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摆位误差

摆位误差

摆位误差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特种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5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20326篇;相关期刊265种,包括中国医疗设备、医疗卫生装备、医疗装备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2013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北京大学医学部近距离放疗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北京大学第三届国际放射肿瘤学术论坛等;摆位误差的相关文献由3015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承光、杨敬贤、刘利彬等。

摆位误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5 占比:5.41%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20326 占比:94.45%

总计:21520篇

摆位误差—发文趋势图

摆位误差

-研究学者

  • 林承光
  • 杨敬贤
  • 刘利彬
  • 储开岳
  • 戴建荣
  • 柏朋刚
  • 梁广立
  • 于松茂
  • 周舜
  • 许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文陆; 杨旭; 王晓鹏; 施咏竹; 李雪薇; 李岩; 李航; 冯盼盼; 宋旭东; 崔慧霞
    • 摘要: 目的应用锥形束CT分析头部U型面膜联合胸部体膜双重固定(双重固定组)对食管癌患者调强放疗中的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食管癌放疗患者调强放疗中的摆位精度。根据患者放疗过程中体位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双重固定组40例,胸部体膜固定组24例,分析两组患者在第1次、6次、11次、16次、21次治疗前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得两组患者在左右(RL)、胸背(AP)、头脚(SI)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两组的摆位误差差异。结果40例双重固定组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200次,胸部体膜固定组24例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120次;双重固定组与胸部体膜固定组在RL、AP、SI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03±0.172)cm和(0.332±0.182)cm;(0.199±0.145)cm和(0.318±0.197)cm;(0.206±0.198)cm和(0.423±0.219)cm。两组在RL、AP、SI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L方向的摆位误差统计学意义(t=-6.301、-6.212,P<0.05),AP方向的摆位误差统计学意义(t=-6.249、-5.800,P<0.05),SI方向的摆位误差统计学意义(t=-9.137、-8.908,P<0.05)。对双重固定组的40例患者按照每周一次CBCT检测,即第1次、6次、11次、16次、21次治疗前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对其摆位误差进行比较,在RL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25±0.218)cm、(0.213±0.176)cm、(0.203±0.080)cm、(0.128±0.165)cm、(0.250±0.175)cm,在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78±0.142)cm、(0.190±0.126)cm、(0.133±0.053)cm、(0.283±0.178)cm、(0.210±0.130)cm,在SI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308±0.254)cm、(0.163±0.189)cm、(0.158±0.157)cm、(0.198±0.179)cm、(0.203±0.176)cm,在头脚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第1周的摆位误差最大,第2周以后的摆位误差均小于第1周的摆位误差。结论与单一胸部体膜固定相比,在食管癌调强放疗时应用头部U型面膜联合胸部体膜双重固定可以降低患者在左右方向、胸背方向、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头部U型面膜+胸部体膜双重固定非常稳定的增加了患者在头脚方向的摆位精度。
    • 冯凯华; 玉贵永; 邹良群
    • 摘要: 目的 观察锥形束CT(CBCT)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摆位误差情况及对靶区、邻近器官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20例,采用CBCT系统获取CBCT图像,在摆位前、在线修正后及治疗结束后的获取CT实际图像,比较摆位前、在线修正后及治疗结束后的的摆位误差及偏差≤2mm的人数比例;比较各靶区实际剂量与计划剂量及放疗前、放疗中期原发肿瘤大体瘤体积(GTVnx)、转移淋巴结大体肿瘤体积(GTVnd)、原发灶临床靶体积(CTV1)剂量分布;统计各邻近器官剂量的实际剂量。结果 在线修正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小于摆位前,偏差≤2mm的人数比例高于摆位前(P0.05);脑干、脊髓及颌骨放疗中期、治疗结束后的平均剂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腮腺放疗中期的平均剂量高于治疗结束后(P<0.05)。结论 CBCT可有效减小摆位误差,降低邻近器官的辐射剂量,而靶区在线修正前后的剂量分布无明显差异。
    • 林锋(综述); 曾自力(审校)
    • 摘要: 直肠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调强放疗不仅可最大限度地将照射剂量集中在肿瘤靶区内,降低直肠癌局部复发风险,还可让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少受照射,减少放射性损伤,使直肠癌患者得到较好治疗。可是,在调强放疗时直肠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存在着不确定性,同时不可避免,因此,肿瘤靶区内的照射剂量不能完全得到保证,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也可能增加。因此,如何降低调强放疗时的摆位误差、确保既不遗漏肿瘤靶区,又不过多地照射正常组织成为研究重点。该文就PDCA[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循环在降低直肠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苏晓科; 谷晓华; 胡艳微; 王倩青
    •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患者行容积调强放疗时采用不同CT定位方法确定的治疗中心的误差,以期获得临床简便实用的定位方法。方法随机选取50例宫颈癌术后需要补充放疗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均采取仰卧位定位、热塑膜法固定,定位时所有患者均保证定位机矢状位激光线与患者的剑突-肚脐中心连线相重合,两侧冠状位激光线与左、右腋中线重合。实验组在体中线脐下2 cm处贴上一枚直径约1 mm的金属定位球;而对照组在腹部同一横截面处粘贴3枚直径约1 mm的金属定位球,应用CT模拟机定位。患者每次治疗摆位时均进行位置验证,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误差符合治疗标准要求的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全程位置验证比较,实验组全部治疗过程的左右、头脚和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符合<10 mm治疗要求的比例分别是95.7%、98.2%和97.1%,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癌术后患者放疗时,采用体中线脐下2 cm处标记定位点的CT定位方法,可以确定患者的治疗中心位置,保证患者治疗体位与定位体位一致,确保治疗的精确性和重复性,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小,方便临床应用。
    • 彭丽洁; 罗灿; 杨定强
    • 摘要: 目的探讨ExacTrac X线图像引导系统在全脑全脊髓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位置纠正的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34例接受全脑全脊髓放疗患者,每例患者均采用全脑段(UP)、颈胸段(MID)、腰骶段(DOWN)3段靶区治疗,每一段靶区治疗前均采用ExacTrac X线图像引导系统进行位置纠正,得到相应每段靶区的左右(Lat)、头脚(Long)、腹背(Vert)3个平移方向以及Pitch(绕Lat旋转)、Roll(绕Long旋转)、Yaw(绕Vert旋转)3个旋转方向修正前后的摆位误差,采用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修正前后的摆位误差值。结果取每例患者20次治疗数据,每次治疗均进行ExacTrac X线系统修正,获得34例患者修正前后各680组数据。UP段靶区修正后摆位误差值均小于修正前,除Lat、Long、Pitch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方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D段靶区修正后摆位误差值均小于修正前,除Lat、Yaw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方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OWN段靶区修正后摆位误差值均小于修正前,除Yaw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方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P段靶区平移方向修正前误差值均分布在(-8~8)mm,修正后均分布在(-1~1)mm;旋转方向修正前误差值均分布在(-4~4)°,修正后均分布在(-1~1)°。MID段与DOWN段靶区平移方向修正前误差值均分布在(-10~10)mm,修正后均分布在(-1~1)mm;旋转方向修正前误差值均分布在(-4~4)°,旋转后均分布在(-1~1)°。结论ExacTrac X线图像引导系统可以减少全脑全脊髓IMRT中的摆位误差,值得临床应用。
    • 黄新阳; 周俊东; 吴传锋; 褚耀华; 胡睿; 葛云
    • 摘要: 目的:通过对放疗红外定位系统(OPS)在摆位期间采集的膜球变形度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头颈肩膜的变形程度。方法:随机选取头颈部癌症患者23例,使用头颈肩热塑膜固定体位。通过使用OPS对膜上的6个定位球进行实时监测,记录摆位期间的各个膜球变形程度。当膜球变形度偏差值小于1.0 mm,则认定膜球变形度在正常范围内,不影响摆位精度。结果:6个定位球偏差在1.0 mm内的占比分别为70.3%、62.0%、57.4%、61.8%、70.5%、65.5%。结论:基于OPS系统的放疗摆位偏差预警系统能实时监测到膜是否发生形变,实验结果显示头颈肩膜形变的发生概率较大,影响了摆位精准度。该预警系统通过及时发现膜的形变程度,有效提高放疗摆位精准度,具有较强的临床价值。
    • 胡轶雯; 许青; 夏凡; 于蕾; 陈阳栋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All-in-one(一站式放疗)方案与常规放疗流程在直肠癌精准放疗中摆位误差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放疗的7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All-in-one的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常规流程的放疗患者纳入对照组,每组各35例,均采用仰卧位,合适型号的头枕+腿部固定的治疗体位,治疗机选用联影直线加速器uRT-linac 506c。首次治疗前采用FBCT图像引导,后每周一次FBCT图像引导,均采用自动配准方式,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分别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左右平移(Lat)、头脚平移(Lng)、腹背平移(Vrt)个方向的平移误差值及在俯仰角(Pitch)、翻滚角(Roll)和偏转角(Yaw)3个方向的旋转误差值,计算其平均值、标准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数据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获取的各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获得的Lat、Lng、Vrt平移方向上和Pitch、Roll、Yaw旋转方向上的t,P分别为t=-4.787,P=0.000;t=-0.614,P=0.540;t=-4.727,P=0.000;t=-5.142,P=0.000;t=-3.512,P=0.002;t=-2.199,P=0.029。可知,在Lat、Vrt平移方向上和Pitch、Roll、Yaw旋转方向上的差异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ll-in-one方案是对常规放疗流程进行了优化并能够减少摆位误差中的系统误差,也可给常规放疗流程进行有效补充。
    • 卢小丽; 马霄云; 张雁山; 孟万斌; 张福元; 吴嘉明; 李万国; 朱芳芳
    • 摘要: 目的探讨二维碳离子放疗计划中摆位误差对靶区剂量的影响。方法基于现有的放疗计划系统ciPlan,分别在水膜体和人体CT影像中建立一个6 cm×6 cm×6 cm大小的规则计划靶区,采用碳离子二维均匀扫描,模拟靶区中心在左-右(L-R)、前-后(A-P)和头-脚(H-F)三个维度中单个方向、2个方向和3个方向分别偏离0.5、1.0、2.0、3.0和5.0 mm时,靶区90%和95%体积所受剂量的变化。结果在水模体当中,靶区中心偏移量≤1 mm时,靶区90%和95%体积所受剂量的变化量很小;当靶区中心偏移量>1 mm时,靶区90%和95%体积所受剂量的变化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大,但靶区中心偏移量3 mm时,靶区90%和95%体积所受剂量变化剧烈,偏差甚至达到近50%。在人体CT影像中,靶区中心偏移量≤1 mm时,靶区90%和95%体积所受剂量的变化量很小;当靶区中心偏移量>1 mm时,靶区90%和95%体积所受剂量就会出现比较复杂的变化。另外,不管是在水膜体中还是在人体CT影像中,剂量偏差均具有方向性,且靶区95%体积所受剂量相对于靶区90%体积所受剂量对位置精确度表现出更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碳离子二维均匀扫描过程中,为了保证靶区的剂量,摆位误差应≤1 mm;靶区95%体积所受剂量相对于靶区90%体积所受剂量对摆位精确度的依赖更强;在非均匀模体CT影像中,位置的偏移对靶区剂量的影响更为复杂。
    • 朱琪伟; 何陈云; 易琼; 曹飞; 葛彬彬; 刘于; 吴建亭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及重复性。方法:选择2021年1—8月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78例需要采用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真空垫组、体膜组和联合组(n=26)。真空垫组患者采用单纯的真空垫固定技术,体膜组患者采用单纯的热塑体膜固定技术,联合组采用真空垫+体膜固定技术。比较3种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和误差率。结果:体膜组患者的摆位误差在X轴、Y轴及Z轴方向上均小于真空垫组,联合组患者的摆位误差在X轴、Y轴及Z轴方向上均小于体膜组(P<0.05)。结论:与真空垫相比,热塑体膜固定技术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较小,误差率较低;与真空垫和热塑体膜相比,真空垫+体膜固定技术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更小,重复性更佳,能更好地降低患者的呼吸幅度,提高放疗的准确性。
    • 梁卫学; 韦顺文; 李代学; 陈达桂; 周建红; 王占宇
    • 摘要: 目的:应用基于CB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的体表标记点辅助图像配准方法,提高肿瘤放射治疗摆位验证的工作效率。方法:选取胸部、腹部、盆腔共30例肿瘤放疗患者,定位及治疗摆位时体表粘贴标记点。CBCT扫描验证时,医师、主管技师、技师先进行常规图像配准,后采用体表标记点辅助图像配准,以医师常规图像配准为基础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常规图像配准时,主管技师对比医师在胸部、腹部及盆腔部位的X、Y、Z轴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技师对比医师在腹部的X、Y、Z轴上及胸部、盆腔部位的X、Y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胸部及盆腔部位的Z轴上P值分别为0.006,0.014,有显著意义。标记点辅助图像配准时,医师、主管技师及技师对比医师常规图像配准在胸部、腹部及盆腔部位的X、Y、Z轴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图像配准的误差发生率腹部大于胸部及盆腔。医师、主管技师、技师分别与自己对比在胸部、腹部及盆腔部位的图像配准完成时间上P值近似于0,有显著意义。结论:以体表标记点辅助图像配准优于常规图像配准,效率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