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第九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
第九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

第九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福州
  • 出版时间: 2011-11-02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会议文集:第九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北京清代王府建筑集中位于北京内城,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其中的礼多罗贝勒府因其等级较低而没有受到文物、建筑等部门的重视,相关的记录和研究内容几乎没有.本文通过历史文献查阅、现场调研和访谈,将追寻该府邸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建筑布局,以期对整个北京王府建筑的整体保护与利用有所助益.
  • 摘要:本文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采暖方式比较和空间伦理等方面探析中国东北少数民族炕的起源与形式问题.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采暖方式比较和空间伦理等方面探析中国东北少数民族炕的起源与形式问题.
  • 摘要:丹巴藏族民居装饰艺术形成于青藏高原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演变形成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体系,具有显著的民族属性.其文化内容和审美特征在体现了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又蕴涵了中华传统母文化的"共性".本文通过分析丹巴地区藏民族装饰艺术的色彩、取材内容和重点装饰部位,从装饰艺术的起源和寓意等角度,阐释了丹巴藏族民居装饰艺术的文化属性.
  • 摘要:近代广东江门五邑与潮汕地区的侨乡民居建筑,分布面广,数量庞大,其建筑装饰语言植根于岭南文化,以广府民系和潮汕民系文化为土壤,加之近代华侨经济和文化影响,两地侨乡民居建筑在装饰工艺、装饰题材与内容以及装饰重点部位等方面,同中存异,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民系文化精神和海外文化背景.
  •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在此,笔者以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为例,结合设计实践,探讨传统民居中优秀的设计理念对于今天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该能够提供无尽的帮助.在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充裕的时代,赋最能反应时代意识的建筑及其环境艺术设计予中国文化的深刻含义应是当代设计师重点关注的课题.本文以江南民居和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结合设计实践,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阅和收集相关文献,以及走访江南民居、闽南民居等等多方结合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对文中提到的几处民居的特征做出总结与归纳。提取建筑元素符号,并结合专业理论及实际案例,阐述传统民居的研究和学习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作用:首先,应从主观认识上来进行对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进行辨析。在被传统民居感动之余,设计者应回归理性,对其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分析比较,最大限度地解读所研究传统民居动人的之处。摒除一切外在的干扰因素,回到建筑艺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的本质探讨。
  • 摘要:本文对三坊七巷民居建筑陈衍故居"匹园"修复前的状况,修复过程依据找寻及设计修复的理念进行了分析总结.体现了在三坊七巷民居建筑的修复中,始终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力求做到一楼一榭,一梁一栋都事出有据,尽最大可能复原福州传统民居的原貌.通过此次陈衍故居“匹园”的修缮工作,我们在“匹园”建筑己完全被现代砖楼所替代、在拆除砖楼后找寻旧建筑存在痕迹无果的情况下,依据陈衍《匹园记》、原住户口述、后人回忆等有限的资料,在修缮过程中请其陈衍曾孙陈动现场指导,回忆当时原貌,最大限度的还原了“匹园”的面貌。在众多条件限制下,“匹园”的复原工作还是得到了陈衍后人及原“匹园”住户的一致认同。此后,找寻文献记载及后人回忆,也与现场勘测、考古挖掘一样成为三坊七巷民居建筑修复的重要手段,也给今后类似修复提供了宝贵的验。
  • 摘要:在现场勘察实测秦家大院基础上,对秦家大院二进院堂楼部分残缺及损坏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文物保护与维修的理念,对秦家大院堂楼提出了较为合理的修复方案,包括地面地基、柱子、木构架及桌面的维修等,秦家大院堂楼要想长远良好的保护,仅靠不久式的修复处理时不合理的。应该遵循“保护第一,研究第二,开发第三”的基本原则。建议积极的文物保护观念,以保护为前提来进行旅游开发。将保护整体环境风貌放在首位。使得秦家大院整体建筑群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文化休闲旅游片区,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 摘要:怒江地区各少数民族民居蕴涵了优秀且独具特色的传统和文化,与其它民居研究相似,亟待建筑师解决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当下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建筑设计方法研究来展开,阐述了相关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力图创造出传承了当地乡土建筑文化、能够进行示范和推广的现代旅游建筑的引导性原则,对少数民族地区新建筑的设计方法研究,没有进行简单的传统建筑形式符号的模仿,采取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导把握民居特质,提炼原型模块,进行类型转换,集成生态技术等理念和方法,通过使用新的建筑材料、结构、建造技术,将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当下进行有效结合,力图对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 摘要:文章以河北邢台地区独特的民居形制——"布袋院"为研究对象,在历史背景介绍、形制特点阐述、适应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布袋院"这一带有明显中原特色的民居形式,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演化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改造建议和设计意见,以求这一较为特殊的建筑形制得以保存和进化,根据上述对现状问题的分析,在继承传统“布袋院”住宅院落的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提出改进和发展“布袋院”住宅的方案:院落空间形式的保留、住宅高度及层数的提高、商业街道的空间组合模式、道路交通的全新构架,使入住居民不但可以体验到现代化的居住条件,还可以享受到传统院落中亲近自然的空间气氛。“布袋院”这种邢台传统民居作为历史的标记和记忆理应被传承下来,形成可以适应现代城市居住环境的新型城市民居。在住居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现在,发展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又可以适应当代生活方式的居住建筑,从而延续城市的传统文化脉络,突破历史和社会的封闭意识形态,以实现现代的地域文化类居住建筑。
  • 摘要:平遥古城是国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县城.高大的古城墙、纵横的街巷、古老的民居、宏丽的寺庙,展示着中国封建王朝晚期的历史文脉.平遥古城保存的大量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传统民居,其外部形式与内部结构配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了明清时代汉文化的传统和智慧,蕴藏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旅游价值和建筑科学价值.近几年,平遥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更好的向全世界展示着光芒.同时,保护与开发、民居功能置换等问题也慢慢凸显.本文提出目前平遥民居建筑中存在的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基础设施差、人口密度大等问题,指出当前由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功能置换及存在的新的问题,比如交通和“双城记”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平遥传统民居的功能置换来解决保护与开发的冲突问题。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典型的傣族竹楼与几个现代竹构建筑的案例之间在材料选择、建构方式、空间效果及生态策略等四个方面的相似之处,展示了竹构这种传统建构方式的生命力,并简要阐述了竹材在当代建筑建造中的运用策略.通过上述对传统傣族竹楼与现代竹构建筑案例的关联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传统傣族竹楼中很多做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具有重新挖掘利用的价值。不仅要像刘易斯·芒福德提出的“批判的地域主义”那样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也应该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传统。传统建造方式蕴含着海量的智慧,用现代的建筑理念去重新发现传统傣族竹构建筑的优点并加以再利用和再创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摘要: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历史街区物质性老化和结构性、功能性衰退等问题日益突出,其保护与更新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古城建瓯的铁井栏历史街区为例,在对铁井栏街区现有的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分析,对街区空间的"混合使用"进行思考,通过循序渐进的修复,整合历史街区的形态空间,保护历史文化的氛围,重构历史街区的邻里关系,激发活力,最终实现历史街区可持续再生的目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