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氧化铟

氧化铟

氧化铟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1054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化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272186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十届全国印制电路学术年会、2014`全国半导体器件产业发展、创新产品和新技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国微纳电子技术交流与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等;氧化铟的相关文献由231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琦、宋鹏、朱刘等。

氧化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72186 占比:99.94%

总计:272348篇

氧化铟—发文趋势图

氧化铟

-研究学者

  • 王琦
  • 宋鹏
  • 朱刘
  • 孙本双
  • 杨中喜
  • 舒永春
  • 何季麟
  • 曾学云
  • 陈杰
  • 张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文; 郝振华; 李树荣; 孟将; 陈杰; 刘洋
    • 摘要: 氧化铟锡(ITO)原料粉作为影响靶材制备的关键性因素,对所制备出的靶材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改善纳米氧化铟锡混合粉体的压制性能,提高ITO原料粉的质量,将纳米氧化铟和氧化锡混合粉体与分散剂和黏结剂混合之后球磨,再采用压力喷雾造粒技术制备近球形氧化铟锡造粒粉。分别研究浆料黏度、黏结剂含量、浆料固含量和进风温度对造粒氧化铟锡粉体微观表面形貌、松装密度、振实密度以及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黏结剂聚乙烯醇(PVA)质量分数为1%,氧化铟锡浆料固含量为50%,以及压力喷雾造粒机进风温度为200°C时,可以得到性能良好的氧化铟锡造粒粉。采用喷雾造粒工艺可以有效提高纳米氧化铟锡混合粉体的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改善其压制性能,有利后续烧结获得高密度的ITO靶材。
    • 李龙泰; 杨彬; 高彪; 王逸夫; 张玲霞; 石原达已; 齐伟; 郭利民
    • 摘要: 采用催化加氢的方式将CO_(2)转化为甲醇,既可以减少CO_(2)排放,又制备了化学品,该反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氧化铟(In_(2)O_(3))作为CO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由于其较高的CO_(2)活化能力和甲醇选择性,被科研工作者广泛研究.其中,将具有良好解离H2能力的过渡金属元素引入In_(2)O_(3)(M/In_(2)O_(3))是有效提高催化剂性能的策略之一,然而,M/In_(2)O_(3)体系催化CO_(2)加氢反应机理及活性位点仍不清楚.本文引入Co制备了In-Co二元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应用于CO2加氢制甲醇,结果表明,相较于In_(2)O_(3),In-Co催化剂性能有很大提升,其中In1-Co_(4)催化剂上甲醇时空产率(9.7 mmol·g_(cat)^(-1) h^(-1))是In_(2)O_(3)(2.2 mmol·g_(cat)^(-1) h^(-1))的近5倍(反应条件:P=4.0 MPa,T=300°C,GHSV=24000 cm^(3) _(STP) g_(cat)^(-1) h^(-1),H2/CO_(2)=3).值得注意的是,尽管Co是金属元素的主体,In-Co催化剂中Co催化CO_(2)甲烷化的活性受到明显抑制.本文还通过多种技术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结构与反应选择性转变间的关系.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催化剂结构以及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H_(2)还原气氛诱导下,In-Co催化剂表面发生重构,形成以CoO为核,以In_(2)O_(3)为壳的核壳结构,其在高压反应后仍能保持稳定;更重要的是,该核壳结构可以显著增强In-Co催化剂吸附及活化CO_(2)的能力.CO_(2)加氢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Co催化剂上H_(2)分压对CO_(2)加氢为零级反应,而H_(2)分压在In-Co上的反应级数为正数;In-Co催化剂上,CO_(2)分压的反应级数接近于零,表明CO_(2)及其衍生物在In-Co的表面吸附饱和,但在纯Co上,则不会发生这种饱和吸附.通过原位DRIFTS研究了催化反应路径和关键中间物种的吸附及反应行为,发现CO_(2)加氢在纯Co和In-Co上的催化机理均遵循甲酸盐路径.在该催化路径中,CO_(2)首先加氢为甲酸盐(*HCOO)物种,随后加氢为甲氧基(*CH_(3)O).*CH_(3)O在Co催化剂上进一步加氢生成CH_(4),而*CH_(3)O在In-Co催化剂上则会脱附生成CH_(3)OH.根据表征结果,本文认为,在还原性气氛下,In-Co发生了重构并生成表面富In_(2)O_(3)的核壳状结构,显著提高了催化剂对CO_(2)和含碳物种的吸附能力.Co和In-Co催化剂对CO_(2)加氢反应选择性的差异归因于催化剂对CO_(2)和对*HCOO等含碳中间物种的吸附稳定性不同.CO_(2)及其衍生的含碳中间物种在In-Co催化剂上的吸附能力比在Co催化剂上强,形成了较合适的催化剂表面C/H比,从而使*CH_(3)O能够脱附为CH_(3)OH,而不是进一步加氢为CH_(4).综上,本文研究为高活性In-Co催化剂体系在CO_(2)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机理及行为提供了解释,为金属-氧化铟(M-In_(2)O_(3))催化剂体系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 孔垂旸; 张颖
    • 摘要: 随着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以及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号召,CO_(2)催化转化目前得到高度重视。通过CO_(2)加氢生成高附加值化学品被认为是CO_(2)最高效的利用途径,其中甲醇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能够继续反应得到下游化工产品。因此,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的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已经成为目前催化转化领域的热门课题。氧化铟(In_(2)O_(3))属于ⅢA族金属化合物,它有三种晶型,其中立方相(c-In_(2)O_(3))和六方相(h-In_(2)O_(3))较为常见。近年来,In_(2)O_(3)优异的CO_(2)加氢制甲醇性能逐渐受到关注。以In_(2)O_(3)为载体,为进一步提高In_(2)O_(3)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对不同铜负载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高分散的Cu-In_(2)O_(3)催化剂用于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并通过各种表征手段探究催化剂的高活性原因。
    • 李金林; 白瑞洁; 张煜华; 赵福真
    • 摘要: 为探究In_(2)O_(3)对Cu/ZnO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尿素水热法制备了不同In_(2)O_(3)添加量的Cu/ZnO-In_(2)O_(3)催化剂用于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并通过XRD、SEM、XPS、H_(2)-TPR、H_(2)-TPD和CO_(2)-TPD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U-CZ0.8I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优,280°C时的甲醇时空产率达到了2.9 mmol·g_(cat)^(-1)·h^(-1).在Cu/ZnO催化剂中引入In_(2)O_(3)使得与ZnO具有相互作用的CuO还原温度降低,同时In_(2)O_(3)使催化剂在高温下吸附CO_(2)性能显著增加,从而使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甲醇产率;但进一步增加In_(2)O_(3)的添加量,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反而下降.
    • 张锦; 潘梓豪; 杨颖; 王鹏飞; 裴晨阳; 陈伟; 黄国波
    • 摘要: 工业化固氮合成氨主要采用Haber-Bosch法.然而,该工艺条件苛刻,需要氮气与氢气在高温高压和使用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耗费大量能源,同时产生温室气体.与Haber-Bosch法不同,光催化固氮不需要使用氢气,而是利用清洁的太阳能和水直接提供固氮反应所需的还原电子和质子,反应耗能低且绿色无污染,是一种理想的固氮方法.然而,目前光催化固氮合成氨受限于光催化剂载流子分离效率低、氮气吸附和活化难,总体固氮效率仍然很低.大量研究证明,构建梯型异质结是一种改善光催化活性的有效手段,这是因为梯型异质结体系不仅有效分离光生载流子,而且保留了光生空穴和电子的强氧化还原能力.另外,表面缺陷不仅可以充当吸附位点,有效调控表面N2分子的吸附特性,还可以起到活化N2分子的作用.本文设计了富含空位的In_(2)O_(3)/ZnIn_(2)S_(4)梯型异质结,系统考察了复合体系中组分配比对晶型结构、微结构和光学吸收等的影响,并通过XPS谱研究了In_(2)O_(3)和ZnIn_(2)S_(4)之间存在强的相互作用,这为光生载流子的高效分离奠定了基础.同时,结合XPS、Raman和EPR测试揭示了材料中表面空位的成功构筑.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In_(2)O_(3)/ZnIn_(2)S_(4)梯型异质结在室温常压下光催化固氮合成氨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梯型异质结均展现出明显的光催化固氮活性,其中50 wt%In_(2)O_(3)/ZnIn_(2)S_(4)梯型体系具有最高的光催化固氮活性,自然光照射2 h产生的氨气浓度达到18.1±0.77 mg·L-1,分别是In_(2)O_(3)和ZnIn_(2)S_(4)的21.0和2.72倍.并且该复合体系具有较高的光催化稳定性,在连续循环使用6次时,产生氨气浓度仍然可达到16.3±0.86 mg·L^(-1).荧光光谱测试、光电化学测试和表面光电压测试证明了电荷的有效分离和转移.综上,构建In_(2)O_(3)/ZnIn_(2)S_(4)梯型体系后,所制备的In_(2)O_(3)/ZnIn_(2)S_(4)活性得到增强,这主要归因于空位对氮气的吸附和活化作用以及梯型异质结中载流子的高效分离机制.另外,研究表明·CO_(2)-物种是光催化固氮合成氨的主要活性物种.
    • 张梅英; 张松; 简春晖
    • 摘要: 采用沉淀法,以精铟、硝酸、氨水为原料,纯水为底液,制备出了纯度、粒度和分散性良好的氢氧化铟沉淀物,该沉淀物经过喷雾干燥、煅烧得到符合代汞缓蚀剂用粉末状氧化铟。沉淀法制备氧化铟粉末的适宜工艺为:反应温度85°C,硝酸铟溶液中铟离子浓度0.8 mol/L,硝酸铟溶液滴加速度400 mL/h,机械搅拌转速900 r/min,煅烧温度850°C,煅烧时间2 h。此工艺条件下所得氧化铟样品纯度高于99.99%,粒度分布均匀,各杂质含量符合国家标准,满足电池代汞缓蚀剂的使用要求。
    • 摘要: 武汉拓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0月10日,坐落在中国光谷——葛店国家经济开发区,是一家专注于研发、生产、销售高纯半导体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生产的产品有纯度从99.99%到99.999999%之间的碲(Te)、镉(Cd)、铟(In)、镓(Ga)、锑(Sb)、锗(Ge)、砷(As)、硒(Se)、铝(Al)、锌(Zn)、磷(P)等十五种高纯元素,以及磷化铟、碲化镉、锑化镓、氧化锗、氧化镓、氧化铟等二十余种高纯化合物材料,也可以根据需求定制其他高纯材料。
    • 刘瀚林; 尹琳琳; 陈西凤; 李国栋
    • 摘要: 二氧化碳选择性加氢反应不仅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且能够制备多种含碳产物,可以作为生产高附加价值化学品与燃料的平台化合物.然而,由于二氧化碳的高化学惰性、碳-碳偶联过程的高能垒和诸多的竞争反应,开发高效的纳米催化剂以促进二氧化碳的活化并转化为多样性的产物显得至关重要.最近,基于氧化铟的纳米催化剂在催化二氧化碳加氢方面受到广泛关注,主要由于其成本低廉,且具有丰富的氧缺陷位点,可有效吸附并活化二氧化碳和氢气.为深入了解反应机理并设计更高性能的潜在纳米催化剂,需对氧化铟基纳米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本综述首先总结了不同晶型的氧化铟及其与金属氧化物或金属纳米粒子形成的复合催化剂用于催化二氧化碳选择性加氢制备C1产物的性能.随后,探讨了氧化铟与不同类型的沸石的复合物用于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制备C2+产物的性能.最后,提出了目前氧化铟基纳米催化剂在催化二氧化碳选择性加氢方面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本文能够为设计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催化二氧化碳加氢的新型氧化铟基纳米催化剂提供一些思路.
    • 张伟清(译)
    • 摘要: 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在纳米粒子上结合铂和氧化铟的催化能力,改进了催化剂催化丙烷制丙烯的反应效率。参与此工作的Notestein称,概念验证工作表明,这种纳米级颗粒上In_(2)O_(3)-Pt按壳-芯结构组成的催化剂(Tandem catalyst,简称串联催化剂),在单一纳米颗粒上可同时进行不同的反应,具有在工业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潜力。
    • 摘要: 近日,天津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氧化铟负载的银催化剂应用于CO_(2)加氢制甲醇的可行性,从理论上确定了反应转化途径,并提高试验证明了理论预测结果,该催化剂在高活性、高选择性CO_(2)加氢制甲醇试验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绿色能源与环境》杂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