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深源地震

深源地震

深源地震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4469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防灾减灾学报、地震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广东省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报告会等;深源地震的相关文献由217位作者贡献,包括宁杰远、吴佳翼、王曙光等。

深源地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4469 占比:99.75%

总计:44580篇

深源地震—发文趋势图

深源地震

-研究学者

  • 宁杰远
  • 吴佳翼
  • 王曙光
  • 叶国扬
  • 干微
  • 李克
  • 金振民
  • Giard.D
  • GreenHW
  • 刘亚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珊桦; 蔡佩蕊; 全建军; 尤宇星; 黄圣棕
    • 摘要: 选用泉州台g-Phone重力仪和同址观测的M2166超宽频带地震仪的观测数据,分别提取2018年8月19日斐济群岛MS8.1地震(深源地震)和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MS8.0地震(浅源地震)的球型自由振荡信息。分析结果显示,观测值与PREM模型的理论值吻合较好,认为个别偏差的存在既有地球介质横向不均匀性的因素,也与仪器在低频段的特性有关;同时对深源地震在谐频振型记录上较浅源地震更为清晰、但大于0S40的振型记录却较差的情况进行讨论。
    • 兰进胜; 齐乃娟
    • 摘要: 虽然板块构造学说和海底扩张说在学术界认可度较高,但仍有诸多不足。本文观点简述:陆壳的漂移速度,在膨裂后和融合时持续减小,在聚集时持续增大。超大陆或次超大陆会因温度应力膨裂。据力学推断,冈瓦纳古陆包含北美洲,但不含格陵兰岛。现阶段的地壳运动主要是因冈瓦纳膨裂的惯性,与地幔对流无关。恐龙灭绝主要因冈瓦纳膨裂的地震,现今绝大多数的构造地震都是其余震,可用“七个结论”来宏观分析。构造地震发生是因地壳(岩石圈)出现破坏,岩石圈破坏的规律(地震成因)可用材料力学的“四个强度理论”解释,岩石圈的“危险截面”“危险点”等应力集中的部位是构造地震的多发地带。陆壳可在力矩或力偶矩作用下产生水平转动,并产生水平扭力,水平扭力可产生水平拉应力、水平压应力、弯力、“受拉剪切应力”“斜向下剪切应力”和水平剪切应力。俯冲是洋壳在压力或扭力作用下,形成的“斜向下剪切”破坏。深源地震、地幔楔,绝大多数的海沟、火山、火山弧,都与俯冲有关。海沟均由剪切破坏形成(俯冲或水平剪切)。洋脊是因拉力、压力或扭力,洋壳中部区域出现破裂,地幔物质涌出新的洋壳。岩石圈减薄、地堑和地垒地貌、多数盆地地貌,与水平拉应力或水平剪切应力有关。地壳碰撞、摩擦或变形会产生热量。地壳应力集中的部位,通常也是热量集中的部位,易引发地震、地热和极端天气。现今的非极地冰川,均位于地壳应力集中的部位(冈瓦纳膨裂)。冰川消融,通常伴随着干旱气候带的扩展,全球气候趋向炎热干旱。南美洲西海岸的中部弯矩最大,故产生“凹陷”;南美洲西海岸火山和地震频发、气候复杂多样,以及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均与南美洲顺时针转动有关(南美洲西海岸承受巨大扭力)。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构造地震、火山和熔岩喷发、地壳形成、冰川消长、气候变化、物种演化、生物大灭绝等,实际是由“陆壳分合”(陆壳运动)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 李嘉琪; 宁杰远; 蔡晨; 鲍铁钊
    • 摘要: 利用NECESSArray宽频带地震台阵记录的P波三重震相波形资料,采用遗传算法,对千岛俯冲板块内部及附近410-km间断面的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反演.其中,选取了发生在俯冲带的发震时刻为2009年10月10日21时24分(GMT时间)震级为Mw5.9的地震;其三重震相的射线回折点处射线路径的方向与俯冲板块的走向大致一致,克服了间断面在俯冲板块内部沿俯冲方向起伏剧烈、不易识别的困难,设计以震中为顶点、方位角范围分别为275°?280°、269°?274°、264°?266°的北、中、南三个扇形区域,用于研究410-km间断面逐渐靠近俯冲板块直至处在其中的起伏情况;"先对齐、后反演"的具体计算方案极大地减小了浅部结构不确定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同时,整体归一化策略充分利用了台阵的振幅信息,有效地加强了对深部结构的约束.反演结果显示,"410-km间断面"在北区抬升了10?20 km,在中区抬升了20?30 km,在南区抬升了60?70 km,与橄榄石-瓦兹利石平衡态相变界面的矿物物理学预测结果一致;其波速跃变在北区为10%,在中区为10%,在南区为7%.扣除了前人在层析成像显示的地震源区及目标区速度异常的影响后,约4%的波速跃变可能由橄榄石-瓦兹利石的相变所产生,与IASP91模型的速度跃变值相当.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俯冲带内部似乎不存在大量的亚稳态橄榄石.基于更多资料并对波形细节进行拟合,可望刻画俯冲板块内部410-km间断面的精细结构,给出关于这一问题的确定性回答.
    • 姜金钟; 陈棋福; 李姣
    • 摘要: 中国东北珲春周边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也是中国唯一存在的深源地震带.较大地震发生后常会有若干震级较小的余震发生,但在相同的地震震级情况下深源地震的余震一般比浅源地震的余震数量要少1~3个数量级,且在全球不同深震区的深震余震数量也存在显著差异.针对国际地震中心(ISC)2010年7月至2014年12月目录中给出的中国东北附近27次震源深度超过300 km的深源地震,我们首先利用区域固定地震台及NECsaids流动地震台阵的连续波形数据,选取已知地震事件作为模板,采用Match&Locate及Matched Filter方法进行波形互相关叠加分析来检测微小深震事件;然后对1966至2017年ISC目录中的东北地区深源地震进行双差重定位以提高震源位置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深震活动与俯冲板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除ISC目录中给出的深震事件,我们未能检测出作为模板的深源地震的前震或余震活动,证明东北深源地震余震活动较少并不是由于台站分布有限而造成的漏检结果;重定位后震源延伸的角度与西太平洋板片在410~660 km地幔转换带内的俯冲角度较为一致,并且大部分深震震源位置位于俯冲板片中的亚稳态橄榄岩楔形区内部.结合双差定位结果、b值分析及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东北深源地震应不属于与俯冲非直接相关的“孤立地震”,而是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直接相关.
    • 刘长生; 倪晓寅; 周晨; 张明东; 王建丰; 赵谊
    • 摘要: 采用黑龙江通河地磁台分钟值数据进行谐波振幅比计算,结果显示:2016-01-02黑龙江林口MB6.4深源地震前,距离震中150 km的通河地磁台谐波振幅比出现明显异常,异常特征有:1)地磁谐波振幅比YZHx和YZHy主要表现为“下降-转折-恢复”的形态;2)谐波振幅比异常变化中的转折上升形态具有由深(较长周期)至浅(较短周期)的迁移特征;3)2014-03~2016-01YZHy在不同深度出现介质电性不同步异常;4)YZHy异常幅度大于YZHx异常幅度.异常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西太平洋板块持续以高速度、小倾角向欧亚大陆下方俯冲,林口地震前孕震体应力变化导致地磁台站附近局部介质电性产生变化.
    • 马晗瑞; 盛俭; 杨清福
    • 摘要: 通过岩石化学分析手段及地球物理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深部构造对长白山火山岩浆起源和深源地震发震机制的影响,认为长白山火山岩浆起源于地幔源区,并与太平洋板块深部俯冲有关;西太平洋板块深部脱水,产生陆内火山岩浆;俯冲板块的深部脱水产生的裂隙(断裂)可能是长白山区深源地震发震原因,且深源地震与火山作用有一定关联性.%The east area of Jilin Province has a special tectonic position,in which there are Changbai Mountain volcano and deep-focus earthquakes.The Changbai Mountain volcanoes with a high potential eruption possibility,are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volcano in China,and the deep earthquake region is one and only in China.So,we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deep geological tectonics on the volcano and deep earthquakes,which has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The rock lithological analysis and geodynamics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combined to discuss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volcano and deep earthquak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gma source is mostly close to primitive mantle and the volcanism is related to the slab deep subduction.The Pacific slab deep dehydration is proposed to be the dynamic source of the intra-plate volcanoes.Dehydration faulting formed during the subduction are considered as the feasibl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deep earthquakes.Besides,we infer that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volcanism and deep earthquakes in the region.
    • 胡伟; 王九洋; 高银鸿
    • 摘要: 通过对改则台2014—2017年间极远震记录的分析,简要讨论Pdif震相在100~110o范围内深源地震的记录特征.所选取改则台记录的震例M≥6.5,震源深度400km≤h<600km.对比大连台和改则台对Pdif震相的记录特征发现,只要满足条件,Pdif震相在短周期也有良好的响应,而非通常所认为的Pdif震相仅具有长周期特征,这与传统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如能进一步分析Pdif震相的短周期记录特征,将有助于我们丰富对该震相的产生、传播机制的认识,对以后的地震分析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 高立新; 戴勇
    • 摘要: 从中国东北地区不同活跃期深源地震、浅源地震的能量释放、持续时间,活跃期关门地震时间韵律,第5活跃期中强地震有序分布图像等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第5活跃期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第5活跃期能量释放远低于其他几个活跃期,深震和浅震的能量释放比值大,持续时间长,关门地震重演了前4个活跃期的时间韵律,表现为时间、空间丛集以及震群性质,出现空区和条带状有序活动图像,2013年的7次5.0级以上可能是第5活跃期的结束地震.%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ergy of deep and shallow earthquakes and their energy release ratio as well as duration,the rhythm repetition of the end earthquakes of the fifth activity period and orderly activity image of moderate strong earthquake in the fifth activity period in northeastern China,we analyzed and compared characteristics with that of the former four period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ergy release of the fifth activity period is far lower than other activity periods,energy release ratio of deep earthquakes and shallow earthquake is large,and the sustained time is long.The “closing door” earthquakes sustained the rhythm repetition of the former 4 activity periods.The properties of the “closing door” earthquakes include time and spatial clustering as well as earthquake swarm,seismic gap and banded orderly distribution image.The 7 earthauakes of Ms≥5.0 in 2013 may be the “end” earthquakes of the fifth activity period.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