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雷暴大风

雷暴大风

雷暴大风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1756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气象研究与应用、气象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八届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讨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雷暴大风的相关文献由618位作者贡献,包括马中元、俞小鼎、陈鲍发等。

雷暴大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10.30%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1.46%

专利文献>

论文:1756 占比:88.24%

总计:1990篇

雷暴大风—发文趋势图

雷暴大风

-研究学者

  • 马中元
  • 俞小鼎
  • 陈鲍发
  • 杨晓亮
  • 杨晓霞
  • 王彦
  • 王秀明
  • 刘黎平
  • 卢建壮
  • 廖晓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全继萍; 李青春; 仲跻芹; 张舒婷; 陈敏; 张鑫宇; 祁妙
    • 摘要: 数值模式预报是阵风预报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中国气象局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简称CMA北京模式)"中AFWA、UPP、IUM三种阵风诊断方案在北京地区大风预报中的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估。两次大风过程的分析以及各季节大风预报的批量试验检验结果显示:三种方案的阵风预报存在明显差异,IUM方案的阵风预报能力优势明显。IUM方案对冷空气大风和雷暴大风预警都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其对2020年3月18日冷空气大风过程中大风起始时间、大风区位置和演变以及过程极大风速均有较好的预报效果,对2020年8月2日雷暴大风过程中大风区范围预报偏大且位置存在偏差,但对大风预警的指示意义最强。IUM方案的阵风风速预报整体偏强,但对各个季节达到或超过5级阵风的等级预报较为准确。总体而言,IUM方案对北京地区大风预报性能较好,基于该方案制作的阵风预报产品可为大风预报提供有力支撑。
    • 韦惠红; 许冠宇; 刘希文; 张家国; 李双君; 姜杰
    • 摘要: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和雷达资料,对湖北省2007-2015年雷暴大风的天气类型、时空分布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箱线图展示的结果分区域分季节讨论了各型雷暴大风的环境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湖北雷暴大风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型、低层暖平流强迫型、斜压锋生型、准正压型,其发生在3-8月,其中夏季(6-8月)雷暴大风占其全年总数的78%;一天中,其主要发生在15-19时,峰值在16时;雷暴大风空间分布不均,其高频中心位于鄂西南的宜昌和鄂东的黄石。(2)各型雷暴大风存在季节和区域差异,斜压锋生型主要出现在春季,高空冷平流强迫型、低层暖平流强迫型、准正压型主要出现在夏季;高空冷平流强迫型在鄂西北发生最多,低层暖平流强迫型在宜昌地区、江汉平原、鄂东均出现较多,准正压型和斜压锋生型在鄂东发生最多。(3)高空冷平流强迫型雷暴大风的850 hPa与500 hPa温差(ΔT_(85))和中低层(925-500 hPa)风垂直切变(S_(L95))较大,850 hPa露点温度(T_(d85))偏低;低层暖平流强迫型的S_(L95)、K指数均较大;准正压型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较大、S_(L95)、低层(925-700 hPa)风垂直切变(S_(L97))较小;斜压锋生型的S_(L95)和S_(L97)均较大。(4)湖北雷暴大风的对流参数K指数、ΔT_(85)、CAPE的阈值分别为35°C、25°C和925 J·kg^(-1),鄂西北、鄂东的对流参数离散度较大,按区域归纳各型雷暴大风的对流参数阈值,对当地雷暴大风预报预警更有指导意义。
    • 柯元惠; 马明明; 郑艳; 冯文
    • 摘要: 利用海南岛区域加密自动站资料和海口站探空资料,结合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4-2018年海南岛雷暴大风的强度、时空分布、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岛雷暴大风主要出现在5-8月的午后到傍晚时段,最大阵风风速大部分在8级及以上。(2)雷暴大风的环流形势可以分为三类,即西南热低压型、季风槽型和冷锋型,其中季风槽型根据槽线位置可以分为华南沿海槽型和南海低压槽型。(3)西南热低压型雷暴大风的大气不稳定能量最大,上干下湿,垂直风切变较小;冷锋型的大气不稳定能量最小,上干下湿,垂直风切变最大;季风槽型的大气不稳定能量较大,整层较湿,垂直风切变最小。(4)季风槽天气形势下发生雷暴大风时,较容易伴随短时强降水天气,西南热低压型的雷暴大风风力比其他类型更大。
    • 周明飞; 杜小玲; 罗敬; 齐大鹏; 周文钰
    • 摘要: 2021年5月15日贵州东北部发生了一次极端风雹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加密自动气象站、探空、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分析了该过程的环境场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极端风雹天气发生在低层暖湿和对流层中下层(500 hPa以下)具有显著条件不稳定的环境下,冷锋前沿的地面辐合线是其触发机制,切变线南侧暖湿气流输送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流风暴的维持和加强。(2)贵州东北部较大的温度递减率和对流有效位能,强的垂直风切变,较低的自由对流高度是冰雹和雷暴大风发生的有利条件。雷暴系统过境使受其影响的测站风速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表现为典型的强雷暴系统过境特征。(3)雷暴系统由初始线状多单体逐渐形成分布不规则的多单体风暴系统。雷暴单体在反射率因子图上呈现出强回波中心超过60 dBz及其南侧高反射率因子梯度和中高层明显回波悬垂特征。造成下击暴流的雷暴单体的弓形回波特征明显,并伴有前侧入流缺口、后侧“V”型缺口及中层4—8 km高度强径向气流辐合(MARC)特征;而造成冰雹的雷暴单体的钩状回波特征十分明显,同时伴有较大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较高回波顶高、强风暴顶辐散以及三体散射现象。
    • 郭建华
    • 摘要: 基于常规天气图、地面自动站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7年6月5日抚州市一次飑线过程的地面气象要素、环流形势以及天气尺度、不稳定能量、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此次过程在中高纬度“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下,中低层西南急流的形成促成了大气对流不稳定,地面辐合线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触发机制。飑线过境时温、压、湿等气象要素发生了剧烈变化。飑线形成之前,低层增温、增湿为强对流天气发生累积的不稳定能量起到促进的作用。快速东移的弓形回波带、在回波所经之地易出现雷暴大风天气;径向速度图上大片负的速度区前沿出现速度模糊,表明地面雷暴大风即将出现,这种速度场特征对抚州雷暴大风预警预报有指示作用。
    • 李帆; 罗静静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产品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20年4月12日发生在舟山地区的一次雷暴大风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一次由500 hPa横槽转竖后引导弱冷空气补充南下并与低层暖湿气流交汇的环流形势引发的强天气过程。温度平流带来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冷平流向下渗透带来能量传递而产生垂直运动,高空动量下传是本次大风发生的关键。上下干、中层湿的配置对雷暴大风十分有利,强风速切变对强天气有触发作用,而地面辐合线的发展和移动是本次过程的触发机制。
    • 植江玲; 黄先香; 顾伯辉; 蔡康龙; 李彩玲; 张晶晶; 李兆明
    • 摘要: 2019年4月11日珠江三角洲、4月13日湛江徐闻分别发生了由超级单体引起的强雷暴大风、强龙卷灾害天气过程。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环境条件、风暴结构、对流触发以及强风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强雷暴大风发生在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南压的斜压锋生类天气形势下,而强龙卷发生在偏南暖湿气流强迫天气背景下。两者均发生在高能、强0~6 km深层垂直风切变、低抬升凝结高度及上干下湿的大气环境中,但11日0~1 km低空垂直风切变较小,中层干层更为显著(700~400 hPa平均温度露点差为29.2°C),更有利于产生强下沉气流从而导致强雷暴大风,而13日强的0~1 km低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龙卷发生。11日强雷暴大风出现在超级单体强回波核心,低层中气旋强度较弱且水平尺度较大(6~7 km),中气旋较浅薄(伸展≤2 km),而13日强龙卷出现在钩状回波顶端,低层中气旋强度更强且尺度小(约2 km),中气旋更深厚(伸展至6 km),并伴有龙卷涡旋特征;11日强雷暴大风发生期间,中气旋垂直涡度维持在10^(-2) s^(-1)量级,而13日强龙卷触地前后,低层中气旋垂直涡度突增至10^(-1) s^(-1)量级,比强雷暴大风大一个量级;11日风暴内强下沉气流在地面形成大面积强冷池,是强雷暴大风产生的重要原因,而13日地面几乎饱和的大气湿度及不太强的下沉气流,有利于强龙卷的发生。
    • 罗璇
    • 摘要: 本文利用地面和高空实况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贵阳机场2022年4月24日飑线天气发生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以及雷达图像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 贵阳机场这次飑线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是高空槽、西南涡东移,地面冷锋和辐合线南压,天气尺度强迫强,配合低空急流暖湿气流输送,中低层高温高湿极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2) 贵阳站上空,CAPE值、K指数、SI指数,假相当位温均较大,低层暖湿,中层干冷,层结不稳定度大,0°C层和−20°C层达到了冰雹出现的高度。3) 机场上空,在天气发生前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且有强的上升运动。4) 贵阳700 hPa以下水汽充沛,有水汽自南向北,自低空向高空输送,水汽条件极好。5) 雷达图像上,17:28时弓形回波形成。径向速度图像上,低层有径向速度大值区,低层径向速度辐散,中层辐合,高仰角有风暴顶辐散,表现出雷暴大风和冰雹的回波特征。
    • 曹倩; 雷桂莲; 易艳红; 章毅之; 刘良玉; 彭王敏子
    • 摘要: 选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及其3D-Var(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同化系统,针对2018年3月4日发生在江西的一次罕见强飑线天气,探讨同化多普勒雷达不同观测资料对极端雷暴大风天气模拟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同化由雷达反射率反演的雨水、雪和霰粒子以及由其估算的水汽不能稳定改善模式对飑线雷达反射率的预报效果,尤其对地面大风和降水的预报起反效果;当联合同化雷达反射率与雷达径向风资料后,显著改进了模式对飑线发展演变过程中雷达反射率、地面降水和地面大风的预报效果,雷达反射率的同化呈现显著正效果。原因是仅同化雷达反射率对初始水成物及热力场影响较大,而对动力场调整微弱,随着积分时间增加,热力场对动力场的反馈作用不真实,高层出现虚假辐散风场,飑线前侧模拟出虚假层状云区,且未能改进飑线系统低层垂直风切变、冷池以及对流层中下层后侧入流的模拟,模拟的飑线移动和演变过程与实况有很大差距;当联合同化雷达反射率与雷达径向风资料后明显调整了初始动力、热力和水成物场,物理配置更符合实际,形成更有利于强飑线发生的垂直风切变和风场结构,产生与实况接近的强冷池,模拟结果与实况的吻合度明显高于仅同化雷达径向风资料的试验。
    • 张广伟; 雷彦; 张铖玉; 李月高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8日青海东部一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配置、对比本站及上游参数的变化、雷达产品的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东部位于200hPa高空急流轴右侧,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500hPa新疆东北部有低压槽,河西走廊西部有冷温槽,水汽条件较差;低空急流位于甘肃与内蒙古交界区,低层湿区位于青海东部地区,形成了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同时700hPa在青海东部的风场辐合易形成上升运动;青海东部地区地面辐合线、青海湖以西的干线是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西宁探空资料呈现较为明显的“喇叭口”型,中高层干侵入特征明显,低层暖湿,SI为-1.41°C,垂直风切变强,有利于产生雷暴大风。从三个站雷暴大风出现前后的变压和变温情况分析,要素变化对下游的天气有一定指示意义。从西宁站多普勒雷达多时段多仰角平均径向速度产品显示,3.4°、4.3°仰角资料分析出速度模糊区,地面出现雷暴大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