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象成因

气象成因

气象成因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水利工程、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7842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灾害学、福建地质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河南省气象学会2013年年会等;气象成因的相关文献由315位作者贡献,包括温丽叶、刘静、王鹏等。

气象成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1.03%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39%

专利文献>

论文:7842 占比:98.58%

总计:7955篇

气象成因—发文趋势图

气象成因

-研究学者

  • 温丽叶
  • 刘静
  • 王鹏
  • 霍世青
  • 曾胜兰
  • 李京梅
  • 靳莉君
  • 刘小虎
  • 刘敏
  • 刘蕾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符传博; 丹利; 刘丽君; 佟金鹤
    • 摘要: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最南端,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城市之一。2019年秋季三亚市出现的一次臭氧(Ozone,O_(3))污染过程,为科学认识三亚市此次O_(3)污染特征及气象学成因,也为进一步开展O_(3)污染预警预报和科学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利用2019年11月1—6日三亚市生态环境局对外发布的大气污染物数据,以及地面常规观测数据,结合ECMWF发布的第5代资料(the fifth generation ECMWF reanalysis data,ERA5),采用相关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月4日和5日O_(3)-8 h(臭氧最大8 h滑动平均)分别为162μg·m^(−3)和180μg·m^(−3),超标百分比为101.25%和112.50%。5日O_(3)-1 h(臭氧最大1 h平均)达到了203μg·m^(−3),超标百分比为101.50%。14:00—19:00是O_(3)质量浓度高值时段,气温偏高,相对湿度偏小,风速偏弱等气象条件的出现促进了此次O_(3)污染过程的发生。天气形势特征分析表明,低层冷空气扩散南下,低空风场逆转为东北风,有利于北方污染气团向三亚市输送;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污染时段的影响气流主要来自中国内陆地区,经过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到达三亚市。通过物理量场的计算可知,受五指山山脉的阻挡,低层气流绕山辐合明显,污染时段三亚市上空气流辐合中心值高达−12×10^(−5)·s^(−1),加之10 m风速(v_(10 m wind))和垂直切变较弱,不利于三亚市O_(3)的扩散。
    • 温丽叶; 靳莉君; 刘静; 王鹏
    • 摘要: 黄河源区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东南部雨水丰沛,是黄河流域的多雨中心之一。年内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6—8月),占年降水量的57.1%,汛期(5—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5%,雨季、旱季分明。黄河源区主要有连阴雨和强降雨两种典型降雨类型,连阴雨平均每年出现1.8次,持续时间长、强度小;区域强降雨持续时间短,平均只有1 d,主要集中在7—8月,突发性强。形成典型降雨的200 hPa环流形势表现为南亚高压异常强大,黄河源区处于南亚高压中心区域或北部边缘的强高空辐散区内。500 hPa高度场分析发现,连阴雨期间6—8月主要受新疆低压槽、高原槽、印缅低压和高原切变线等系统影响,由副高影响形成的连阴雨主要出现在9月;形成强降雨的500 hPa天气系统与连阴雨相似,但副高对强降雨的影响更为明显,7—9月都可由副高形成强降雨天气。物理量场上,典型降雨期间,黄河源区处于湿度、气流垂直速度和假相当位温场大值区内,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非常有利,强降雨发生时,气流上升速度、比湿、假相当位温等都较连阴雨期间更强,更有利于降水。
    • 赵晓亮; 田思; 姜瑰国; 许端平; 李莉
    • 摘要: 为了解阜新市城区O_(3)(臭氧)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20年1月1日~10月27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参数,分析了阜新城区O_(3)月浓度、日浓度变化特征,探讨了温度、湿度、风速及风向等气象要素对O_(3)污染的总体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温大于30°C、相对湿度为40%~45%、风速为3~4级、盛行东北风向和西南风向的条件下,O_(3)浓度超标天数占监测时段总超标天数的66.6%;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显著影响O_(3)污染水平,超标日的气象条件可作为阜新市城区O_(3)污染预测指标。
    • 字冉; 孔震; 明蕊; 张启悦; 高婷婷; 王利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环境监测站点的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欧洲中心(ECMWF)提供的ERA-5逐时0.25°×0.25°再分析资料和NOAA研发的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2020年3月29日-4月5日低纬高原的西双版纳地区持续性重度霾空气污染事件的特征、气象成因和污染物颗粒主要来源。结果表明:①重度霾污染期间,AQI值及PM_(2.5)浓度值有显著日变化特征,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②冷空气势力偏弱,脊前暖平流使中低层大气增温,有利于西双版纳地区大气层结的稳定,无明显水汽输送带,整个过程空气湿度较低,连续8 d重度霾污染并未出现传统上高湿的气象霾特征。稳定的大气层结和逆温层削弱了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对流交换。③受均压场控制,地面和低空风速小,较低的混合层厚度和较小的通风系数等共同作用,使得污染物颗粒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扩散受到抑制,导致污染物颗粒聚集。④各污染物浓度值与MODIS/Terra卫星反演东南亚境外火源点数有显著相关性,其中火源点个数与AQI正相关高达0.5。⑤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表明此次重霾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可能来源主要是缅甸马圭、曼德勒和东枝境外的输入型累积传输。西双版纳位于低纬高原地区,受地形影响,污染物积聚在景洪城区及周边澜沧江河谷地带之后,很难通过水平输送离开,这也是造成此次连续重度霾污染事件的重要原因。
    • 张晓; 张艳品; 钤伟妙
    • 摘要: 为了解石家庄市主城区O3(臭氧)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基于2015—2018年石家庄市空气质量连续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分析了主城区O3污染总体特征及气象成因.结果表明:①石家庄市主城区大气光化学污染日益严峻,ρ(O3)日均值由2015年的47μg∕m3增至2018年的66μg∕m3,ρ(O3)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的天数由2015年的20 d增至2018年的70 d.②ρ(O3)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呈夏季〔(89±33)μg∕m3〕>春季〔(69±25)μg∕m3〕>秋季〔(40±26)μg∕m3〕>冬季〔(28±16)μg∕m3〕的特征;ρ(O3)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谷值出现在06:00—07:00,峰值出现在15:00—16:00,且15:00—17:00是ρ(O3)超标的高发时段.③ρ(O3)与气温呈指数关系,当气温为20~25、25~30、≥30°C时,ρ(O3)日均值分别为75、90及119μg∕m3.ρ(O3)在相对湿度为60%时存在拐点,当相对湿度≤60%时,ρ(O3)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上升;当相对湿度>60%时,ρ(O3)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下降.风速与ρ(O3)呈分段线性关系,当风速20°C,相对湿度介于40%~70%之间,风速在1.5~3.0 m∕s之间的气象背景下,经统计,当气象条件同时符合上述三项气象要素时,ρ(O3)超标天数占3—10月总超标天数的66.5%.研究显示,气温>20°C、相对湿度为40%~70%、风速为1.5~3.0 m∕s的气象条件可初步作为石家庄市主城区O3污染的预警指标.
    • 邸爱民
    • 摘要: 本文基于辽宁省近70年完整、可靠的544个站点暴雨资料,选取暴雨中心雨量高于200mm、降雨间隔时段低于6h的162场典型暴雨,对辽宁省短历时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及气象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南和西南季风相互作用是辽宁省区域大暴雨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短历时暴雨主要集中在12h以内,12h降雨量占总雨量的72%,最大24h暴雨多在120~600mm之间;暴雨空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逐步递减,暴雨中心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中部平原及西部沿海区域.该研究成果对于辽宁省防洪治涝总体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 邸爱民
    • 摘要: 本文基于辽宁省近70年完整、可靠的544个站点暴雨资料,选取暴雨中心雨量高于200mm、降雨间隔时段低于6h的162场典型暴雨,对辽宁省短历时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及气象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南和西南季风相互作用是辽宁省区域大暴雨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短历时暴雨主要集中在12h以内,12h降雨量占总雨量的72%,最大24h暴雨多在120~600mm之间;暴雨空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逐步递减,暴雨中心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中部平原及西部沿海区域。该研究成果对于辽宁省防洪治涝总体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 张耀春; 道仁图娅
    • 摘要: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进程发展的今天,虽然城市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是酸雨污染问题也逐渐严重。随着煤炭和石油等能源的大量使用,酸雨问题更加严重,不仅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威胁农作物的生长。本文主要分析了酸雨气象形成的原因,重点论述了酸雨对农牧业的危害以及防控措施。
    • 毛卓成; 许建明; 瞿元昊; 潘亮; 谷怡萱; 杨丹丹
    • 摘要: 针对2013~2019年上海地区气温相对偏低(25°C及以下)的一类O_(3)污染事件,从时间分布特征、天气系统类型、气象成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上海近7a偏低气温下的O_(3)污染按小时标准和日标准分别出现45h和19d,占各自O_(3)污染总次数的5.0%和7.3%,在春季则上升至20.6%和20.0%,是上海春季主要O_(3)污染现象之一.当气压介于1010.1~1017.1hPa、风速介于2.1~3.2m/s、湿度介于40.0%~54.0%、辐射介于0.5~2.7MJ/m^(2),较易出现偏低气温下的O_(3)污染;与高温下的O_(3)污染相比,出现偏低气温下的O_(3)污染时,气压、PM_(2.5)和NO_(2)浓度分别偏高了10.0hPa、26.0μg/m^(3)和24.9μg/m^(3),辐射偏低了0.5MJ/m^(2).造成偏低气温下的O_(3)污染天气类型可以分为弱高压前部、弱高压控制和海上高压后部3种.3个典型污染个例分析显示,上游输送、本地静稳辐合和垂直逆温条件分别是这3种类型的主要气象成因.
    • 阮虞清; 李林岑; 黄梓芸; 曾胜兰
    • 摘要: 为研究川渝地区夏季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成因,利用2015-2018年川渝地区臭氧数据和气象数据并主要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着重对各气象因子与臭氧浓度关系进行了讨论和研究.结果 表明:2015-2018年川渝地区臭氧年平均浓度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规律,且空间分布基本不变;而夏季臭氧浓度的空间变化显著,浓度高值区从川渝地区西北方逐渐转移到东南方,且盆底较边坡臭氧浓度更高.臭氧浓度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呈负相关,而与温度呈正相关.各气象因子中,相对湿度与臭氧浓度的相关性程度最高;气温、降水量的相关性程度一般;而气压仅在50%的城市表现出有相关性且相关性程度一般;风速常年为静小风.臭氧浓度与混合层高度呈正相关.在气温28°C左右,相对湿度约为65%,气压约为1002 hPa,日降水量小于或接近0.98 mm,地面风速小于1.5 m/s的气象条件下,发生臭氧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