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东北地区

中国东北地区

中国东北地区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627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贸易经济、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5858篇;相关期刊397种,包括黑龙江社会科学、西伯利亚研究、辽宁经济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史学——第三届近代中国与世界暨纪念近代史所成立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等;中国东北地区的相关文献由82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恩华、唐戈、唱新等。

中国东北地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9 占比:3.7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5858 占比:96.21%

总计:16483篇

中国东北地区—发文趋势图

中国东北地区

-研究学者

  • 周恩华
  • 唐戈
  • 唱新
  • 张建
  • 徐兆杰
  • 戴勇
  • 王士君
  • 王禹浪
  • 王襄平
  • 高立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璐瑶
    • 摘要: 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全线通车和俄罗斯侨民的到来促进了哈尔滨这个城市的发展,使其形成了更加多元的城镇文化,俄罗斯侨民也逐渐成为哈尔滨人口的重要群体,为哈尔滨的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样,哈尔滨这座城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对俄罗斯侨民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长期的文化接触,特别是在婚姻、商业合作关系等方面,开启了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这种交流跨越了国界和文化差异。毫无疑问,哈尔滨的这段时期可以作为人类历史上文化融合的一个很好例子。
    • Yitian Qian; Pang-Chi Hsu; Huijun Wang; Mingkeng Duan
    • 摘要: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气温数据和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实时指数,研究了1979-2015年冬季MJO活动对中国东北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PECE)的影响特征和机理.结果表明:当MJO对流分别位于暖池地区的东印度洋(位相3)和西太平洋(位相5)时,中国东北PECE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加.利用温度方程诊断分析发现MJO两个位相所导致的冷却过程不同:当MJO处于位相3时,中国东北地区为低压异常,上升运动引起绝热冷却作用;而位相5所形成的气旋性环流为中国东北地区带来西北风冷平流,降温过程更强且持续更长时间.
    • 俄С.К.佩斯采夫; 臧颖(译)
    • 摘要: 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在两国国情下,传统上被划定为有问题的边远地区,需要国家给予特别关注,即额外的支持和援助。20多年来,为了加速两个地区快速发展,引领其步入稳定发展快车道,两国中央政府采取多种努力和尝试,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结果。稍早前,中俄两国学者对两个地区发展管理政策的批判性分析还主要集中在对物质条件的分析上,但近期中俄学者开始对两国上述地区发展构成障碍的无形因素给予更多关注,并开始研究地区意识特征和本地区民众的特殊心态。针对这些因素的一般解释方法及其对中俄两国经济落后地区刺激发展努力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并得出与落后地区发展管理策略有关的一些结论。
    • 何夏曼; 姜超; 汪君; 王襄平
    • 摘要: 本文基于CN05.1逐月气温观测资料和CMIP6计划中34个模式资料、CMIP5中39个模式资料,利用泰勒图、技能得分(S值)、综合评级指标(M r),系统地评估了相比于CMIP5模式,CMIP6模式对1961—2005年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气温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相较于CMIP5模式,CMIP6中大部分模式能更好地模拟出区域平均气温多年变化、年平均气温气候态空间分布及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分布的特征,但普遍存在低估的现象;2)经过优选后得到的CMIP5与CMIP6最优模式集合平均(MME5、MME6)对年平均气温的模拟优于大部分单个模式和所有模式的集合平均模拟结果.MME6比MME5能更好地模拟出年平均气温气候态及气温多年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对区域平均气温多年变化的模拟能力要略低.总体来说,CMIP6模式相对于CMIP5有所进步,MME6对中国东北地区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 杨双双
    • 摘要: 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彰显了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决心和力度。“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能发芽。”在中国东北地区流传的这句民间顺口溜,道出了黑土的肥沃与珍贵。因为富含有机质及各类矿物质元素,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以下简称《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彰显了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决心和力度。
    • 杜倩; 魏晨辉; 梁陈涛; 于景华; 王慧梅; 王文杰
    • 摘要: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对物种地理分布格局具有较大影响。东北森林物种丰富度较高,目前尚缺乏基于主要树种、未来不同气候模式的综合研究。基于12种建群树种的分布数据及23个环境变量(19个生物气候因子、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坡度、坡向)数据,应用MaxEnt模型首次对东北地区乔木树种在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SSP126可持续路径、SSP245中间路径、SSP585化石燃料为主发展路径)的潜在丰富度分布格局、主导环境变量以及树种损失、获得和周转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不同未来气候情景下东北地区各树种的潜在分布变化存在差异,适生区面积减小的树种有:兴安落叶松、山杨、春榆、白桦、水曲柳、胡桃楸、蒙古栎、辽东桤木,减小幅度达到10%—30%;适生区面积变化不大的树种有:红皮云杉、樟子松、黄檗,多数情况下低、中和高适生区面积变化发生了抵消,导致总适生区面积变化不大;适生区增加的树种有:红松,增加幅度达20%左右。环境因素将影响东北地区乔木树种潜在适宜性分布,其中,降水因素对东北地区树种分布格局起关键作用,尤其是降水量季节性变化,是影响东北地区50%左右树种分布格局的主导环境因子。东北地区乔木树种在无迁移和SSP585气候情景下受威胁程度相对较高,而在SSP126气候情景下大多处于低风险状态;物种迁移假设的对物种受威胁程度的影响先于气候变化情景的影响,树种发生适度迁移能够缓解树种受威胁的状况。网格单元中物种损失和周转的预测表明,东北地区树种高周转率主要由树种高损失率造成,损失率较高的地区往往树种周转率也相对较高。预测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树木分布格局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以促进东北地区树木的可持续发展。
    • 段文艳; 尹思维
    • 摘要: 2010年,《大连大学学报》编辑部为了深化刊物改革,设立了自己的特色栏目——"东北亚研究".该栏目至今已发表论文120余篇,这些文章以"东北亚"为中心,分别从文化、历史、哲学、政治、国际关系等各人文社科领域展开了跨学科、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如今,该栏目已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所刊文章亦在相关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无论是在学术服务地方,还是在推进东北亚的研究中均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当然栏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 高立新; 戴勇; 王磊; 裴东洋; 曲浩鑫
    • 摘要: 分析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得到几点结论性认识:1)从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期的时间韵律特征和第5活动期的持续时间、地震次数等指标来看,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第5活动期已经结束,2018年、2019年吉林松原5.7级、5.1级地震,或标志着中国东北地区进入了第6活动期.2)2013~2019年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主体地区位于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2个地区具有以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的分界线为轴迁移对跳的活动特征.分析5组迁移对跳轨迹认为,未来的地震具有向大兴安岭地区迁移的可能.3)以松辽盆地南缘为界,形成中国东北地区成对地震与非成对地震活动的分界线.19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的成对地震主要发生在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成对地震时间间隔为0.1~37.0个月,距离间隔最远至309.0 km,震级差最大为0.7级.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共发生27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24次地震具有成对活动性质,成对地震发生率约为89%.成对地震中,发生在松辽盆地的占71%,发生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占29%.成对地震活动规律在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具有普适性特征,可作为该区域的预测指标.4)对比2013~2015年和2015~2018年中国东北地区的面应变率结果可见,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位于松辽盆地中部,这个区域也是整个中国东北地区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未来仍需关注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5)松辽盆地仍将是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
    • 刘超男
    •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东移,东北亚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中国更是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本世纪初,俄罗斯依靠能源优势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在克里米亚入俄事件后,俄罗斯受到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这导致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选择了经济、政治与外交的东移.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地域辽阔,具有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但是人烟稀少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同样,中国东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缓慢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由于俄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毗邻,二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两国也都在政策上给予了支持,因此俄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
    • 韩联宪; 徐永春(摄影)
    • 摘要: 东方白鹳是一种美丽而优雅的大鸟,全球野生种群数量7000-9000只。中国是东方白鹳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许多东方白鹳在中国东北地区繁殖,迁徙时经过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北京等地,在长江下游、福建、广东沿海岛屿、香港和台湾等地越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