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露天转地下

露天转地下

露天转地下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244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8155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采矿技术、矿业工程、金属矿山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中国矿业科技大会、第二届金属矿采矿科学技术前沿论坛、2008年全国采矿技术高峰论坛等;露天转地下的相关文献由445位作者贡献,包括甘德清、任凤玉、南世卿等。

露天转地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1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8155 占比:99.78%

总计:98372篇

露天转地下—发文趋势图

露天转地下

-研究学者

  • 甘德清
  • 任凤玉
  • 南世卿
  • 陈超
  • 张亚宾
  • 王运敏
  • 卢宏建
  • 张云鹏
  • 李小双
  • 孙丽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云涛; 付煜; 任海龙; 张洪昌; 胡颖鹏
    • 摘要: 露天转地下过程中,挂帮矿的开采容易引起边坡的大规模破坏,而边坡的失稳破坏将对露天、地下开采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边坡的破坏过程及机理,对于矿山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现场调查和位移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眼前山铁矿东部边坡下挂帮矿开采引发的边坡破坏过程进行了持续4a的跟踪调查,研究总结了该矿东边坡岩体破坏的发生和发展全过程。按照现场的破坏形式,将边坡破坏分为4个区:塌陷区、开裂区、倾倒区和滑移区。边坡破坏机理分析表明,边坡破坏过程分为3个阶段:采空区上方覆盖岩层塌陷形成的地表塌陷坑;塌陷坑周围岩体向坑内滑移形成小规模滑坡;大规模的滑移破坏。
    • 冯少杰; 高晨; 刘雷鹏; 缪爱伟
    • 摘要: 针对乌海路天煤矿露天转地下L型工作面开采工程问题,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充分采动时上覆岩体破坏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沿倾向充分采动时,随着开采深度增大,导致上覆岩体进入整体破坏状态;沿走向充分采动时,采动影响超前影响角44°,超前影响距离为32m。为了保证该影响范围内边坡稳定,提出了三种加固方案,通过技术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确定最优方案为先减载后加固,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 王孟来; 李小双; 王运敏; 李启航
    • 摘要: 以云南晋宁周边典型的缓倾斜薄至中厚磷矿床露天转地下房柱法开采为研究背景,以层状岩质边坡与地下采场围岩及其上覆岩体组成的复合采动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和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坡高300 m矿山在不同开采阶段下覆岩采动响应应力演化特征、位移变化特征和塑性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三阶段矿体开挖后,数值模拟得出的顶板最大竖直位移沉降值为113.3 cm,相似模拟试验测得最大竖直位移沉降值为-5.62 mm,对应的实际工程最大竖直位移沉降值为112.4 cm,结果基本一致。随着采空区范围逐渐增大,采场覆岩受采动影响的区域也随之扩大,采场上覆岩层的最大位移沉降值及采动影响带均线性增大,并随矿体开挖推进而动态前移。
    • 杨洪宝; 温超; 姜赫名
    • 摘要: 以庙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为工程背景,针对露天边坡可能垮塌对井下采场构成威胁,以及采场结构参数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分析露天边坡冲击灾害防范措施,给出了合理覆盖层形成及露天边帮削坡方法,在此基础上优化了采场结构参数,确定合理进路间距为18m,崩矿步距为2.2m。有效解决了该矿山边坡垮塌冲击威胁及井下采场矿石损失贫化大等问题,可实现矿山安全高效开采。
    • 姜安民; 董彦辰; 江学良; 熊奇伟; 王飞飞
    • 摘要: 以某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引起露天采场边坡垮塌为研究背景,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展现了矿体开采过程中围岩塑性区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围岩塑性区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空区上部岩层主要以拉伸破坏模式为主,其他部位岩层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西部边坡坡面的一侧已经与地下采空区塑性区相互贯通。(2)东部矿体采用充填法开采,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地表塌陷;产生塑性区的部位为西部边坡和靠近西部边坡的露天采场底部。(3)开采前期西部矿体在西部边坡坡面和露天采场底部产生的塑性区较多;开采后续水平矿体对地表塑性区的产生影响不大。(4)模拟矿体开采过程,可将产生的塑性区划分为3个阶段,有2个突变点:第1个阶段对应西部边坡开始出现裂缝、局部垮塌滑坡;第2阶段对应边坡出现较大范围垮塌滑坡、露天采场底部出现裂缝、西部边坡脚出现塌陷孔洞;第3阶段塑性区占比逐渐增加。研究成果可为矿山滑坡治理和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 楚长青; 冯旻; 李云涛
    • 摘要: 为探明开采活动对采场围岩体产生的影响,评估采场潜在地质灾害,以眼前山铁矿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依次从左向右、从右向左、从中间向两端和从两端向中间开采四种方案,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了数值模型,根据模拟的位移和应力场对比分析了四种开挖方案的围岩稳定性。结果表明:从右向左开采方案的最大主应力极值升高速率最快,随矿房回采应力集中现象最为迅速,右侧冒落研究区域顶板岩层稳定性最差。从左向右开采方案在前期开挖阶段未应力集中,随开挖继续应力迅速转移并产生应力集中,冒落危害相对较大。从中间向两端开采方案和从右向左开采方案在开挖1/3矿房时沉降等值曲线占比变化最大,从中间向两端开采方案在开挖前期顶板稳定性最差。
    • 林克辉
    • 摘要: 对于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浅部露采坑成为降雨汇水聚集区,深部矿体崩落法开采形成的冒落带或导水裂隙带为地表水进入井巷系统建立了良好通道。深部矿体充水条件发生改变,地表水成为矿坑涌水的主要来源。以黑龙江某铜矿为例,以分区估算降雨径流渗入量叠加地下涌水量的方式获得合理的矿坑涌水量数据,为井下排水系统布置提供了依据。并提出了在露采坑内人为设置岩石垫层从而预先形成渗流通道等措施,以防露采坑底的汇水突然灌入井下威胁人员设备安全。
    • 赵德伟; 陈琪; 甄东来
    • 摘要: 对露天转地下人工假底进行了研究,汇总了各类计算人工假底的理论方法,并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平板梁理论、材料力学方法计算数值较为接近,其理论分析符合工程实际,推荐采用上述方法计算人工假底厚度。通过对某金矿人工假底优化初步研究,根据受力特点,对采用拱形、矩形两种人工假底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矩形人工假底方案费用虽然高于拱形方案,但其具有施工周期短和工艺简单的优点,能使企业尽快实现效益,综合比较后,推荐全部采用矩形人工假底方案。
    • 赵德伟; 陈琪; 甄东来
    • 摘要: 对露天转地下人工假底进行了研究,汇总了各类计算人工假底的理论方法,并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平板梁理论、材料力学方法计算数值较为接近,其理论分析符合工程实际,推荐采用上述方法计算人工假底厚度.通过对某金矿人工假底优化初步研究,根据受力特点,对采用拱形、矩形两种人工假底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矩形人工假底方案费用虽然高于拱形方案,但其具有施工周期短和工艺简单的优点,能使企业尽快实现效益,综合比较后,推荐全部采川矩形人工假底方案.
    • 鲁宇; 金长宇; 王湟; 刘冬
    • 摘要: 眼前山铁矿已经进入到露天开采转向地下开采的过渡阶段,地下开采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该工艺要求露天坑底部应具有一定厚度的覆盖层,以起到挤压爆破和端部放矿的作用.为了既能满足开采要求,同时又能节省工程成本,矿山需要对覆盖层厚度进行优化设计.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与开采工艺,分别利用室内相似材料试验和PFC2D数值分析方法对不同厚度条件下的覆盖层运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实验规律,提出了覆盖层起伏角概念,利用该角度对眼前山铁矿覆盖层的合理厚度进行优化设计.研究表明:随着覆盖层厚度增加,覆盖层起伏角逐渐减小,当覆盖层厚度达到35 m后,覆盖层起伏角逐渐趋于稳定的10°左右,因此在考虑滞水与汇水等因素条件下,确定了覆盖层厚度35 m作为最优方案.根据目前矿山开采运营情况,该厚度覆盖层完全满足矿山安全生产需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