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泥沙来源

泥沙来源

泥沙来源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农业基础科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8839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山地学报、海洋通报、中国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国际航运协会2008年会暨国际航运技术研讨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等;泥沙来源的相关文献由38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信宝、刘冰、杨明义等。

泥沙来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1.51%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8839 占比:98.35%

总计:8987篇

泥沙来源—发文趋势图

泥沙来源

-研究学者

  • 张信宝
  • 刘冰
  • 杨明义
  • 阎新兴
  • 文安邦
  • 刘国亭
  • 刘普灵
  • 曹文洪
  • 李占斌
  • 田均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晓华; 郑艳爽; 张防修; 窦身堂; 丰青
    • 摘要: 通过对实测资料的分析,阐明宁蒙河道不同粒径泥沙来源及冲淤规律:细泥沙是宁蒙河道来沙的主体,主要来源于下河沿以上和宁夏支流,且细、中泥沙冲淤效率与水沙条件有较好的响应关系,随流量的增大河道淤积效率显著降低;而较粗泥沙和特粗泥沙在来沙量中比例较低,特粗泥沙主要来源于入黄风沙,多发生淤积且流量增大也难以提高输送能力。由此提出宁蒙河道减缓淤积的“拦粗排细”综合治理方案,水库调控恢复洪水过程输送细、中泥沙,水土保持和风沙治理拦减较粗泥沙和特粗泥沙。制定了多种减淤方案,并利用水动力模型进行了方案计算,表明各种单项措施减淤效果都有限,河道仍持续淤积,只有采用“拦粗排细”综合治理方案可使河道微冲,且包含水库调控恢复洪水过程的方案对内蒙古河段的减淤效果较好。
    • 汤枭剑
    • 摘要: 以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二期工程项目为例,论文分析泥沙来源以及回淤随时间、水深、航道位置变化的一般规律,并针对影响回淤的4个因素,包括水文地质因素、极端气候因素、挖泥船溢流因素及施工期因素,提出相应的全面的治理方案,如完善项目前期规划,控制挖泥船溢流时间,制定防淤减淤措施,合理选择疏浚清淤设备等。
    • 蔡志良; 庄杨; 蒋益; 李一如
    • 摘要: 关注并及时解决河道淤积问题是防洪排涝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分析泥沙来源,寻找异常淤积流段的成因,提出运管单位切实可行的减淤建议,也为后期进一步探寻防淤、减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 张晓华; 郑艳爽; 尚红霞; 丰青
    • 摘要: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阐明黄河上游宁蒙河道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不同粒径泥沙来源及冲淤调整特点:长时期(1952—2012年)河段来沙组成以细泥沙为主,占总沙量的52.7%,且来源与中泥沙和较粗泥沙相同,主要来自巴彦高勒以上;特粗泥沙是淤积的主体,占总淤积量的56.2%,且来源比例在巴彦高勒以上、十大孔兑和沿河沙漠三个地区比较相近。不同粒径泥沙的普遍冲淤调整规律为:细泥沙、中泥沙和较粗泥沙随来水来沙发生冲淤调整,特粗泥沙持续累积淤积。因此,不同粒径泥沙在不同时期的年内调整特点有较大差别,汛期1986年以前特粗泥沙是淤积的主体,细泥沙和中泥沙冲刷;1986年后细泥沙和中泥沙转冲为淤,细泥沙成为淤积的主体。非汛期泥沙由1986年前的冲刷转为1986年后的淤积,主要在于细泥沙和中泥沙由冲转淤及较粗泥沙的增淤。初步分析表明,河段各时期泥沙的冲淤调整取决于干流来水来沙量及水流过程,十大孔兑的来沙量也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宁蒙河道悬河治理提供基础支撑。
    • 韩路; 邬秀清
    • 摘要: 文章采用现场实测资料对光明码头所在的工程海区水动力泥沙特性展开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光明码头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穿山半岛东北侧、螺头水道南部海域,自然水深条件较好,虽然受杭州湾来沙以及湾口的岛屿群影响,含沙量较高,但由于泊位及回旋水域基本不用疏浚即可满足设计需求,所以水流动力改变小,挟沙能力强,落淤率低,泥沙回淤较少。受穿山半岛海区群岛掩护,波况也较好。工程海区大范围潮流整体呈往复流运动,但由于光明码头位于穿山半岛岸界“凹”处,易产生回流区,从现场最新实测水文资料来看,回旋水域有回流现象发生,码头泊位区域少部分时段水流夹角超过30°,码头前沿最大横流流速介于0.3~0.5 m/s,横流流速较大。所以光明LNG码头改造工程应重点关注“横流”的问题。
    • 党真; 杨明义; 张加琼
    • 摘要: 明确流域或区域泥沙来源对水土保持措施科学布局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掌握泥沙来源研究的发展动态,研究借助文献计量方法与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总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迄今关于泥沙来源的所有文献进行收集分析,探寻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未来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对检索获取的6000余篇中文和英文文献的分析发现,当前泥沙来源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淤地坝、小流域、河流与盆地。研究热点主题主要包括泥沙输移、泥沙形态和土壤侵蚀;热点研究内容注重对环境效应、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研究;热点研究手段是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关键词突现图和时区图展现的前沿研究趋势显示,在重点研究区要重建流域泥沙来源历史的演变规律;指纹识别法作为热点研究手段则亟需科学的试验设计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将来的研究则侧重于形成类似“复合指纹系统工具”的工具,服务于流域管理、侵蚀泥沙产生的环境风险预测等方面。
    • 李秋艳; 方海燕; 李国强
    • 摘要: 人类活动是影响河流泥沙淤积的重要因素,为探讨道路建设和河道破坏对河流产沙的影响,以浙江省寿昌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复合指纹识别示踪技术,得到了不同潜在泥沙来源区对河流产沙的贡献。结果表明:采用Kruskal-Wallis H-test(KW-H)与多元判别分析(DFA)组合、主成分分析(PCA)与DFA组合得到的指纹示踪因子,结合复合指纹示踪模型,均能够很好地区分泥沙来源,但PCA和DFA统计法得到的4个指纹示踪因子组合能更好地区分泥沙来源。在河流出口处,来自河道的泥沙最多,占河流总产沙的34.7%,其次是建设用地,其产沙贡献为总产沙的28.1%,来自林地和水田的泥沙贡献分别为24.1%,12.7%,旱地产沙贡献最小,仅为0.3%。降水、土地利用、造桥、挖沙及道路建设等是引起产沙贡献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寿昌江流域降雨量大,植被覆盖度高,河流泥沙主要来自人类生产建设对地表的破坏。
    • 肖成芳; 魏兴萍; 李慧; 李良鑫; 张爱国
    • 摘要: 为了明确岩溶槽谷小流域地表悬浮泥沙与地下河悬浮泥沙的主要来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该研究以青木关岩溶槽谷小流域为例,采集碳酸盐岩、碎屑岩、沟道和裂隙等4种不同泥沙源地土壤样品,测定了^(137)Cs、磁化率、Li、As等41种土壤理化性质作为指纹因子;利用双边范围检验、均值检验和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对所有指纹因子进行筛选,确定Fe、^(137)Cs、Pb、V、质量频率磁化率5种指纹因子为最佳指纹因子组合;采用复合指纹法定量分析地表和地下河出口悬浮泥沙来源。结果表明:降雨量、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与流域潜在泥沙源地贡献率存在一定的规律;流域潜在泥沙源地对地表悬浮泥沙平均贡献率分别为碳酸盐岩(43.62%)>沟道(27.34%)>碎屑岩(17.30%)>裂隙(11.74%),拟合优度为91.88%;对地下河出口悬浮泥沙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碳酸盐岩(36.14%)>裂隙(24.02%)>沟道(22.93%)>碎屑岩(16.91%),拟合优度为92.56%。该研究定量分析了岩溶槽谷地表和地下河出口悬浮泥沙的主要来源,可为岩溶槽谷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 杨冰; 黄东; 李海彬; 梁汝豪
    • 摘要: 为了解鉴江流域的泥沙来源情况,基于降雨量、土壤类型、数字高程模型以及土地覆盖类型数据,运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不同地区土壤侵蚀量.通过模型理论计算来分析论证鉴江流域泥沙主要源区,同时基于降雨量线性变化趋势预测流域来沙趋势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7年鉴江流域属于中度土壤侵蚀,年均土壤流失量为4932 t/(km2·a);各镇土壤侵蚀量均值为0~24549 t/(km2·a),大坡镇、罗坑镇、那霍镇、硃砂镇和马贵镇是主要泥沙源区;罗坑镇、云潭镇、那霍镇、播扬镇和东镇街是流域侵蚀情况最严重的地区;信宜和高州东北部地区(高州水库上游地区)降雨趋势显著上升,土壤侵蚀量也将显著升高.
    • 李孟国; 韩志远; 许婷; 李文丹
    • 摘要: 伶仃洋是华南具有重要航运功能的河口湾,在其东西两岸分布着广州港南沙港区、深圳港西部港区、中山港等重要港口,伶仃航道和铜鼓航道是广州港和深圳港的重要出海通道.伶仃洋港口航道的主要问题是泥沙淤积问题.基于现场实测资料分析、卫星遥感分析、泥沙水槽试验、港池淤泥密度测量与分析等手段,对伶仃洋港口航道的泥沙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包括泥沙运动动力条件特征、泥沙来源与运移形式、悬沙和底质特征、港口航道泥沙淤积特征及机理、泥沙水力特性试验、浮泥及适航水深利用等,并根据伶仃洋港口航道泥沙特点提出南沙港区港口航道维护对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