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活动规律

活动规律

活动规律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8篇,主要集中在体育、动物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9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48546篇;相关期刊733种,包括钓鱼、科学教育、垂钓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活动规律的相关文献由174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振生、滕丽微、郁文生等。

活动规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9 占比:2.11%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48546 占比:97.82%

总计:49630篇

活动规律—发文趋势图

活动规律

-研究学者

  • 刘振生
  • 滕丽微
  • 郁文生
  • 李枫
  • 邹思全
  • 高峰
  • 侯建华
  • 刘尊显
  • 周晓禹
  • 张兰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诗年; 王雷
    • 摘要: 针对战略空中目标经典航迹匹配问题,提出一种多属性加权关联匹配模型,重点解决了热点区域战略空中目标经典航迹提取及实时航迹的关联匹配。针对热点区域经典航迹库生成,应用凸包Graham’s Scan算法对航迹群进行聚类分析,提取经典航迹凸包并生成经典航迹库;针对实时航迹的关联匹配,提出一种多属性加权关联匹配模型,通过仿真试验确定位置、速度、航向等属性的最优权重。该模型已应用于某信息系统,有效提取了经典航迹活动规律并可以实时匹配经典航迹,同时,为空中战略态势研判提供了有力支撑。
    • 李云辉; 朱彦; 曹存兴
    • 摘要: 以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昆明动物园的两只长颈鹿夜间行为时间分配与活动规律进行研究。将所有行为划分为取食,喝水,走动,卧于垫草上休息,睡眠,站立不动反刍,卧于垫草上反刍,边走边反刍,站立,排便。结果表明,取食,走动,反刍,休息占所有行为时间分配的97.3%,是长颈鹿夜间主要的行为方式。昆明动物园的长颈鹿呈现晨昏活动,取食,深夜反刍,休息的行为规律。建议:(1)减少夜间对动物的干扰,保持安静的笼舍环境;(2)夜间保证一定数量的食物和少量清洁饮水。饮水和食槽要根据长颈鹿身高放置在定高度,方便长颈鹿取食;(3)食槽中提供舔砖为长颈鹿补充盐分及微量元素;(4)提供干燥足量的垫草,有利于长颈鹿休息。利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对不同年龄的长颈鹿行为进行了比较,成体与幼体的喝水行为有极显著差异(P<0.01);取食,睡眠,站立不动反刍,站立行为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
    • 张曦; 姜思宇
    • 摘要: 目标活动规律挖掘是军事态势生成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目标活动周期规律挖掘方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论文在深入研究活动规律挖掘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据趋势的目标活动周期规律发现方法,以目标的运动轨迹位置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轨迹数据进行建模,构建多维度目标活动周期模型,生成一种新的目标活动周期规律方法,最终挖掘出重点关注目标的活动周期规律。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挖掘出目标活动的周期规律。
    • 周永祥; 刘建泉; 周多良; 吴昊; 杨晓梅; 王天晖; 薛亚东
    • 摘要: 人工水源点是荒漠地区野生动物补充水分的途径之一,对于荒漠地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人工水源点的野生动物利用特征,本研究分析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人工水源点的视频监测数据。监测期间共获得533条视频记录,其中独立记录299条,分析表明:(1)多种野生动物利用人工水源点,共记录兽类7种,鸟类7种;(2)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野骆驼(Camelus ferus)共有205条记录,占独立总记录数67%。野骆驼在人工水源点的平均群体大小为6.82±7.01,平均停留时长为(15.66±15.35) min,在人工水源点停留时长与群体大小有显著的相关性(P <0.001),而群体大小则受季节性影响(P <0.005);(3)野骆驼对人工水源点的利用夏季强度最高,春季最低,利用人工水源点的日活动节律呈明显的单峰型,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12:00。研究表明人工水源点能够被野骆驼等野生动物充分利用,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野骆驼行为生态习性以及促进人工措施对野生动物保育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 刘传波
    • 摘要: 目标活动规律分析是目标分析中的重要一环,论文针对目标活动规律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首先针对目标的活动规律曲线进行研究,探寻目标多维度曲线的分类分析方法,介绍了适用于大数据的目标曲线分类算法,其次对目标的活动规律进行行为研究,结合相关神经网络模型提出合适的目标活动预测模型.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使我们能够对目标活动规律的分析更加深入,为后续的目标识别打下基础.
    • 张侃; 林庆乾; 刘琪琪; 王晨; 侯建华
    • 摘要: 为了掌握冬季机场鸟类的活动规律,给机场鸟击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2018-2019年冬季采用样线法对冬季机场内鸟类活动规律及雪被对鸟类群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机场冬季共记录到鸟类19种,隶属7 目 11科,其中留鸟和冬候鸟是冬季机场鸟类群落的主体,鸟类物种以雀形目杂食性和食谷鸟类为主.上午9:00-10:00鸟类物种数量和个体密度最大.E3区和F3区是鸟类活动最频繁的区域.覆雪后,鸟类个体密度显著增加(P<0.05),但鸟类物种密度显著下降(P<0.05),裸露区是吸引鸟类进入机场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裸露区与过渡区的Beta多样性周转分组高于嵌套分组,表明鸟类有从裸露区向过渡区扩散的能力.雀形目杂食性和食谷鸟类、9:00-10:00和13:00-14:00、E3区和F3区及裸露区应作为机场冬季重点关注和整治的对象、时段和区域.
    • 陈家慧; 谢恺琪; 唐佳梦; 贾凤龙
    • 摘要: 2019年4月至12月期间,在深圳市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定期通过人诱、灯诱以及扫网法等方法采集吸血蠓,对公园内吸血蠓类进行生态监测,统计公园内吸血蠓类多样性、种类构成及其吸血行为.结果显示,公园内吸血蠓共有2属5种,不同月份吸血蠓组成不同.其中优势种为台湾铗蠓Forcipomyia taiwana(Shiraki),次优势种是环基库蠓Culicoides circumbasalis(Tokunaga).台湾铗蠓是公园中对人群进行刺叮吸血的主要吸血蠓,每日刺叮高峰在下午14:00左右;该种的密度与气温具有相关性.
    • 任杰
    • 摘要: 随着地质工作的逐步开展,郯庐断裂带作为国内重要的断裂带,研究其稳定性,对城市发展,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郯庐断裂带的基本概况,对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和山东段的活动规律进行了浅析,总结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
    • 马艳清
    • 摘要: 通过2014年-2018年满洲里闪电定位资料,以ArcGISRU软件平台为基础,导入满洲里近年ADTD闪电定位数据,建立IKMX1KM网格,利用加权综合法计算单位内闪电密度和闪电强度,绘出了满洲里市雷电密度、强度分布图,分析了满洲里市雷电活动规律,为科学防雷减灾提供参照.
    • 钟国恒; 吕淼品
    • 摘要: 云雀Alauda arvensis及小云雀A.gulgula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常见的两种百灵科Alaudidae鸟类.文章分析了两种鸟类在机场飞行区内的活动规律以及栖息生境、食物、繁殖空间等因素对其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土面区并非留鸟的繁殖场所;受鸟类迁徙及小型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类集群越冬习性的影响,每年9月,飞行区内云雀、小云雀数量迅速增加,10月至次年3月为其活动高峰期.两种鸟类均为杂食性,在冬季至夏初主要以植物食源为食,而夏末至秋季则转变为主食草坪中的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幼虫.2017—2019年,机场飞行区内云雀和小云雀活动总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机场飞行区外部栖息环境减少及飞行区内部草坪充足的食物是百灵科鸟类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为此,从2019年开始,从侵扰鸟类栖息环境、减少鸟类食源的角度,制定草种筛选、割草灭虫、设备驱赶与网捕、人工机动驱防等策略,帮助减少两种百灵科鸟类在飞行区内的活动频次、降低机场鸟击风险.通过以上防鸟措施,机场内百灵科鸟类防范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