明对提高控顶效果有显著作用,具有明显的安全管理意义。
    • 李轶
    • 摘要: 针对某铜矿以急倾斜矿体为主、矿体中厚、品位高、围岩稳固的特点,选择了浅孔留矿嗣后充填采矿法,同时阐述了该采矿方法的开采工艺。为了确保生产过程中该采矿方法安全使用的可靠性及合理性,采用岩土FLAC^(3D)软件对矿房长度44 m、间柱宽6 m、顶底柱高12 m、中段高度145 m的采场结构参数进行稳定性分析论证,模拟结果表明:在充填的情况下,该采场结构参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安全保障性;分段开采后顶板产生的塑性区高度有限,说明该矿山现在采用浅孔留矿嗣后充填采矿法开采,采场顶板整体是有稳定保障的,不会对顶板造成显著的安全影响。同时也验证了该采矿工艺具有安全、合理可行、效益高的优势,为矿山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支撑。
    • 孔学伟; 彭朝智; 杨八九
    • 摘要: 云锡卡房分公司I-9矿体多年来一直采用普通全面法开采,随着高效开采技术的应用,采空区形成的速度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局部一些矿柱及空区顶板已发生明显的开裂、离层破坏并且存在异响现象,这些现象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压活动将越来越突出,为了弄清楚该矿体后期采动过程应力应变的变化趋势,在结合现场实际、有限元模拟及矿柱力学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位移传感器、钻孔应力计及声发射传感器对卡房1-9矿体顶板、矿柱的稳定性进行监测.确定回采过程中矿柱、顶板的受力状况.掌握采场地压的变化规律,为后续矿体的开采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