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构造活动

构造活动

构造活动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491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5篇、会议论文74篇、专利文献91960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震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构造活动的相关文献由1370位作者贡献,包括祝意青、徐云马、袁万明等。

构造活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5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74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91960 占比:99.48%

总计:92439篇

构造活动—发文趋势图

构造活动

-研究学者

  • 祝意青
  • 徐云马
  • 袁万明
  • 赵云峰
  • 刘芳
  • 梁伟锋
  • 刘力强
  • 刘培洵
  • 柏道远
  • 程宏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祝意青; 张勇; 杨雄; 刘芳; 张国庆; 赵云峰; 隗寿春; 毛经伦; 张松
    •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大陆地面时变重力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并简要介绍了卫星重力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中国开始流动重力监测,尝试探索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观测到1975年海城7.3级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1981年引进使用高精度Lacoste-Romberg (G)型金属弹簧重力仪,进行中美地震重力合作研究,及以1984年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为主的地震重点监视区高精度流动重力观测实践,观测到1995年中缅边界7.3级和1996年丽江7.0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出现的重力异常变化. 1998年引入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开展中国大陆整体规模的重力场变化监测,获得了2008年汶川8.0级和于田7.3级等地震前的大尺度重力变化信息,给出了汶川和于田地震中期预测的有效意见.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全国网与区域网加速整合,形成了中国大陆整体重力观测网,对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6.0级以上地震(如芦山7.0级、门源6.4级、呼图壁6.2级、于田7.3级、九寨沟7.0级等地震)均进行了较为成功的中期预测,为地震机理研究和我国中期地震预测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指出了我国时变重力监测中仍存在的问题,并对利用时变重力监测资料开展地震研究进行了展望.
    • 李健; 王显真
    • 摘要: 细晶沟金矿床位于滩间山金矿田南东端滩间山南坡四五沟—细晶沟一带,具有一定找矿潜力。对矿区地、物、化、遥特征进行研究,可知矿区内的化探异常的分布、分带、元素套合特征,对金矿的指示意义很大。研究了矿床矿体与矿石特征,得到了矿体的倾向、倾角、矿体控制长度、厚度、控制的最大斜深以及细晶沟矿床的矿石类型。结合区域矿产特征,研究、分析认为,区内成矿与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热液蚀变作用4种控矿因素均较密切,高背景值的地层对金成矿的贡献、构造活动为成矿提供了导矿及储矿场所、频繁的岩浆活动为成矿带来了物质来源、热液蚀变为成矿提供了能源。
    • 胡宁; 马志敏; 娄露玲; 王宇; 张宝山; 王明亮; 陈蒙; 郭德科
    • 摘要: 为分析汤阴地堑南部土壤Rn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其与断裂构造、岩性及沉积层厚度之间的联系,本文采用网格化布点野外流动观测方法测定了该地区380个点的土壤Rn浓度,结果表明:汤阴地堑土壤Rn浓度介于3.09—78.54 kBq/m^(3),背景均值为27.22 kBq/m^(3),异常阈值下限为48.40 kBq/m^(3)。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西部(以第四系等厚线50 m为界),受岩石单元和人类石料开采活动的影响,Rn浓度背景值高于东部。在西部高浓度背景影响下,Rn浓度高值异常点除沿汤西断裂带分布外,还沿断裂带外围呈斑块状分布,断裂带对气体释放的控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而东部地区,覆盖层较厚,Rn浓度背景值较低,部分高值异常点主要沿汤中和汤东断裂带分布,显示出构造对气体迁移的控制作用;另一部分高值异常点与第四系等厚线近似平行,呈条带分布,推测新乡—卫辉间存在一条规模较大的隐伏断裂。此外,研究区主要断裂带的Rn异常衬度表现为汤东断裂带高于汤西和汤中断裂带。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和深部孕震环境认为,该Rn异常衬度表现是汤阴地堑南部构造活动背景的反映。因此,研究区土壤Rn浓度空间分布主要受断裂构造、岩性、沉积层厚度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气体异常衬度主要受汤阴地堑南部构造活动背景的控制。土壤Rn浓度能够有效地用于汤东活动断裂带的构造活动监测,而对位于隆起区与沉降区的过渡地带、断裂局部出露于地表,且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汤西断裂带则需充分考虑环境背景的影响。
    • 胡宁; 娄露玲; 马志敏; 王明亮; 张宝山; 王宇; 陈蒙; 郭德科
    • 摘要: 采用网格化布点野外流动观测的方法测量了汤阴地堑南部380个点的土壤H_(2)浓度,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出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汤阴地堑南部土壤H_(2)浓度介于(0.26~175.50)×10^(-6),背景均值为(17.25±11.19)×10^(-6),异常阈值下限为57.30×10^(-6)。在空间上,土壤H_(2)呈现出西低东高的分布特征,受覆盖层厚度和地表沉积特征的影响,低于背景值的测点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高值异常测点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东部并沿汤中、汤东断裂带分布,H_(2)浓度等值线高值中心点连线与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汤西断裂带虽没出现高值异常,但H_(2)浓度相对高值仍然在断裂带及邻近区域,反映出构造对H_(2)释放的控制作用。同时,土壤H_(2)等值线空间分布也显示,在研究区存在一条北东-南西向的H_(2)浓度高值异常条带,推测存在一条规模较大的隐伏断裂。研究区主要断裂带H_(2)浓度表现为汤西断裂带显著低于汤中、汤东断裂带,而异常衬度表现为汤西断裂带、汤中断裂带小于汤东断裂带。结合研究区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分析认为H_(2)浓度及异常衬度是构造活动背景的反映,部分深部来源的H_(2)通过深大断裂及有利的深浅构造组合向地表扩散迁移,在地壳浅部与浅源H_(2)混合,并在断裂带上覆土壤层形成浓度高值异常条带。需进一步开展H_(2)在汤阴地堑南部构造活动监测中的应用探索。同时也需要对研究区由北东-南西向H_(2)浓度异常条带而推测出的隐伏断裂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
    • 刘敏
    • 摘要: 萤石矿资源市场需求很大,嵩县是河南省乃至我国主要的矿产地之一,嵩县大章桑树沟萤石矿具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开发条件。研究了嵩县大章桑树沟萤石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化带赋存于邓湾单元和童子庄单元的中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的构造带内,矿体形态、产状严格受断裂构造带的控制;区内共发现有3条萤石矿化带;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强烈的构造活动为成矿元素的活化、转移、富集提供了有利的聚集空间及动力条件。分析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桑树沟萤石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较为简单。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属以裂隙充水为主、地表无水体,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的矿床类型;工程地质勘查类型为简单的矿床类型;环境地质勘查类型为地质环境质量简单类型。研究表明,该萤石矿有一定的潜在经济价值,对其开发利用具有资源和经济效益保障,也将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 陈超; 郑海; 韦宝东; 黄开创
    • 摘要: 野外露头和A井钻探表明,思茅坳陷二叠系烃源岩、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储层较发育,保存条件是本区油气成藏的关键。通过盖层、构造、岩浆、地下水、地表油气显示等分析,本区发育侏罗系-白垩系、龙潭组两套区域性泥岩盖层,盖层条件好,膏岩局部分布,但构造活动强烈,发育通天断裂,地表水下渗深度大,火山活动强烈、局部发现热变质现象,地表油气显示丰富,综合分析认为思茅坳陷保存条件较差,局部保存条件较好的区域为下步勘探工作重点。
    • 高泽民; 刘兴旺; 邵延秀; 邹小波
    • 摘要: 三危山断裂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沿三危山西北麓展布,全长约175 km。根据其几何特征,可以将断裂分为三段:西段(西水沟—树沟子段)、中段(树沟子—十工口子段)和东段(十工口子—双塔段),其构造活动强度与地貌发育程度各段存在明显差异。根据断层陡坎测量和区域年代对比,三危山断裂西段垂直滑动速率约0.1 mm/a,中东段则较低。为进一步量化三危山断裂对研究区地形地貌的影响,利用地貌因子(高程、坡度、河道陡峭指数值和河道坡降指数值)对三危山各段地貌特征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三危山西段值远大于中东段,揭示三危山抬升速率西段大于中东段,反映出地貌形态对活动构造具有良好的响应。对比岩性、降雨及构造活动,分析认为三危山断裂分段活动是造成三危山差异抬升的主要原因,而鸣沙山断裂的新活动及巴兔山断裂对中东段变形量的吸收也加速了三危山西段的隆升。
    • 段佳鑫; 董有浦; 吴可; 汝鑫; 张东越; 王丹
    • 摘要: 滇中地区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发育了许多活动走滑断裂,并且在该区域上密布着不同级别的河网,为利用河网分析断裂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揭示滇中河网发育与断裂活动内在联系,本文基于30 m分辨率的SRTM-3数字高程模型(DEM)在ArcGIS环境下提取了滇中地区金沙江、珠江、红河内的20条支流的河流网络,分析其典型的河网参数(分支比和长度比),通过这些比值与Horton定律描述的一般性河流网络进行对比.同时,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及Matlab程序脚本系统,对这20条河流流域纵剖面进行定量化研究,分析其河道基岩侵蚀力模型,得到S-A拟合图解.结果表明:滇中地区金沙江、珠江、红河中大多数与断裂带重合的高级别河流的支流,河网发育明显地受到了断裂活动的影响;在河道基岩侵蚀力模型S-A拟合图中呈现为上凸和下凹相间排列,这一现象在金沙江流域的各支流最为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研究区内的河道主要受走滑断裂控制,当断裂以压扭性为主时,河道的隆升量大于剥蚀量,S-A拟合曲线表现为上凸;当断裂以张扭性为主时,河道的隆升量小于剥蚀量,S-A拟合曲线表现为下凹.通过对河网构造地貌特征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
    • 郑文俊; 张博譞; 袁道阳; 陈干; 张逸鹏; 俞晶星; 张冬丽; 毕海芸; 刘炳旭; 杨敬钧
    • 摘要: 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方式及最新扩展边界的位置,是目前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的热点。基于近年来对阿拉善地块南缘及邻区活动构造运动特征调查和定量研究结果,重点总结了阿拉善地块南缘活动断裂几何图像及运动特征,指出以前普遍认为的稳定阿拉善地块内部在新生代晚期发育了一系列规模不等、运动性质各异的活动断裂,这些活动断裂是青藏高原向外扩展过程中新生或先存断裂复活的结果,断裂对区域地貌的控制作用形成了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地貌和构造边界。综合新生代变形、构造地貌、低温年代学、大地测量与现代地震活动等资料和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中晚期以来发生了有序的向外扩展,形成了两个有重要意义的扩展边界:一是在10 Ma左右形成的以祁连山北缘断裂为主要边界控制构造的、完整清晰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貌及构造边界;二是在新生代晚期3~2 Ma形成的阿拉善地块南缘与祁连山北缘断裂近平行展布的、主要由逆冲断裂所组成的青藏高原扩展最新边界。在现今构造、地貌格局中,阿拉善地块南缘已成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新的组成部分。
    • 史燕青; 王剑; 张国一; 刘明; 向鹏飞; 杨志波; 季汉成
    • 摘要: 博格达地区的盆山关系演化、博格达山初始隆升时间、构造-气候-沉积耦合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一直困扰和制约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基于博格达山北缘野外露头和阜康凹陷、吉木萨尔凹陷的岩心、地震及钻测井资料,综合运用沉积学、地球化学等多种方法,阐明了博格达地区中二叠统—下三叠统展布及沉积相特征,恢复了相应的古气候变化,结合区域研究成果重建了中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构造-气候-沉积演化过程.认为博格达地区中二叠世为裂谷—坳陷盆地构造背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以博格达地区为湖泊中心的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晚二叠世博格达山发生初始隆升,早期湖盆消亡并在博格达北坡山前发育冲积扇,古气候由半干旱变化为半湿润;早三叠世博格达地区构造环境相对稳定,但是逐渐趋于温暖湿润的古气候对区域风化程度和沉积条件起主要控制作用,博格达山体遭受强烈风化剥蚀,北侧形成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