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流动传热

流动传热

流动传热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02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力学、原子能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135篇、专利文献30245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制冷学报、燃气轮机技术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2009年学术会议等;流动传热的相关文献由823位作者贡献,包括陶文铨、刘伟、杨立军等。

流动传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135 占比:0.44%

专利文献>

论文:30245 占比:99.24%

总计:30477篇

流动传热—发文趋势图

流动传热

-研究学者

  • 陶文铨
  • 刘伟
  • 杨立军
  • 杜小泽
  • 顾汉洋
  • 黄彦平
  • 杨勇平
  • 张靖周
  • 程林
  • 何雅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昊炜; 甘健洲; 刘俞聪; 林国伟
    • 摘要: 本文针对船用化学回热燃气轮机回热通道内碳氢燃料流动传热特性,构建了基于RK-PR立方型状态方程及其混合规则高温裂解态碳氢燃料的热物性计算模型,建立了准一维高温碳氢燃料流动-传热-热裂解计算模型.相关计算结果表明:雷诺数的峰值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而向回热通道出口方向增大,对流换热效果增强;回热通道截面内径越大,对流换热系数越小;回热通道长度越小不代表着换热效果越好,换热长度越大,温差越小,即热壁面温度越接近冷流体温度,但回热通道具体长度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取.
    • 陈超伟; 王鑫煜; 辛公明
    • 摘要: 微通道技术是芯片冷却最具前景的技术之一。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孔隙率(ε=0.2~0.8、ε-rise和ε-drop)多孔鳍歧管微通道流动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多孔鳍可以显著降低歧管微通道流动阻力,最高超过20%。但随着入口速度增加,压降降低效果逐渐减弱。在研究的孔隙率变化范围内,ε=0.4和ε=0.6的多孔鳍歧管微通道综合性能更好。基于芯片最高温度评价,ε-rise案例相比ε=0.4案例热阻更低,压降更高;且随着入口速度增加,热阻优势得到强化,压降劣势逐渐缩小。与ε=0.4案例相比,ε-rise案例在压降仅高1.4%的情况下,热阻降低8%。
    • 佟德辉; 杨康博; 徐菁菁; 朱桂香; 郭灵燕; 黄钰期
    • 摘要: 以某重型柴油机的连杆轴承为研究对象,通过仿真计算发现Singhal、Schnerr and Sauer及Zwart-Gerber-Belamri这3种空化模型中,Singhal模型对峰值压力更敏感,用该空化模型探究了进油口位置对空化范围的影响及轴颈和轴瓦之间径向相对运动对油膜空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稳态计算模型,沿着轴颈转动方向,最小油膜厚度下游侧出现显著的空化现象,且空化范围受到最小油膜厚度和进油口之间范围的影响;而在动态仿真过程中,当轴间隙减小时,峰值压力逐步增加,在最小轴间隙(1μm)处达到最大(187 MPa);当轴间隙增大时,峰值压力突降,此时在最小油膜厚度下游处将发生显著空化;空化主要发生和消失的过程均发生在轴颈远离轴瓦的过程中,其中当轴间隙约为40μm时空化最为剧烈;随着轴间隙进一步增加,空化程度逐渐减弱,在轴间隙约为110μm时空化消失。
    • 李明飞; 饶睦敏; 孙婉妹; 崔树鑫; 陈伟
    • 摘要: 良好的热管理设计是保证电池储能装置使用性能及寿命的关键。大容量电池储能装置因电池单体多,内部结构复杂,开展详细的热管理数值分析难度很大。本工作提出了电池模块的多孔介质模化方法,并针对MW级集装箱式大容量电池储能空气冷却热管理系统开展流热耦合数值分析。研究表明,该方法实现了电池舱和电池模块内部流动传热的耦合计算,考虑了其相互影响,能获得更为丰富而准确的热管理系统流动传热特性。各电池模块内的空气流量分配不均,电池舱气流及热量积聚形成的流场、温度场特性,是造成电池模块温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本工作提出的研究方法可为大容量集中式电池储能热管理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借鉴。
    • 张强; 吉洪湖; 梁萌; 朱强华
    • 摘要: 针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导向叶片前缘的结构设计,研究一种异型扰流与狭缝气膜冷却相结合的层板结构,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9种冷却结构模型。分析扰流柱形状、扰流柱尺寸与其布置方式、进气口直径、狭缝出口倾斜角等参数对这种新型结构冷却效果的影响,得到各模型的流动传热规律并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模型冷却效果接近,第三套模型总压损失系数最小为0.26,壁温最低、换热强度较大且平均冷却效率最高。
    • 肖克华; 罗稼昊; 饶宇
    • 摘要: 为研究涡轮叶片尾缘部分楔形通道交错肋流动传热性能,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应用瞬态液晶测试技术,对比研究了交错肋上、下主表面的局部传热特性,同时用压力扫描阀测得不同雷诺数下的通道压力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尾缘段转折流动配置下,楔形通道交错肋上、下主表面传热差异显著,下主表面平均努塞尔数比上主表面平均高30%以上,尾缘楔形通道内交错肋结构主表面平均换热系数高出针肋结构约46%;交错肋上、下通道之间的交界面处存在强烈的质量交换作用,上、下主表面间断性的高换热区与上、下通道交界面呈现对应关系;随入口雷诺数的增加,通道压降快速增大.楔形通道交错肋压降是针肋的5~7倍,但其换热面积高出针肋107.4%,仍比针肋冷却增加约66%的综合换热性能.
    • 刘茂龙; 刘利民; 巢孟科; 张伟; 肖瑶; 顾汉洋
    • 摘要: 螺旋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H-OTSG)因结构紧凑和换热效率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本文开展了在不同热功率下的全尺寸H-OTSG热工水力特性试验。稳态传热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功率增加,H-OTSG平均传热系数先增加后减小。流动不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功率增加,临界入口节流系数降低,即系统稳定性随着功率的增加而提高。开展了H-OTSG稳态传热特性和流动不稳定性的参数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功率较低时平均传热系数对管侧压力和壳侧入口温度不敏感;当热功率大于1.2 MW时,随管侧压力的降低和壳侧入口温度的升高,H-OTSG平均传热系数增加但也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本文还开展了H-OTSG热工水力特性的数值模拟,验证了一维程序SGTH-1D在预测H-OTSG稳态传热特性和流动不稳定性的准确性。
    • 毕景良; 谢峰; 黄彦平; 徐建军; 袁德文; 昝元锋
    • 摘要: 棒束燃料元件子通道间流体存在搅混与横向二次流,流动及阻力特性相较矩形通道、圆管等简单通道更为复杂。核动力舰船、船舶、小型浮动核电站等会受到海浪影响,经常处于倾斜、摇摆、垂荡等瞬变运动下。目前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低压工况的研究领域,高温高压自然循环运动条件下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对自然循环系统摇摆条件下棒束通道内流动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过冷沸腾和饱和沸腾两种条件下摇摆角度和摇摆周期对棒束壁面温度变化和传热系数的影响,并获得了摇摆周期内棒束通道内的传热系数计算关系式。结果表明,饱和沸腾传热系数变化比过冷沸腾的剧烈;在本文实验工况范围内,棒表面传热系数波动幅值随着摇摆幅度的增大而增大;摇摆条件下棒束通道过冷沸腾和饱和沸腾工况时均传热系数基本不变。
    • 张昊苏; 姜玉廷; 陆松兵; 房一博; 郑群
    • 摘要: 为了解决颗粒在燃气轮机高温涡轮中的沉积导致叶片的使用寿命、气动效率和冷却性能严重受损,影响燃气轮机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问题,本文结合高温涡轮颗粒沉积相关文献,系统介绍颗粒沉积动力学。通过比较不同研究者使用的沉积模型,介绍了几种颗粒沉积实验台的优势及不足,阐述了影响颗粒沉积的几种主要因素:颗粒尺寸决定其随流性进而影响沉积;存在一种使沉积现象最为严重的临界温度;冷却射流会影响沉积形貌,甚至有助于冷却。颗粒沉积对于叶片冷却的影响,多数情况下颗粒沉积会对叶片冷却造成严重的影响。结合近年相关研究进展,为避免颗粒沉积现象并切实保护高温涡轮叶片提供参考。
    • 苏兴康; 顾龙; 李显文; 张璐; 盛鑫
    • 摘要: 相比恒定的湍流普朗特数(Pr_(t))模型,四方程模型通过引入湍流时间尺度来考虑液态金属的速度和温度边界层之间的差异性,有望提高具有低普朗特数(Pr)传热特性的液态金属数值传热精度。然而四方程模型的输运形式受限于其复杂的边界条件。为简化湍流变量的边界条件,本研究基于泰勒级数展开和近壁湍流分析方法建立了各向同性四方程■模型。基于开源计算流体力学程序OpenFOAM数值计算了液态金属(Pr=0.01)在三角形排列棒束内不同贝克莱数(Pe)、不同栅距比(P/D)的充分发展流动传热过程。将■模型、Pr_(t)=0.85模型和Kays模型的数值结果与实验关系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Pr_(t)=0.85模型过高估计了液态金属的努塞尔数,Kays模型和■模型传热结果介于实验关联式之间;低Pe下Kays模型和■模型预测结果相近,而高Pe下■模型较Kays模型保守;随着雷诺数的增加,平均湍流普朗特数减小;随着栅距比的增加,平均湍流普朗特数增加。基于各向同性四方程■模型,可为简化湍流边界条件和计算液态金属流动传热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