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理、旅游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8篇、会议论文259篇、专利文献338029篇;相关期刊618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风景名胜、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110种,包括第二十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第九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等;民居建筑的相关文献由1889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孝祥、杨友妮、王军等。

民居建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8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259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38029 占比:99.56%

总计:339526篇

民居建筑—发文趋势图

民居建筑

-研究学者

  • 唐孝祥
  • 杨友妮
  • 王军
  • 辛克靖
  • 刘加平
  • 吴正光
  • 周鼎
  • 姜波
  • 戴志坚
  • 李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陶婧; 陈君
    • 摘要: 对青城古镇而言,文创产品开发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也是推动文旅融合的关键。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阐释了青城文化,继而从实现青城文化经济价值、助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创新青城文化传承方式三个维度分析了青城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意义,分析了青城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影响因素,如资源整理因素、产品类型因素、产品功能因素、产品宣传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开发对策。
    • 摘要: 1项目背景黔中安顺镇宁、关岭一带为典型的喀斯特峰丛峰林地貌区,地形破碎,生态敏感。布依族聚居于此,历代经营形成"布依四十八大寨"。村寨通常位于喀斯特山脚,背靠山林,面向河流水田。村寨内部街巷随山势起伏,民居建筑多为石墙木构,且屋顶同样以石板铺砌而成,空间格局与建筑风貌保存较为完整,民族与地方特色浓郁。此外,村寨在过去战乱年代普遍于山顶险峻之处兴建防御性的"山坉",遗迹至今可见。
    • 赵杰
    • 摘要: 古代人民在与恶劣自然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地域文化,民居建筑则是极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结晶,其建筑特点能较为明显地反映当时当地的地理环境。在山东省滨州市境内的黄河岸边有一座清代城堡式庄园——魏氏庄园(如图1所示),该庄园地基高出地面3米多,为何要修建如此高的台基呢?
    • 范霄鹏; 赵浩然
    • 摘要: 累石建造的民居建筑和高碉房屋,分布于包括川西高原在内的我国西南地区,"邛笼"为这类建筑空间形态的历史称谓。在川西高原的阿坝、甘孜和凉山州范围内,聚居着藏、羌等多个民族,在河谷阶地上从事耕作生产,并于山坡上建造栖居空间。日斯满巴碉房为这类民居的典型建构,因其规模庞大而构成了独特的形态。
    • 李佳谣; 王尚; 苏晓明
    • 摘要: 乡村民居建筑发展迅速,但新建民居与乡村生土建筑相比,如何降低能源消耗的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民居朝向、南北向窗墙比、围护结构传热性能、室内外温度、室内湿度、自然通风等是建筑节能的研究内容。前人使用DesignBuilder、Ecotect、EnergyPlus、DeST-H等软件模拟分析,得到民居建筑节能的优化方案;在评价指标方面,获取民居室内外必要的实测数据,通过热环境PMV-PPD评价,得到民居节能改进建议。以上均为国内外研究农村民宅建筑节能的常用方式,文章将通过整理与研究,以发掘它们的优缺点,为乡村民宅建筑节能研究提供借鉴与依据。
    • 李彩; 袁哲; 强明礼
    • 摘要: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生产方式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等原因,藏族民居建筑装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装饰体系。通过对甘孜州得荣县民居的田野考察,从藏族民居彩画影响因素、彩画部位表现形式、艺术特征等方面对藏族民居彩画装饰做一个初步的探究,以期为民族文化创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 刘琪; 高维嘉; 付瑜; 沙小龙; 文晓斐
    • 摘要: 木里县俄亚纳西族乡大村的民居建筑被称为纳西族建筑的"活化石"。俄亚大村纳西族源于丽江纳西族,是纳西族发展的典型代表。大村经过400多年的发展,新的建筑建设思想萌芽,使建筑部分结构发生了改变,但大村的总体布局、聚落结构和建筑风貌仍得以很好的保留下来。研究俄亚大村的建筑发展演变,不仅可以丰富纳西族建筑研究内涵,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融合和建筑遗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 龙玉章
    • 摘要: “生存即居住”,海德格尔的这句名言道出了民居建筑在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历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千脚落地房是傈僳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在云南傈僳族居住的各地都有分布,是傈僳族村落的生动面孔,也是众多傈僳族同胞的乡愁记忆和身份凭据,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大量历史信息,集中体现了傈僳族人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智慧。
    • 蔡汉军; 郑革委
    • 摘要: 我国的传统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各区域的特色建筑形式有其独特的魅力。干栏式建筑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的古建筑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时期,历经千年不断发展,如今仍被我国南方地区少数民族使用。现如今,干栏式建筑已经成为我南方部分地区的重要民居形式之一,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劳动人民努力适应不同自然环境的智慧表现,体现出南方区域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文章根据干栏式结构的建筑特点,梳理干栏式建筑在傣族竹楼中的空间形式、美学特征及实际运用,秉承现代奉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傣家竹楼的选材用料、底层架空方面切入,对干栏式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进行展望与思考,对现代建筑考虑不足的地方进行填补,让传统建筑形式的设计美学与现代建筑相互交融,与现代建筑设计文明擦碰出新的火花。
    • 摘要: "山根之花"项目坐落于温州南部茶山一带的山根村。村民因为整村改造而早已搬离该地,却留下许多不同年代的民居建筑。在政府和开发商的策动下,这些代表着浙南"侨村"历史的民居建筑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甚为可贵。在浙江的许多乡村,桥不仅具有交通意义,更具有社会性意义,而山根中心桥也正是这样的节点。"山根之花"立于桥头的空地,是个具有开放性的小品建筑,一个乡村的集合点。在创作"山根之花"时,数码化的设计思路首先被用来寻找与场地整体势态的联系。这里被设想为一个连接的关节,首先在地面高度承接桥头,之后抬高到地面一层以上,形成对桥头观望的平台,这个平台同时可与现存建筑相连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