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泥水平衡盾构

泥水平衡盾构

泥水平衡盾构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402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0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58413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建筑机械化、市政技术、上海建设科技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5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综合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与城市化协同发展学术交流会、第七届中日盾构隧道技术交流会等;泥水平衡盾构的相关文献由1006位作者贡献,包括程永亮、刘飞香、张帅坤等。

泥水平衡盾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0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8413 占比:99.86%

总计:158634篇

泥水平衡盾构—发文趋势图

泥水平衡盾构

-研究学者

  • 程永亮
  • 刘飞香
  • 张帅坤
  • 彭正阳
  • 熊晨君
  • 范瑞强
  • 田金坤
  • 谢蛟
  • 王朝辉
  • 余宝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鹏; 张尚达; 董冰
    • 摘要: 为研究泥水平衡盾构施工过程中开挖面的失稳过程与特征,使用泥水盾构模型装置,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泥水盾构开挖面的掘进失稳过程,分析地层水土应力变化规律,总结了不同水位下泥水盾构在砂土地层中开挖面主动失稳的破坏形式。研究结果表明:盾构刀盘前方土压力、超孔隙水压随着支护力减小先缓慢下降后加速下降并保持稳定,此时开挖面失稳破坏;在无水头压力的情况下泥水盾构开挖面主动破坏后上部地层可保持稳定,在有水头压力的情况下破坏区不断向上发展,并延伸至地表;泥水盾构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会抵消一部分泥水压力,使泥浆产生的有效支护力降低。
    • 王超
    • 摘要: 始发和接收段为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重要风险源,特别是在富水地层中的防水措施十分关键。冻结法已普遍被应用于处理盾构始发和接收段止水加固的问题。依托济南黄河隧道工程,对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端头冻结技术进行总结。对工程地质和周边管线等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计算单个洞门接收和始发的需冷量后选择合适的冻结设备,并进行盐水循环和清水循环设计;通过始发段测温孔的设置和按时间分布记录的数据,分析了加固处的降温速率和冻结壁发展情况;从冻结帷幕厚度和冻土平均温度等指标对冻结效果进行评估;最后对冻结中可能遇到的冻胀、融沉、设备故障和洞门破除等风险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上得到的数据和结论可为以后工程中的冻结加固方向提供参考。
    • 汝俊起
    • 摘要: 为在高渗透砂卵石地层泥水盾构施工中确保开挖面稳定、保证施工安全,泥浆顺利成膜至关重要。依托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工程,采用自行设计的泥浆渗透试验装置,配制6种不同含砂量的泥浆,在与实际地层渗透系数相似的试验地层中进行渗透试验。对泥浆在渗透过程中的成膜类型、成膜质量、渗透深度、滤失量、闭气性能等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得到适用于高渗透性砂卵石地层的泥浆配比。结果表明:未加砂的泥浆在试验地层中难以顺利形成泥膜,泥膜渗透滤失量随含砂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轻质砂的加入明显改善了泥浆的渗透成膜能力及闭气性。根据试验结果对依托工程泥浆配比进行优化,采用粒径在0.075~0.25 mm的细砂将泥浆含砂量调至9.6%,经实际施工验证,其成膜效果良好。
    • 江崇洗; 严琪琛; 赵子翰; 郑德文
    • 摘要: 沈阳地铁四号线劳动路站—望花屯站区间隧道穿越富水粉质黏土地层,采用泥水平衡盾构掘进模式。针对传统的泥水平衡盾构掘进模拟方法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考虑泥浆渗透及泥膜形成过程的泥水盾构掘进模拟方法,并建立了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考虑泥浆渗透及泥膜形成过程,地表沉降比传统模拟方法要大;地表沉降随泥水支护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泥膜越厚,地表沉降值越小;降低泥膜渗透系数可有效减小地表沉降;加速泥膜形成有助于减小地表沉降。因此,泥水平衡盾构掘进中,应选择合适的泥浆浆液,以提高泥膜形成效果,从而降低盾构掘进对地层的扰动。
    • 袁鹏; 魏力峰; 贺小宾
    • 摘要: 为探究超大直径盾构近距离侧穿既有桩基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策略,依托济南市济泺路穿黄隧道超大直径盾构近接穿越临堤桩基工程,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及施工参数,建立精细化数值模型,对盾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研究邻近大堤对近接穿越过程中桩基反应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施工参数下所采取加固措施的应用效果,分析隔离桩+高压旋喷桩加固+钢花管预注浆加固的综合加固方案在不同施工条件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邻近大堤会导致先行线侧穿后的墩台倾斜度增大,但在特定的施工条件下,此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效性;2)在施工参数得到较好控制的前提下,采取相应措施加固桩体能较好地抑制早期土体扰动对于近接桩基的影响,但所采取加固措施的最终应用效果有限;3)采用不同加固方案在控制近接桩基横向水平位移方面的差异较纵向明显;4)泥水压力对所采取加固措施应用效果的影响较为显著,注浆压力在此方面的影响则十分有限。
    • 吴文瑞; 王旭春; 杨公利; 曹云飞; 滕宏伟; 韩旭
    • 摘要: 为了探究跨海隧道泥水平衡盾构钢套筒始发风险控制技术,依托青岛地铁8号线大洋站至青岛北站区间海域段工程,阐述了在高水压富水复合地层中始发端采用洞门素墙+套管咬合桩+“U”型素墙+后退式注浆加固方式的优越性以及采用钢套筒辅助工法的必要性。通过分析相关工程经验,认为钢套筒在盾构始发期间的稳定性、密闭性及盾构始发参数合理性是保证盾构安全始发的要点,其中关键风险在于反力架、钢套筒的变形与位移、钢套筒各部位渗漏水、铰接密封失效、穿越加固体过程中滞排堵仓等,分析了钢套筒变形的原因与易发生渗漏水的位置。通过对类似工程的研究与本工程经验的总结,阐述了上述风险的控制方法,其中重点分析了反力架、钢套筒的变形与位移以及钢套筒各部位渗漏水的控制措施,通过有限元分析确定了钢套筒的适用性。各项措施在青岛地铁8号线大洋站至青岛北站区间海域段泥水盾构始发过程中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工程经验。
    • 林向阳; 李兆平; 刘欣然; 马翔
    • 摘要: 沈阳地铁4号线劳动路站—望花屯站区间隧道穿越地层为富水粉质黏土地层,细颗粒较多,其中粒径≤10μm的颗粒占比达61.23%。选取该区间0~290环作为试验段,对泥水平衡和土压平衡两种掘进模式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详细讨论土压平衡模式和泥水平衡模式相互转换的关键技术,对比分析两种模式的掘进效率和地层沉降控制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压平衡模式掘进效率远高于泥水平衡模式,对于泥水平衡模式,由于地层细颗粒含量高,泥浆分离效率低,导致盾构掘进效率降低;监测结果表明,两种掘进模式均能有效控制地层沉降。根据试验结果,对该区间隧道剩余区段全部采用土压平衡模式掘进,平均日掘进进尺由5.2环提高至10.3环。
    • 朱牧原; 魏力峰; 方勇; 付强; 高腾达; 蒲松
    • 摘要: 为合理控制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下穿黄河大堤过程中产生的沉降,依托济泺路穿黄隧道工程,首先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下穿大堤的盾构参数配置,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盾构隧道穿堤过程中大堤段沉降的规律与特点,然后建立数值计算模型,精细化动态模拟盾构隧道掘进过程,围绕切口水压和注浆压力分析盾构参数对黄河大堤沉降的影响,最后对大堤变坡段的掘进参数过渡方案进行比选。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平地段,大堤段在盾尾脱出阶段的沉降初期速率更大且更易受扰动影响,且大堤顶部对深层土体的扰动较为敏感;穿堤过程中提高盾构隧道掘进参数有利于沉降控制,但控制程度存在上限,提前进行掘进参数调整有利于进一步减小沉降,建议在穿堤过程中将切口水压从300~350 kPa逐渐增至500~550 kPa,并提前10~15环进行参数过渡。
    • 朱牧原; 魏力峰; 陈爽; 方勇
    • 摘要: 为研究撕裂刀刮刀组合下,盾构刀具在含砂卵石复合地层中的磨损规律,依托京张高铁清华园盾构隧道工程,结合盾构在复合地层掘进时的刀具磨损实际情况,分析刀具在砂卵石与粉质黏土夹杂的复合地层中的磨损特点。首先,对刀具开仓检查的实际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刮刀与撕裂刀的磨损特点;然后,对不同地层条件进行划分,并对撕裂刀磨损量随安装半径与切削轨迹长度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地层中粉质黏土含量多于砂卵石时,先行刀磨损可分为3个阶段,最大容许切削轨迹长1500 km;当地层中砂卵石土占多数时,先行刀磨损分为2个阶段,最大容许切削轨迹长度小于800 km。同时,对外侧撕裂刀频繁更换与非正常磨损现象作出分析,认为外侧撕裂刀的更换更易导致刀具发生应力集中现象,加重磨损。针对以上分析,对刀具更换与掘进参数控制提出了相应改善措施。
    • 卢泽霖; 王旭春; 曹云飞; 江玉生
    • 摘要: 泥水平衡盾构穿越富水硬岩地层时,合理的掘进参数是盾构安全高效掘进的基础。依托青岛地铁8号线某区间泥水平衡盾构段项目,分析了盾构穿越富水硬岩地层的总推力及贯入度等参数。对刀具与岩体作用荷载值和刀具荷载设计值进行了计算,提出了盾构掘进参数的优化方案,并分析了优化后的掘进效率。结果表明:总推力可以控制刀盘贯入度,宜优先通过控制总推力增加盾构掘进速度;刀具与岩体作用荷载为4277.87 kN,远小于9528.22 kN的设计荷载值,故可适当增加刀具与岩体作用荷载至设计荷载值的75%;盾构总推力提升至18000 kN后,刀盘贯入度增加,每环开挖耗时较优化前减少了38.7%,施工效率增加了一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