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沙

产沙

产沙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5728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地理学报、土壤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中国水论坛等;产沙的相关文献由62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文龙、李占斌、许炯心等。

产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2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5728 占比:99.41%

总计:35941篇

产沙—发文趋势图

产沙

-研究学者

  • 王文龙
  • 李占斌
  • 许炯心
  • 党素珍
  • 刘晓燕
  • 王克勤
  • 高云飞
  • 杨洁
  • 郭军权
  • 余新晓

产沙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军权; 王文龙
    • 摘要: 为了研究变流量对黄土丘陵区浅沟径流侵蚀产沙的影响,以延安燕儿沟流域26°坡面浅沟为研究对象,在变流量5~10、10~15、15~20和20~25 L/min的条件下,采用野外放水试验测定产沙率、含沙量、流速和阻力参数等产沙和水动力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变流量后较变流量前,浅沟径流平均产沙率、平均含沙量和平均流速分别减小8.8%~53.5%、31.9%~55.7%和6.8%~18.1%,最大产沙率和最大含沙量分别减少4.8%~66.5%和42.6%~69.0%;变流量后较变流量前阻力系数增加了1.55~2.55倍。变流量后产沙率、含沙量和流速均出现小幅度增大,阻力系数出现小幅度降低。产沙率和含沙量随时间变化在变流量前后存在先增大—到达最大值—减小—稳定的类似特点,整个试验时间内流速总趋势波动减小,阻力系数波动增大。
    • 靳仔鑫; 于澎涛; 万艳芳; 涂立辉; 王晓; 郭建斌
    • 摘要: 【目的】植被和立地条件是影响降雨径流和侵蚀产沙的重要因素,在黄土高原土石山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植被类型、覆盖度、坡度和坡向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水源涵养林经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宁夏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的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天然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灌丛、天然草地3种典型植被,各布设2个10 m×20 m的径流小区,共布设6个,于2019年8—10月观测了6次侵蚀性降雨事件对产流产沙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植被类型下次降雨事件的产沙量均随降雨因子(次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乘积)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但产流量随降雨因子的变化在植被类型间有差异。高强度的降雨事件易引起产流产沙,但良好的植被覆盖使产流产沙量均很低。产流产沙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如华北落叶松林平均产流量为陡坡比缓坡多0.075 mm,平均产沙量多19.62×10^(−3)t·km^(−2)。越靠近阳坡,产流量越小,而产沙量越大,如草地平均产流量为阳坡比半阳坡少0.03 mm,但平均产沙量多17.89×10^(−3)t·km^(−2)。冠层郁闭度越高,产流量越小;林下草本层及枯落物层覆盖度和生物量越高,产沙量越小。受植被条件和地形因子的综合影响,缓坡华北落叶松林的产流产沙量均最小,水土保持效益最优。【结论】在六盘山土石山区,需减少植被生物量及其生态耗水以利于增加产流,增加林下植被层和枯落物层的覆盖度和生物量以利于降低土壤侵蚀。
    • 于秀娟; 魏欣; 叶瑛; 郑云泽
    • 摘要: 基于重庆市合川区双凤坡面径流场坡度为10°、15°和20°的径流小区2021年度观测结果,探讨了坡度、植被覆盖、母质、降雨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为了能够监测坡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径流小区的修建基础应完全一致,而通过填土方式修建的小区无法反映重庆地区真实的耕地坡面产流产沙情况;植被覆盖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大于坡度的影响,在径流小区的作物生长初期最高产沙量高达454.90 kg,而后期植被覆盖较高时,产沙量最高仅为24.1 kg。研究结果可为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为同类坡面径流小区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 侯淑艳; 刘绪军; 刘建新; 杨亚娟; 张凯; 刘刚
    • 摘要: 以黑龙江省克山县粮食沟小流域径流观测场6种水土保持措施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典型坡度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黑土坡耕地产流产沙、产流产沙减少率的影响,及不同坡度条件下,相同耕作措施对黑土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3°坡等高耕作措施比顺坡垄作、裸地相比径流量减少率分别为95.34%和96.35%;土壤流失量分别减少95.49%和97.42%;5°坡地埂植物带措施与顺坡垄作、裸地相比径流量减少率分别为86.74%和89.49%;土壤流失量分别减少93.04%和96.34%。8°坡水平梯田与顺坡垄作、裸地相比径流量减少率分别为55.63%和72.57%;土壤流失量分别减少47.71%和85.00%。3°、5°、8°坡度顺坡垄作小区与裸地小区相比径流量减少率分别为18.3%、21.7%和38.2%;土壤流失量减少率分别为42.9%、47.5%和63.9%。表明自然降雨条件下,等高耕作、地埂植物带及水平梯田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显著减少了产流次数,降低了径流量。
    • 奚宏; 唐继斗; 史东梅; 冉文建; 杨军
    • 摘要: 为了研究坡度对紫色土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基于2014-2017年5个不同坡度径流小区的典型次降雨条件下产流产沙数据,结合降雨、种植制度、田间管理和作物覆盖度变化,分析紫色土坡耕地的产流产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坡耕地径流深与坡度总体呈正相关关系,径流深增加幅度随坡度增大逐渐减缓,当坡度从5°增大到10°时,径流深增幅在66.56%~1327.27%之间,从10°增加到20°则径流深增幅在2.55%~300.00%之间,最大产流坡度主要为20°,最小产流坡度主要为5°;2)产沙量随坡度增大总体呈增加趋势,当超过20°后,产沙量开始减小;最大产沙量坡度为20°,最小产沙量坡度为5°,这主要因为坡度超过20°后,坡度增大同时导致雨滴击溅侵蚀力减弱,产沙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少;3)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可提高坡耕地作物覆盖度、增强农作物根系固土能力,通过加强对降雨截留、减缓径流和提高入渗等多种途径有效降低坡耕地径流量和产沙量。
    • 王奇花; 高玉凤; 田沉; 李梦瑶; 付兴涛
    • 摘要: 晋西黄绵土坡面因其土壤、降雨等条件极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本文基于不同坡长(2、3、4m)与雨强(60、90、120 mm/h)组合方式下的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应用EUROSEM模型对坡面径流侵蚀过程及产流产沙总量进行模拟,通过对比分析模拟值与实测值,评价该模型对晋西黄绵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模拟效果及在该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坡长、雨强与产流产沙总量均为正相关关系,雨强对其影响较坡长大,但二者之间具有制约作用,偏相关分析显示当二者单独作用于产流产沙总量时,相关性均增大,且坡长与产流产沙总量的相关性明显较共同作用时增大;模型模拟产流率峰值出现时间与实测值稍有偏差,而模拟产沙率峰值首次出现时间较实测值提前了约5 min;当雨强大于60 mm/h,坡长由3 m延长至4 m时,产流产沙总量实测增量较2 m延长至3 m减小,而4 m坡长条件下,产流产沙总量模拟值几乎均大于实测值.总体而言,EUROSEM模型在晋西黄绵土坡面上有较好的适用性,模型对产流过程的模拟较产沙过程更为准确,产流产沙总量的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相对误差RE在许可范围之内,效率系数ME分别为0.978、0.974.
    • 张恒; 高照良; 牛耀彬; 李永红; 赵晶; 陈卓; 苏媛
    • 摘要: 为探究不同土壤类型工程堆积体坡面细沟形态与水动力学参数及侵蚀产沙间的关系,选取沟宽、沟深、宽深比等作为细沟形态参数,在放水流量8、12、16、20 L·min–1和坡度32°条件下,对红土和塿土工程堆积体进行冲刷试验.结果表明:(1)两种堆积体坡面细沟沟宽、沟深在前24 min均发育迅速;随放水流量增大,沟宽和沟深均呈增大趋势,红土沟宽均值(较8 L·min–1)分别增加0.8%、19.3%、27.2%,沟深均值分别增加24.5%,126.2%,95.1%,而塿土则为3.7%、62.4%、108.2%和18.2%、87.9%、95.5%;红土沟宽、沟深与冲刷历时均呈极显著线性函数关系(R2>0.858,P0.689,P0.602,P0.897,P<0.01);沟宽、沟深对红土坡面累计产沙量的贡献率分别为84.9%、15.1%,对塿土则为22.5%和77.5%;该研究可为不同土壤类型工程堆积体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 胥桂梅
    • 摘要: 文章以康平县高大棚小流域为例,结合径流小区监测数据和降雨资料,选择2017-2019年的降雨历时、平均雨强、最大60 min雨强、最大30 min雨强、降雨量5个指标,研究了各侵蚀性降雨特征指标、降雨量、场次、降雨频率与产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小流域降雨变化总体呈正态分布,从季节分布上,夏秋两季降雨集中,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0-5 mm/h降雨强度范围内大豆地的降雨量与产沙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天然次生林的降雨量、最大60 min雨强与产沙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对于降雨径流与泥沙拦截等不同覆盖度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农作物和耕作方式影响土壤流失的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
    • 王玉红; 高儒学; 戴全厚; 甘艺贤; 姚一文
    •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喀斯特区石漠化坡耕地土壤侵蚀规律,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及地下孔(裂)隙度下的坡耕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小降雨强度(30 mm/h)时,喀斯特区石漠化坡耕地无坡面产流、产沙,主要以地下漏失为主;降雨强度对坡耕地地表产流、产沙影响呈极显著正相关;地下孔(裂)隙度对坡耕地地下产流、产沙影响呈显著正相关;地表产流情况下,地下产流所占比例在35.87%~80.32%之间;地下产沙所占比例在18.47%~72.08%之间,所占比例均较大.产流量随降雨时长的变化趋势整体表现为先增加后趋于稳定,而产沙量则因降雨强度与地下孔(裂)隙度不同而异.研究结果补充完善了喀斯特区石漠化坡耕地土壤侵蚀机理,可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