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模式切换

模式切换

模式切换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3893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9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717922篇;相关期刊252种,包括农业机械学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机械工程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燃气轮机发电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第四届中国信息融合大会、第23届过程控制会议等;模式切换的相关文献由717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龙、汪若尘、徐兴等。

模式切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9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17922 占比:99.94%

总计:718336篇

模式切换—发文趋势图

模式切换

-研究学者

  • 陈龙
  • 汪若尘
  • 徐兴
  • 施德华
  • 杨国忠
  • 蔡英凤
  • 陈彪
  • 汪少华
  • 赵万忠
  • 吴克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春燕; 平安
    • 摘要: 为使移动机器人能更好地适应丘陵山地等农业环境,以具有较大折展特性的8R机构为平台,构造一种含折展平台的多模式移动并联机构,作为可用于农业环境作业的移动机器人搭载平台,通过分析平台折展过程中折展率变化规律,确定最优折展平台参数。对因折展产生的多种运动模式,通过螺旋理论和图论法绘制机构的旋量约束拓扑图,以此求出机构各运动模式自由度,分析机构模式切换机理。最后采用ADAMS进行仿真,设计样机验证机构在各运动模式的可行性,为后期在搭载平台上安装不同的末端执行器装置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
    • 寇发荣; 武江浩; 景强强; 许家楠; 李孟欣
    • 摘要: 为了解决电磁混合主动悬架在发生故障时导致的系统失稳现象,设计了一种多模式切换容错控制策略。分别建立了1/4车辆二自由度悬架模型、直线电机数学模型及电磁阀减振器多项式模型。采用未知输入观测器对悬架状态进行估计,以悬架系统簧载质量加速度为正常状态切换条件,以簧载质量加速度残差和稳定模块为故障状态切换条件,设计了一种多模式切换容错控制策略。仿真分析了多模式切换容错控制策略下悬架的动态性能,并开展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多模式切换容错控制下,簧载质量加速度均方根值相比故障状态降低31.35%;多模式切换容错控制策略可以实现悬架在正常状态与故障状态的模式切换,且悬架的动态性能得到改善。
    • 吴岩; 王玮; 曾国宏; 吴学智; 唐芬
    • 摘要: 四开关Buck-Boost变换器具有多种工作模式,适用于宽电压范围变换的场合,如何选择适合的工作模式以及实现平滑的模式切换是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四开关Buck-Boost变换器的多模式模型预测控制策略,根据电压变换需求确定了四种工作模式,在传统Buck和Boost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两种扩展模式,消除Buck和Boost模式在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接近时存在的控制死区,利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的预测机制实现各工作模式的电流预测控制,同时,根据下一控制周期内不同工作模式的占空比预测结果,选择最适合的工作模式。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选择四开关Buck-Boost变换器最适合的工作模式以及实现较平滑的模式切换,而且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性能。
    • 王越航; 曹付义; 席志强; 徐立友
    • 摘要: 针对液压机械传动装置(HMT)模式切换时易出现动力中断、冲击度大且切换前后稳定输出转速不一致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排量预测及转矩协调控制的模式切换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HMT模式切换数学模型,基于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对切换过程离合器转矩进行了协调控制;根据模式切换前后液压调速系统流量平衡方程,建立了基于所处工况信息(输入转速、负载转矩)的排量预测模型,通过控制变量液压泵排量阶跃调节至预测值,实现了模式切换前后稳定输出转速的基本一致。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使HMT模式切换过程最大输出转矩损失系数降低29.85%、切换时间减少17.82%、切换冲击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排量调节有效减小了切换前后稳定输出转速的误差,模式切换品质得到明显提高。
    • 刘亭; 赵国平; 何雨枫; 于志远; 黄玉平
    • 摘要: 研究了在一通道发生故障时,10 kW级差速器式双余度机电伺服系统的模式切换和故障重构过程。通过仿真对比了主-主工作模式和主-备工作模式时系统的暂态特性和频率特性参数;分析了主-主切换模式和主-备切换模式的正弦切换过程;并通过试验实现了在零位时和最大位移时的正弦切换曲线。仿真对比发现,与主-备工作模式相比,主-主工作模式的暂态特性和频率特性的参数更优;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趋势一致,与在最大位移处的切换过程相比,在零位时切换的切换时间和振荡过程更长。因此,对于只有摩擦和惯量的被动负载的10 kW级机电伺服系统,无论采用哪种切换模式,都能实现可靠切换。
    • 孟宇飞; 高爱云; 刘少华
    • 摘要: 由于离合器摩擦片磨损后其动态特性会发生变化,导致模式切换时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变差。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模式切换过程中离合器协调控制策略的改进方法。通过对发动机起动阻力建模,以及利用卡尔曼滤波器对离合器摩擦片磨损量进行估计,结合离合器磨损后的动态特性,对原有控制策略的结合压力输出进行补偿,对改进后的模式切换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结果显示:在离合器过度磨损时,以往的控制策略未能完成模式切换过程,而改进后的控制策略仍能完成模式切换,虽然最大冲击度达到8.5 m/s^(3),相较于磨损前的4.5 m/s^(3)有所增大,但是仍小于德国的冲击度推荐值10 m/s^(3),可以认为改进后的控制策略在磨损后仍能保持良好的控制效果。
    • 关志艳
    • 摘要: 本设计为一个三端变换器,即在模拟光伏电池端、可充放锂电池端和电阻负载端三端自动切换的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由三个LM2596电压调节器分别实现负载端稳定30 V供电,锂电池模块稳定14 V供电和STM32稳定3.3 V供电。通过STM32检测直流稳压电源的供电电压来实现两种工作模式切换。STM32自带ADC检测模拟光伏电池端电压高于25 V时工作于工作模式Ⅰ,即模拟光伏电池向负载供电的同时为电池组充电;当检测到模拟光伏电池端电压低于等于25 V时,自动切换到工作模式Ⅱ,即模拟光伏电池和电池组同时为负载供电。经过测试,在各种情况下均保证输出电压稳定在30 V。
    • 付媛; 杜方鑫; 张祥宇
    • 摘要: 恒功率负荷大幅度增加时,采用传统电压分层控制的直流微网在模式切换时存在失稳风险。文章首先基于直流微网的电压分层控制模式,分析系统运行点的移动轨迹;然后结合直流微网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提出基于电量计算的直流微网暂态稳定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源、荷两端在电压分层模式切换时的电量变化及其影响系统暂态稳定的机理,提出了直流微网的电压分层暂态稳定控制方法;通过改进多层电压下垂控制,使多端换流器为电压稳定提供附加电量,扩大系统的暂态稳定裕度。利用文章所搭建的多端直流微网硬件在环实时仿真系统,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对直流微网暂态稳定的支持作用。
    • 黄奚芳; 陈彬; 陈飞; 陈楠; 赵天刚
    • 摘要: 为了提升隧道交通安全的应急联动能力和节约运营管理,我们研制开发了一种应用于地下空间的智能轨道巡检机器人系统技术及方案设计,本文详细描述了巡检机器人-本体设计、轨道系统设计和远程控制中心系统设计。机器人的巡检控制系统能够进行5种模式的巡检,各模式灵活切换,满足不同的管理需求。通过环境测试以及改良后,巡检机器人工作性能更佳,能够适应复杂的地下空间、隧道等建设期和运营期,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徐其彬
    • 摘要: 预期实现目标制作用电器监测识别装置,可以根据电源线的电参数信息分析在用用电器类别,具有学习记录模式和监测分析识别模式,并可以进行模式切换。在学习记录模式下,通过芯片计算并记录各单件电器的特征电参量,加入对无功功率的考量,完成学习记录后,便于之后进行识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