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脏痛

内脏痛

内脏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588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世界中医药、针刺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七届针灸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第八届上海国际针灸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方剂学术年会等;内脏痛的相关文献由66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敏范、滕国玺、吴焕淦等。

内脏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2 占比:5.5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588 占比:94.35%

总计:3803篇

内脏痛—发文趋势图

内脏痛

-研究学者

  • 吴敏范
  • 滕国玺
  • 吴焕淦
  • 刘慧荣
  • 王景杰
  • 林春
  • 秦明
  • 黄裕新
  • 杨建平
  • 谭琳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鲁婷; 郭敏娜; 韩传宝; 李竞进
    • 摘要: 目的:观察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病人术后镇痛效果的研究。方法:将行腹腔镜子宫切除的200例女性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观察组(PB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布托啡诺20μg/kg,连接PCIA泵(配方:布托啡诺12 mg+盐水格拉司琼注射液6 mg);对照组(F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连接PCIA泵(配方:芬太尼0.6 mg+盐水格拉司琼注射液6 mg)。2组均将镇痛泵制药业稀释至总量100 mL。2组病人切片前均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记录术后1 h(T_(1))、术后6 h(T_(2))、术后24 h(T_(3))、术后48 h(T_(4))的切口疼痛评分、内脏疼痛评分及镇静评分。记录术后补充镇痛药次数和PCIA按压次数。同时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和心动过缓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组T_(1)、T_(2)、T_(3)腹内脏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F组(P<0.01),术后T_(1)、T_(2)、T_(3)和T_(4)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F组(P<0.05~P<0.01);PB组术后PCIA按压次数少于F组,不良反应低于F组(P<0.01)。结论: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氟比洛芬酯能明显减轻腹腔镜子宫切除病人的内脏痛,有较好的镇静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王海燕; 钱路; 魏绪旺; 邓威
    • 摘要: 目的探讨ERAS流程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对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月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择期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装阻滞组(A组)和腰方肌阻滞组(QLB组),每组各31例。QLB组患者在术前准备间超声引导下行双侧侧入腰方肌阻滞(QLB1),每侧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A组假装阻滞。比较术后24 h内镇痛泵用量,并对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第1、4、8、12、24小时的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ΔSBP、ΔDBP、ΔMAP、ΔHR,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补救性镇痛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QLB阻滞平面在T_(7)~L_(1)。术后24 h内镇痛泵用量QLB组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患者提供了术后24 h有效的镇痛,可作为多模式镇痛策略的一个良好选择,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 武静; 郑清海; 王慧; 杨毅; 李尧锋; 王俊霞; 杨莎莎
    • 摘要: 目的 研究大建中汤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内脏痛大鼠脑肠互动中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信号通路关键基因表达及大建中汤干预作用.方法 IBS内脏痛将采用母婴分离、鸡卵清白蛋白腹腔注射、乙酸灌肠等方法制备,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大建中汤高、中、低剂量(2.16、1.08、0.62 g·kg-1)治疗组,匹维溴铵(13.39 mg·kg-1)对照组.每组8只,连续灌胃14天.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采用腹壁撤退反应(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形态;采用Western Blot、RT-PCR等技术分别检测大鼠下丘脑、结肠CaM和CaMKⅡ表达水平,同时探讨大建中汤对IBS内脏痛大鼠的干预效应机制.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60、40、20 mmHg(1 mmHg=0.133 kPa)压力下AWR评分明显升高,下丘脑、结肠组织中CaM和CaMKⅡ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建中汤高剂量组(40、20 mmHg压力),大建中汤中剂量组(60、40、20 mmHg压力)的AWR评分降低(P<0.05),结肠、下丘脑组织中CaM和CaMKⅡ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脑肠互动中CaM信号传导通路关键基因CaM、钙调蛋白激酶Ⅱ(CaMKⅡ)与IBS内脏痛有关,大建中汤通过影响其表达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起到干预作用.
    • 黄柳杨; 孙睿睿; 孙宁; 周园芳; 曾芳; 梁繁荣
    • 摘要: 内脏痛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通过对近10年关于针刺治疗内脏痛的中枢-与周围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归纳和整理.结果发现,针刺参与内脏痛调节的中枢结构包括背根神经节、脊髓背角、孤束核、丘脑、脑干网状神经节以及大脑皮层等;同时5-羟色胺、中枢阿片肽、胃泌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嘌呤、去甲肾上腺素以及乙酰胆碱等神经介质也参与了针刺对内脏痛的调节.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针刺通过影响大脑葡萄糖代谢及脑功能活动来调节内脏痛也被逐步认识.笔者认为针刺治疗内脏痛的机制是多途径的,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内脏痛的针刺治疗与研究提供参考.
    • 崔宇; 冉隆青; 曹蓉
    • 摘要: 目的 评价纳布啡应用于无痛人流术对内脏痛抑制作用的效果.方法 择期人工流产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纳布啡(N组)和芬太尼(F组).N组术前给予0.2 mg/kg盐酸纳布啡,F组给予1μg/kg枸橼酸芬太尼,2 min后静脉给予丙泊酚1.5 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手术操作.若术中患者对手术刺激有肢体活动,可按0.5 mg/kg体质量追加推注丙泊酚.结果 10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N组55例,F组54例.与F组相比,N组10 min和30 min后VAS评分显著降低;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肢动率无明显差异,但是与F组相比,N组48 h内的呕吐发生率显著升高.结论 术前0.2 mg/kg盐酸纳布啡具有良好的抑制人流手术后内脏痛的效果,但合并较高的呕吐发生率,可术前预防性使用止吐药.
    • 吕岩; 周华成; 林夏清; 吴莹
    • 摘要: 本文介绍ICD-11(国际疾病分类-11)中有关慢性原发性疼痛(Chronic primary pain,CPP)的诊断标准.疼痛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伴有显著的情绪情感异常或功能障碍,且排除其他慢性疼痛性疾病时,可诊断为慢性原发性疼痛.与所有疼痛一样,本文为理解慢性原发性疼痛设定了一个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整合模式,认为慢性原发性疼痛的各亚型都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诱导产生.与DSM-5和ICD-10的观点不同,ICD-11对慢性原发性疼痛的诊断不具有确定的生物或心理诱因,但需排除其他诊断.若有明确的原发疾病,并且疼痛是该疾病的继发症状,则诊断为慢性继发性疼痛.本文的目的是创建一个对全科医疗和专业疼痛管理皆适用的诊断分类,以便改进个体化治疗计划,同时对每个诊断分类提供更加准确的描述,为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帮助.
    • 吕继鹏; 冷玉芳; 范俊; 顾凤香; 张广儒; 彭晨媚
    • 摘要: 内脏痛为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但由于其特殊的疼痛性质和特点使之成为疼痛领域中的研究难点之一.随着动物解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各位学者提出了诸多内脏痛动物模型,尽可能的模拟临床症状,以便于内脏痛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为内脏痛产生、传导、调制等机制与内脏痛的预防、缓解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内脏痛动物模型尚无权威分类,当前报道中常按照造模刺激分类,分为化学性刺激、缺血性刺激、机械性刺激和应激诱导等模型.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常见的内脏痛动物模型建立以及其特点做简要综述.
    • 陈彬彬; 万海方
    •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小鼠不同年龄段内脏痛敏及焦虑抑郁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180只新生期小鼠随机分为母婴分离(MS)组和非母婴分离(NMS)组各90只,MS组小鼠于出生后第2~15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NMS组小鼠不予处理;待小鼠成年后,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月龄)、中年组(10月龄)和老年组(18月龄),分别进行腹外斜肌放电实验和内脏痛阈检测实验,观察小鼠内脏痛敏变化.实验进一步将NMS组和MS组小鼠分别给予急性束缚应激2h,分为NMS组、急性束缚应激组(NMS+R)、MS组和母婴分离+急性束缚应激组(MS+R),分别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实验,观察小鼠焦虑样行为改变;NMS组和MS组小鼠进行糖水偏好实验,观察小鼠抑郁样行为改变.结果 在20mmHg结直肠扩张(CRD)压力刺激下,与NMS组比较,青、中年组MS小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显著升高[(22.04±3.24)μv比(14.70±3.10)μv,(19.22±4.60)μv比(13.79±4.24)μv,P<0.05或P<0.01];在40mmHg CRD压力刺激下,与NMS组比较,青、中年组MS小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显著升高[(35.56±3.32)μv比(24.11±3.29)μv,(32.38±4.43)μv比(25.61±3.67)μv,P<0.05或P<0.01];在60mmHg CRD压力刺激下,与NMS组比较,青年组MS小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显著升高[(47.16±4.24)μv比(36.96±4.63)μv,P<0.01];与NMS组相比,青、中年组MS小鼠内脏痛阈阈值显著降低[(57.78±7.84)mmHg比(70.25±9.21)mmHg,(59.79±9.07)mmHg比(70.00±6.32)mmHg,P均<0.05].在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实验中,与NMS组比较,MS组小鼠在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和旷场总距离均显著减少[(34.84±5.78)%比(48.26±7.61)%,(20.72±4.66)%比(31.39±4.80)%,(25.50±8.15)s比(38.81±5.07)s,(21.77±2.41)m比(30.42±5.41)m,P均<0.01];给予急性束缚应激后,与NMS+R组相比,MS+R组小鼠在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和旷场总距离均显著减少[(29.39±2.57)%比(38.65±5.04)%,(15.53±4.80)%比(24.45±5.65)%,(20.33±4.98)s比(30.04±7.88)s,(18.57±1.68)m比(25.18±2.72)m,P<0.05或P<0.01];糖水偏好实验中,与NMS组比较,MS组小鼠糖水消耗百分比降低[(37.91±13.44)%比(55.64±21.41)%,P<0.05].结论 新生期母婴分离能够引起小鼠成年后内脏痛觉高敏和焦虑抑郁样行为改变,内脏痛敏症状可随小鼠年龄增加而逐渐缓解,而对急性束缚应激的焦虑调节能力显著降低.
    • 武静; 王慧; 杨毅; 李尧锋; 王俊霞; 杨莎莎
    • 摘要: 目的 探究大建中汤通过P2X4受体介导小胶质细胞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痛的中枢敏化机制.方法 采用母婴分离、卵清白蛋白腹腔注射、乙酸灌肠等方法制备IBS内脏痛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匹维溴铵(0.045 g/kg)对照组,大建中汤高、中、低剂量(10.8、5.4、2.7g/kg)组.采用腹壁撤退反应(AWR)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大鼠脊髓腰骶段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ox42染色,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脊髓P2X4受体以及脑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60、40、20 mmHg(1 mmHg=0.133 kPa)压力下AWR评分升高(P<0.05),脊髓腰骶段P2X4受体、BDNF蛋白和ox42阳性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建中汤高剂量组(60、40、20 mmHg压力)和大建中汤中剂量组(40、20 mmHg压力)的AWR评分降低(P<0.05),脊髓腰骶段ox42阳性水平、P2X4受体和BDNF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 大建中汤能够抑制IBS内脏痛中枢敏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P2X4受体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进而阻止小胶质细胞释放BDNF降低IBS内脏痛.
    • 彭山攀; 谢海辉
    • 摘要: 围手术期患者出现疼痛较常见,疼痛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对围手术期麻醉及术后康复的相关管理产生负面影响.而完善的围手术期镇痛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应激反应,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羟考酮通过激动μ、κ双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与吗啡的镇痛效果相当且不良反应较少,因此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对内脏痛有特异性的作用.同时,羟考酮可维持或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机体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其影响免疫功能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前关于羟考酮硬膜外给药的相关临床研究较少,仍需未来大量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