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弧增材制造

电弧增材制造

电弧增材制造的相关文献在2013年到2023年内共计584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机械、仪表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685531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材料导报、精密成形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特种粉末冶金及复合材料制备/加工第一届学术会议、IFWT 2018焊接国际论坛 、2017中国增材制造大会等;电弧增材制造的相关文献由134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长猛、王克鸿、樊丁等。

电弧增材制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85531 占比:99.98%

总计:685663篇

电弧增材制造—发文趋势图

电弧增材制造

-研究学者

  • 刘长猛
  • 王克鸿
  • 樊丁
  • 程远
  • 王志敏
  • 何长树
  • 余淑荣
  • 周琦
  • 田妮
  • 秦高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程方杰; 李璐菲; 武少杰
    • 摘要: 传统的有限元仿真模式都是通过预先建立整体的几何模型,再结合单元生死技术来实现增材过程的仿真计算.由于这一模式需要预先设置好增材构件的整体尺寸及每层高度,因此不适用于需要在增材过程中优化调整工艺的复杂零件的仿真;更重要的是,增材过程逐层累积的变形量会使得计算域偏离预设位置进而出现计算不收敛的问题.为了解决增材制造的数值模拟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难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逐层建模的有限元计算方法.该方法采用逐层建模逐层计算的方式进行仿真计算,仿真过程与实际的增材过程一致,彻底解决了变形累积导致的计算不收敛问题的发生.首先,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采用整体建模和逐层建模两种方法建立了20层的电弧增材制造(WAAM)仿真模型,并分别进行了热力耦合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逐层建模法获得的温度场和应力应变场的结果与传统整体建模法的基本一致,初步证明了所提出的逐层建模法对模拟增材过程的可行性.其次,为了分析逐层建模法对增材过程的变形累积敏感性问题,设计了一个单边约束的WAAM试验,并采用上述两种建模方法分别进行了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传统的整体建模模型计算至第2层就因为变形过大而被系统终止计算,而逐层建模模型则成功地完成了计算,而且计算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该方法对变形累积不敏感的独特优点.
    • 王虎; 赵琳; 彭云; 王艳杰; 田志凌
    • 摘要: TiAl基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性能,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新型轻质高温结构材料,在汽车、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然而,TiAl基合金室温脆性较大,成形困难,是阻碍其发展与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增材制造基于“离散+堆积”的成形思想,以激光、电子束、电弧等作为高能热源,通过熔化丝材或者粉末,逐层堆积实现零件的近净成形,是TiAl基合金最前沿、最具潜力的成形技术。本文主要概述了激光增材制造、电子束选区熔化、电弧增材制造TiAl基合金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增材制造TiAl基合金的研究方向。
    • 韩启飞; 符瑞; 胡锦龙; 郭跃岭; 韩亚峰; 王俊升; 纪涛; 卢继平; 刘长猛
    • 摘要: 电弧增材制造因其独特的无模壳快速近净成形特点而备受关注,有望成为突破铝合金材料研发与工业应用瓶颈的先进制造技术。电弧增材技术在传统电弧焊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二者均以高能电弧为热源、以金属丝材为原材料进行成形。本文综合分析了电弧增材制造工艺与设备研发现状、凝固与固态相变特性、显微组织特点、冶金缺陷概况以及力学性能特点,论述了热丝及多丝增材制造技术前景和电弧增材制造独特的成形方式与相变显微组织特征。针对电弧增材制造铝合金制造精度及稳定性较差、气孔及热裂缺陷严重、材料力学性能优势不突出的问题,提出了电弧增材制造专用设备开发、熔丝累加快速凝固冶金缺陷控制专用方法研发、专用材料成分及显微组织设计、专用热处理工艺制定等发展方向,为加快电弧增材制造铝合金高端化、定制化、专属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 蔡笑宇; 董博伦; 王俊哲; 林三宝
    • 摘要: 针对Al原子含量为45%的电弧沉积态TiAl合金,进行了基于热处理的组织与性能调控研究.结合Ti-Al二元相图分别制定了1080,1200,1270,1350°C4个加热温度,保温1 h后随炉冷却.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合金内偏析现象逐渐消失,晶界γ相减少,组织形态逐渐向全层片结构转变,且层片晶团尺寸逐渐增加.在1350°C下分别保温5,30 min和1 h,发现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层片晶团逐渐粗化.基于单级热处理试验结果提出循环热处理工艺,将沉积态合金在900~1200°C之间多次循环“加热-短时保温-冷却”,获得了细小的层片晶团组织,合金硬度降低,抗压强度与压缩率均提高.
    • 高军; 雷丙旺; 王宏奭; 曾晓雁; 霍进良; 王鸿雁
    • 摘要: 采用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制备了超低碳中合金钢火炮零件,对其进行了正火、高温回火和调质处理以及切削加工试验和功能性应用试验,并与45CrNiMoVA钢锻件作了对比。结果表明:电弧增材制造的零件表面较粗糙,低倍组织符合要求;零件热处理后强度和塑性达到了45CrNiMoVA钢锻件的水平,但常温和低温冲击韧度较差;零件切削加工性能良好,但难以通过热处理达到局部高硬度;零件能满足功能性使用要求。
    • 马驰; 燕昱昊; 李常龙; 刘永红; 闫中政
    • 摘要: 在老旧数控铣床改造为电弧增材制造机床过程中,系统研究了基于PMAC Clipper卡、S7-200 Smart PLC、交换机、计算机的电气控制与策略,分析了采用RS485通讯和模拟量实现焊机控制的优缺点,并分别通过两种模式制备了低碳钢零件和铝镁合金零件。设计了基于HCNR201线性光耦的双通道电压采集模块,实现了堆积过程中焊接电流与电压的精准同步采集,所设计的电弧增材制造机床成形金属零件效果良好,采集的电流电压波形精准清晰,达到了设计目的。
    • 姜淑馨; 李峰光
    • 摘要: 目的为获得外观形貌好、成形质量优的单道多层成形件,研究最佳的层间温度。方法在调质处理后的H13钢基板上,根据已确定的工艺参数分别在50、100、150、200°C这4种层间温度下沉积20层。通过宏观形貌、微观组织和抗拉强度测试,分析层间温度对单道多层成形件的形貌及成形质量的影响。结果层间温度为100、150、200°C时,成形件顶层平滑,侧面成形较规则。不同层间温度下成形件平均高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仅为0.55 mm。层间温度为200°C时相邻2层沉积层间冷却时间最短,沉积20层总耗时最短,为44.57 min。层间温度大于100°C时,抗拉强度大于1200 MPa。结论在H13钢基板上进行丝材电弧增材制造时,控制层间温度在150~200°C能够得到外观形貌好、成形质量优良的成形件。
    • 吴随松; 郭纯; 营梦; 刘武猛; 李云; 康泰宇
    • 摘要: 利用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制备了高强钢薄壁墙试样。分析评价了高强钢电弧增材制造试样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显示:在成型制造过程中有较小的飞溅产生的固体小颗粒,成形外观形貌质量良好;试样金相组织主要为块状和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金相结果可以看出试样内部结构无明显缺陷;试样横向和纵向截面的平均显微硬度分别为321 HV_(0.2),338HV_(0.2),试样的力学性能优良,横向抗拉强度927 MPa,屈服强度829MPa,伸长率16.8%,25°C夏比冲击值51 J,纵向抗拉强度915MPa,屈服强度764MPa,伸长率14.1%,25°C夏比冲击值63 J;拉伸、冲击试样断口形貌图中充满了均匀分布的韧窝,表现为典型的韧性断裂。
    • 蒲彬; 唐贺清; 姚屏; 向丹
    • 摘要: 目的研究电流模式和焊接方向对316L不锈钢增材制造成形、内部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方法保持其他焊接工艺参数不变,采用Pulse、SpeedPulse、SpeedPulseXT这3种电流模式及同向和往复2种焊接方向进行单道多层堆积,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增材制造件的微观组织并用洛氏硬度计测量其硬度值。结果采用不同电流模式和不同焊接方向会影响增材制造件的冷却速率和凝固方式,进而影响增材制造件的表面成形和力学性能。同方向焊接时,随着电流模式的改变,焊接热输入增大,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和铺展行为逐渐增强,增材制造件的高度尺寸减小,宽度尺寸增大,熔合线处δ铁素体受冷却速率的影响由块状变为蠕虫状,Pulse模式存在元素偏析;往复方向焊接时,外形尺寸没有明显的变化,熔合线处δ铁素体以胞状和蠕虫状为主。硬度测试结果表明,SpeedPulse模式硬度变化最小,SpeedPulseXT模式次之,Pulse模式硬度变化最大。结论采用MIG焊进行316L不锈钢增材制造时,不同电流模式会对增材件的成形、内部金相组织和硬度产生影响。采用同方向焊接比往复方向焊接对增材件形貌的影响更大。
    • 倪程; 朱科宇; 范霁康; 杨东青; 彭勇; 王克鸿
    • 摘要: 针对镁合金电弧增材制造表面成形质量控制的难题,通过Design-Expert软件对AZ91镁合金TIG电弧增材的电流、送丝速度、增材速度等工艺参数和熔覆层层宽之间进行建模,探索了各工艺参数对增材层宽的影响规律,并利用增材主要工艺参数和尺寸的数学模型优化了增材电流,根据电流优化值来控制直壁构件层宽。结果表明,对层宽影响最大的是增材电流,其次是增材速度,影响最小的是送丝速度;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增材制备的单道多层构件自上至下的层宽波动起伏小,层宽偏差值由4.54 mm减小到0.94 mm,提高了AZ91镁合金增材成形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