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盆腔恶性肿瘤

盆腔恶性肿瘤

盆腔恶性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3153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癌症进展、现代肿瘤医学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12届全国骨肿瘤学术会议、武警部队第七届放射专业学术会议、四川省医学会第四次血管介入学术会议、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委会第二届学术会议、川东北第二届介入放射学术会议等;盆腔恶性肿瘤的相关文献由340位作者贡献,包括俞丽萍、卿冬文、于修义等。

盆腔恶性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3153 占比:99.72%

总计:43275篇

盆腔恶性肿瘤—发文趋势图

盆腔恶性肿瘤

-研究学者

  • 俞丽萍
  • 卿冬文
  • 于修义
  • 余宗阳
  • 刘东举
  • 孔毅荣
  • 孙凤英
  • 宋园园
  • 彭思颖
  • 徐文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丽; 陆军; 张雅敏; 秦少磊; 应霞
    • 摘要: 目的探讨放疗联合热疗治疗难治性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6例难治性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2),对照组患者给予放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放疗联合盆腔部位热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不良反应和远期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0.5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3.7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QOL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患者QOL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7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4.38%(P﹤0.05),3年生存率为82.3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9.38%(P﹤0.05)。结论放疗联合热疗能够明显提高难治性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减少放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生存率。
    • 李莉; 王平
    • 摘要: 1 病例报告患者,38岁,因月经紊乱3^(+)月,发现盆腔恶性肿瘤10;天于2018年1月28日入本院诊治。3^(+)月前,出现月经紊乱,阴道流血淋漓不尽。10^(+)天前,在当地三级妇幼保健院就诊行阴道内镜手术,宫腔深11 cm, 子宫右前壁有一凸向宫腔的肿块,大小6 cm×4 cm×3 cm, 根蒂宽3 cm×2 cm, 组织质朽,行宫内病灶部分切除术+活检术。术后本院会诊病理结果:(宫内组织)恶性肿瘤,两癌,未见过渡性病变。
    • 谷一冰; 张雨; 钱伟军
    • 摘要: 目的探讨CT、MRI检查对盆腔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42例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MRI单独及联合检查对盆腔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包括影像学表现、病灶检出率、诊断符合率。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342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中,卵巢癌162例,宫颈癌112例,子宫内膜癌68例;共检测出436个病灶,其中卵巢癌226个,宫颈癌134个,子宫内膜癌76个;肿瘤直径1.5~16.4 cm,平均(9.24±3.05)cm。MRI检查诊断卵巢癌、宫颈癌的符合率及病灶个数检出率均略高于CT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符合率及病灶个数检出率均略低于CT检查,但CT检查与MRI检查诊断不同类型盆腔恶性肿瘤的符合率及病灶个数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MRI检查诊断盆腔恶性肿瘤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高于二者单独检查。结论CT、MRI检查均能较好显示盆腔恶性肿瘤病灶的形态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均具有较高的病灶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临床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单独或联合检查。
    • 马国锋; 杨彦福; 张国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摆位误差.方法 本研究72例采取放射治疗的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均为本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接收,依据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摆位标准是自然体位下零度"十"字激光光线位置,观察组摆位标准是自然体位下身体两侧"十"字激光光线位置,对两组X轴(左右)、Y轴(头足)与Z轴(腹部)三个方面的误差进行比较.结果 X轴和Z轴误差值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Y轴误差值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小,差异明显(P<0.05).结论 将身体两侧"十"字激光线视为患者摆位的依据,有助于降低摆位误差,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
    • 冯云; 张军维; 贺选
    • 摘要: 目的 探讨盆腔恶性肿瘤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术后伴发淋巴囊肿是否会影响辅助放疗盆腔淋巴引流区亚临床靶区(CTV)的勾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盆腔恶性肿瘤根治性盆腔淋巴清扫术后伴高危因素行辅助放疗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包括或不包括淋巴囊肿重新勾画淋巴引流区并分别命名为CTVcyst和CTV.结果 本组患者淋巴囊肿发生率为45.45%(25/55),淋巴囊肿体积7.86~511.84 cc.共发现36个淋巴囊肿,其中,16个淋巴囊肿位于左侧盆壁,20个淋巴囊肿位于右侧盆壁;髂外腹股沟处63.89%(23/36),其次是髂内盆腔侧壁25.00%(9/36)、腰大肌旁11.11%(4/36).髂外腹股沟左、右两侧淋巴囊肿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2.174,P=0.238>0.05);髂内盆腔侧壁左、右两侧淋巴囊肿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0.000,P=1.000>0.05).单发淋巴囊肿患者占比60.00%(15/25),多发淋巴囊肿患者占比40.00%(10/25).CTVcyst与CTV体积分别为(629.98±80.30)、(560.99±125.80)cc,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20,P=0.000).22个未包括在靶区内照射的淋巴囊肿因散射线照射剂量覆盖,术后3、6个月复查均可见明显消退,无1例发生症状性淋巴囊肿需要进一步处置.结论 盆腔恶性肿瘤淋巴清扫术后伴淋巴囊肿需辅助放疗者,位于靶区外的邻近淋巴囊肿体积所受的散射线剂量足以有效对其控制,无需刻意勾画淋巴囊肿体积于照射野内.
    • 杨锦汉; 王交广; 李宇红
    • 摘要: 目的:比较盆腔恶性肿瘤诊断中CT和M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医院诊治的136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8例,分为接受CT检查的CT组与接受MR检查的MR组,观察两组诊断结果.结果:CT诊断准确率为92.65%(63/68),MR诊断准确率为95.59%(65/6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肿瘤体积增大,且存在积液及钙化情况;多数患者外淋巴结异常增大且存在转移情况.MR显示患者子宫内膜呈不规则增厚且累计子宫侧壁.结论:在盆腔恶性肿瘤诊断中,CT与MR均有着较高诊断准确率,前者可显示恶性肿瘤钙化转移情况,后者可对肿瘤进行定位、定性,故在临床诊断中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检查方法.
    • 卢涛; 章宽静; 崔娟
    • 摘要: 目的 探讨盆腔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囊肿应用超声引导下介入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0例盆腔恶性肿瘤术后并发淋巴囊肿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介入疗法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80.00%),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下肢肿胀(62.17±2.95)cm、视觉模拟评分(VAS)(1.37±0.13)分、囊肿直径(1.02±0.20)cm,低于对照组的(68.25±3.11)cm、(2.54±0.26)分、(2.36±0.38)cm,不良反应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腔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囊肿应用超声引导下介入疗法治疗能改善下肢肿胀,减轻疼痛,缩小囊肿,效果显著,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 胡瑞丹; 杨海仓
    • 摘要: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盆腔恶性肿瘤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检测价值.方法 以80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均接受DSA及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 80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中,37例(46.25%)为急性阶段下肢DVT,其中3例为慢性阶段的DVT急性发作;43例(53.75%)为慢性期下肢DVT.急性期下肢DVT血栓范围较为广泛,多可波及整个下肢,血栓部位的血管腔可观测到明显扩张.慢性下肢DVT的CT表现为血管腔内存在不规律的低密度充盈缺损,波及范围存在限制性,血栓位置血管腔未见明显扩大.急性期下肢DVT患者下肢肌肉肿胀明显,肌肉之间缝隙模糊,皮下脂肪也存在肿胀,筋膜位置出现增厚.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可有效鉴别急性、慢性下肢DVT.
    • 张永胜; 唐武兵
    • 摘要: 目的 探讨利可君对恶性肿瘤盆腔放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20日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收治的盆腔肿瘤术后放疗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以调强适形放疗,观察组则在放疗前1周开始服用大剂量利可君预防性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完成情况、骨髓抑制情况、白细胞及血小板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放疗完成率均为100.00%;观察组骨髓抑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两组白细胞与血小板计数均下降,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利可君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均正常.结论 盆腔调强适形放疗所致骨髓抑制反应发生率较高,大剂量利可君在防治盆腔恶性肿瘤患者调强适形放疗所致骨髓抑制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 周云; 黄鹤; 万挺; 冯艳玲; 刘继红
    • 摘要: 目的 放射治疗是盆腔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既往对放射治疗后出现肠道的放射性损伤及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加强对放射性肠损伤研究的关注.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分析STARS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0806117)数据库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病例数据.纳入2008年2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和术后治疗的848例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纳入标准:(1)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宫颈鳞癌、宫颈腺癌及宫颈腺鳞癌;(2)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至少有下列不良因素之一: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切缘阳性、淋巴脉管浸润或宫颈肌层深部间质浸润;(4)术后接受过盆腔放射治疗;(5)同意并能够完成问卷调查.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及有智力或认知障碍的患者.全组848例患者在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均进行了放射治疗.盆腔放疗剂量为1.8 Gy/d或2.0 Gy/d,每周5次,总剂量45~50 Gy.563例患者在术后6周内开始放射治疗,其中282例患者采用单纯辅助放疗,281例患者采用同期放化疗方案(单药顺铂);285例患者采用序贯放化疗方案(TP方案,紫杉醇+顺铂).观察术后辅助放疗期间的急性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慢性期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总体生活质量状况、以及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情况.其中消化道症状及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问卷3.0(EORTC QLQ-C30),功能领域和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症状领域得分越高,表明症状或问题越多,生活质量越差;分别于患者放疗前(即手术治疗结束后1周)、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全部治疗结束后的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评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定义为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消化道症状不能好转或者改善,分级标准参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标准4.0版(NCI-CTCAE 4.0版)中的胃肠道部分.结果 848例患者放射总辐射剂量为(47.8±4.6) Gy.术后辅助放疗期间,急性期胃肠道反应症状包括恶心(46.0%,390/848)、呕吐(33.8%,287/848)、便秘(16.3%,138/848)及腹痛(10.3%,87/848).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分别回收问卷346份和250份,QLQ-C30调查问卷显示,恶心或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得分均较放疗前(手术后1周)和术后放疗期间改善(均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逐步提高[放疗前,手术后1周:59.7(0.0~100.0)分,术后放疗期间:63.1(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75.2(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24个月:94.1(20.0~120.0)分,H=253.800,P<0.001].完成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8% (34/346),其中97.1% (33/34)为1~2级不良事件,表现包括腹痛、便秘、便血、腹泻;1例(0.3%)出现频繁腹泻>8次/d,为3级不良事件.全部治疗结束后的24个月,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6%(24/250),并未随着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x2=0.008,P=0.927).1例3级腹泻患者症状未见改善.结论 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常见的治疗相关性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便秘、腹痛和腹泻;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时各种消化道症状明显好转,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出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且随时间延长不能明显改善,值得临床重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