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然循环

自然循环

自然循环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7篇,主要集中在原子能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3篇、会议论文111篇、专利文献198967篇;相关期刊381种,包括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工业锅炉等; 相关会议73种,包括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第八届(2012)北京核学会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会议等;自然循环的相关文献由296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涛、高璞珍、俞天兰等。

自然循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3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11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98967 占比:99.48%

总计:200001篇

自然循环—发文趋势图

自然循环

-研究学者

  • 周涛
  • 高璞珍
  • 俞天兰
  • 姜胜耀
  • 彭德其
  • 俞秀民
  • 谭思超
  • 杨瑞昌
  • 杨星团
  • 苏光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鹏飞; 张尧立; 谢榕顺; 洪钢; 郭奇勋
    • 摘要: 为了探究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自然循环的流动特性,在系统压力为7.6~10.2 MPa和加热段入口温度为16~33°C的宽参数范围内,进行了sCO2自然循环流动特性实验研究,详细分析了加热段入口温度、系统压力、回路结构、冷热段温差等对循环特性的影响,并将实验结果和理论模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CO2自然循环的稳态质量流量随加热功率的提高先快速增加,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降低;加热段入口温度、系统压力、回路结构、冷热段温差均显著影响sCO2自然循环的质量流量.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一致,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该结果可为设计高效的sCO2自然循环系统提供参考.
    • 李鹏拯; 李勇全; 朱东保; 刘少有; 朱智强; 孔夏明; 王建军
    • 摘要: 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是海洋核动力平台重要的非能动安全系统之一,为研究其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瞬态自然循环特性,搭建了功率比为1:50的实验装置,分析了投运压力、摇摆周期和摇摆幅度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瞬态自然循环特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前期,系统投运压力越大,回水质量流量和蒸汽质量流量就越大;随着系统持续运行,换热水箱水温逐渐升高,竖直方向出现温度分层;摇摆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凝水流量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与摇摆周期一致;在本实验研究中,摇摆条件下,系统可以建立稳定的自然循环。本文可为海洋核动力平台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 盛程; 王韵婷
    • 摘要: 临界热流密度对反应堆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温升速率进行观察可以有效判断临界热流密度的发生。应用Haar小波函数对自然循环条件下窄通道内的临界热流密度实验温升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温度信号的分解及重构,认为小波分析的结论与通过试验获得的温升数据结果符合性较好,能够准确判断临界热流密度的发生位置和时刻。
    • 任雪鹏
    • 摘要: 介绍了自然循环锅炉汽包的重要性,重点对自然循环锅炉汽包密封面漏泄原因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并结合发电一分厂热力站三号锅炉汽包人孔门漏泄事件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根据分析提出了漏泄治理对策,为整治和杜绝自然循环锅炉汽包人孔门漏泄问题提供了具体的办法和措施。
    • 王旭; 赵亚楠; 赵鹏程; 于涛
    • 摘要: 基于二次开发RELAP5/MOD3.1程序,分析了典型海洋条件下的10 MW自然循环铅铋反应堆偏环运行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堆在倾斜条件下偏环运行时,其系统参数对倾角变化敏感性较弱;起伏条件下,偏环运行导致流量的波动幅度降低为9%,出口温度降低约16 K。起伏幅度越大、流量波动越剧烈;起伏周期越大、流量震荡越明显,但影响效果也在减弱;摇摆条件下,堆芯流量、出口温度降低,反应堆引入更高的安全裕量;摇摆幅度越大、摇摆周期越小,流量波动幅度越大,且堆芯出口温度对周期变化敏感性明显高于摇摆幅度变化。
    • 周光耀
    • 摘要: 我国纯碱企业向大型产能方向发展,必然要求大型化设备与其相适应。在中盐昆山联碱法碳化单塔生产能力330 t/d的基础上,设计出500~600 t/d的大型氨碱法碳化塔,塔内筛板与笠帽塔板相结合,三段外冷结构,多种塔径可供选择,对传热面积及运行情况进行了探讨。本设计的三段外冷碳化塔无论是生产能力、吸收效率、冷却效率、产品质量等技术指标均优于传统的索尔维碳化塔。建议今后新建大型纯碱厂采用该塔型。
    • 罗乔; 周源; 袁园; 黄家坚; 胡伟; 黄彦平
    • 摘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在拟临界区独特的热力学性能,被认为是自然循环的理想工质,现有研究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在自然循环系统和并联通道结构中都可能发生流量失稳现象。为探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在自然循环并联通道系统中的流动不稳定特征,本文在系统压力8.8~9.1 MPa,进口温度289~303 K的工况范围内开展了实验研究。通过改变加热功率,得到超临界二氧化碳自然循环流量变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自然循环能力存在峰值,未到峰值前循环流量随功率增加快速提高,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当试验段出口温度达到拟临界温度时,流动不稳定性现象发生。在高、低加热功率区域都观察到了两种类型的流量振荡现象:高振幅、长周期的系统性振荡和低振幅、波动周期大的并联通道振荡。实验结果可为超临界二氧化碳非能动系统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 高永新; 付豪
    • 摘要: 差压法测量方式在核电厂中被广泛应用。废液蒸发器采用差压变送器测量废液密度和液位。为保证废液蒸发器稳定运行、提高液位参数测量精度,有必要对测量仪表进行优化改进。介绍了废液蒸发器的工艺参数和环境条件、差压变送器的安装布置方案,以及废液密度和液位的计算方法。依据调试运行时的测量结果,分析了废液蒸发器密度和液位出现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仪表安装布置影响和介质循环流动影响。通过流体仿真软件(FLUENT)模拟蒸发器运行过程,获得了废液蒸发器运行时参数变化趋势和范围,验证了引起测量误差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模拟仿真与实际运行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对废液蒸发器运行过程及其对仪表测量影响的认识,提出了优化取压口和增加仪表种类的措施。该分析方法及改进措施对类似的仪表选型和安装具有参考作用。
    • 孙运达; 元一单; 李晗; 尹令; 龚圣捷
    • 摘要: 核电站非能动安全系统依靠自然循环将热量导出,然而系统中的驱动压头、流动阻力、流量等相互影响,容易引发流动不稳定性,导致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大幅降低,带来安全问题。因此,流动稳定性是自然循环热力系统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以开式竖直加热圆管为实验本体,通过实验和物理建模的方法,研究了自然循环条件下管内间歇沸腾现象和流动不稳定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流密度的升高,系统将经历初始状态、低频脉动、高频脉动和稳定的自然循环四个阶段。基于实验数据,建立了不稳定边界的预测模型,预测值和实验值符合良好,误差在±10%内。
    • 孙吉晨; 马杰; 韩壮
    • 摘要: 对某型船用核动力装置原有转换程序下的强迫循环向自然循环转换过程瞬态进行了研究,并对原有转换程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原有转换程序下转换前核功率越高,转换过程中反应堆出口温度上升越快,峰值越高;蒸汽发生器压力下降越快,谷值越低:转换越容易失败,转换功率区狭小。转换程序优化后,主蒸汽压力下降和反应堆出口温度上升得到了有效抑制,主蒸汽压力谷值和反应堆出口温度峰值分别为优化前的91%和95%,转换功率区拓宽为原有的200%。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