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物入侵

植物入侵

植物入侵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10096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技术与市场、曲靖师范学院学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利用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第六届现代生态学讲座暨第二届国际青年生态学者论坛等;植物入侵的相关文献由34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博、张令、王维奇等。

植物入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0096 占比:99.91%

总计:110192篇

植物入侵—发文趋势图

植物入侵

-研究学者

  • 李博
  • 张令
  • 王维奇
  • 郑庆伟
  • 陈家宽
  • 高均昭
  • 刘万学
  • 刘倩
  • 刘刚
  • 刘喜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玲玲; 王如海; 吴电明
    • 摘要: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崇明东滩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GeoChip技术检测土壤碳循环关键功能基因,研究增温及互花米草入侵对湿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湿地土壤中碳循环功能基因数量及丰度均高于其他各类别的基因;在相同温度处理下,种植互花米草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碳循环功能基因信号强度均高于种植芦苇土壤;增温显著降低了大多数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信号强度,包括碳降解、碳固定和甲烷代谢等基本过程,但互花米草入侵及其与增温的交互作用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相比,增温显著降低了种植芦苇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主要包括碳降解过程中的cda、exopolygalacturonase_fungi、rgh、xyla、xylanase、cellobiase和endoglucanase基因,以及碳固定过程中与卡尔文循环相关的rubisco基因(P0.05);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与土壤活性氮气体排放及土壤pH显著负相关(P<0.05).总之,增温显著地改变了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研究结果将为定量全球变暖对湿地碳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实现碳中和等提供数据支撑,也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杨洪宇; 夏维康; 杨彬; 黄致云; 祁珊珊; 戴志聪; 杜道林
    • 摘要: 大气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_(2))浓度正随着人类活动向着前所未有的浓度积累。作为光合作用的重要底物,CO_(2)的增加会对植物生长及竞争能力产生影响,因此,研究未来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植物竞争力的变化对预测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群落演替及外来植物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人工气候培养箱控制CO_(2)浓度,探究了入侵克隆植物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与本地蟛蜞菊(W.chinensis)的生长和竞争对CO_(2)浓度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相比于本地蟛蜞菊而言,升高CO_(2)浓度减少了南美蟛蜞菊的生物量积累,并显著影响了茎的伸长(P=0.042),虽然混合种植中南美蟛蜞菊的茎长未表现明显差异,但竞争消除了CO_(2)浓度升高引起的茎长缩短。综合来看,尽管升高CO_(2)浓度减弱了南美蟛蜞菊对本地蟛蜞菊的竞争力,但南美蟛蜞菊可以通过改变在竞争中资源分配策略,使其将更多的资源用于茎段的伸长,主动向外拓张以占领更多的空间。
    • 张盟; 郑俊鸣; 万佳艺; 任可; 荣俊冬; 郑郁善
    • 摘要: 为探讨福建省东门屿优势木本植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动态,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用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χ^(2)检验等方法,结合联结系数、Jaccard指数、Ochiai指数和Dice指数研究东门屿优势木本植物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分析植物入侵对群落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种优势木本植物中,生态位宽度较高的依次为马缨丹(5.75)、木麻黄(4.60)、银合欢(3.84)、潺槁木姜子(3.55)和台湾相思(3.43),这5种植物为群落主要优势种;马缨丹、木麻黄、潺槁木姜子等生态位宽度较高的物种伴随着较高的生态位重叠指数。由于入侵植物马缨丹的影响,车桑子-了哥王等部分生态位宽度较低的种对也表现出较高的生态位重叠指数;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生态位相似性系数小于0.10的种对分别有79、74对,占总数的65.83%、61.67%。东门屿优势木本植物种间总体联结性表现为不显著正联结,表明东门屿的植物群落尚处于演替中期的动态发育阶段;滨柃、秤星树、了哥王均为群落中的优势灌木,三者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正联结。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种间联结度与生态位重叠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东门屿植物群落部分种间生态位重叠和种间联结度较高,但多数种对联结性不强,物种分布有一定的独立性;马缨丹的入侵加剧了部分物种间的竞争,不利于群落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
    • 徐文力; 李庆康; 杨潇; 王景升
    • 摘要: 入侵植物通常由于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能够快速繁殖扩散,影响本土物种的生长繁殖,进而威胁到当地生态安全、景观格局和农业生产等。西藏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发生恶性物种大面积入侵,生态后果不堪设想。为了探究入侵植物印加孔雀草(Tagetes minuta L.)对西藏东南生态安全的影响趋势,基于野外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应用R语言平台对模型和数据进行优化筛选,探讨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模拟预测了当代及2种气候变化情景(RCP 4.5、RCP 8.5)下,其在西藏的潜在适生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均为0.997,模拟效果较好;底层土壤酸碱度、最暖季降水量、土壤有效含水量、最暖月最高温度为影响印加孔雀草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贡献率总和超过90%。(2)加查县、朗县是印加孔雀草分布密集区域,米林县、林芝市区、察隅县、墨脱县等地为入侵高风险地区。(3)中短期(2050年)内印加孔雀草适生面积增加明显,2070年时面积则会减少;印加孔雀草适生区在藏东南地区进一步向东北区域扩张,分布质心由当前的墨脱县域向波密县域转移。总体而言,印加孔雀草分布受土壤环境、温度和降水影响较大,气候变化将使其向西藏东部、南部扩张。研究结果对于西藏自治区制定植物入侵防控管理办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赵冉冉
    • 摘要: 针对植物入侵这一全球性生态系统问题,设计了植物入侵游戏棋,学生通过下棋博弈的形式,体会不同植物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相互竞争阳光、水分、营养物质的过程,理解入侵植物对本土不利的原因,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 蒋智林; 李智荣; 赵远艳; 申科; 刘万学
    • 摘要: [目的]揭示紫茎泽兰和飞机草入侵对茶园昆虫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植物入侵后茶园昆虫群落的演变机制及茶园生态管理措施选择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田间样地调查法,选取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和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入侵程度不同(未入侵、轻度入侵和重度入侵)的茶园群落作为研究样地,采用巴氏罐法(陷阱法)和黄板法采集各类型茶园群落地表昆虫,通过计算、比较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Jaccard相似性指数分析紫茎泽兰和飞机草入侵对茶园群落昆虫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在紫茎泽兰和飞机草不同入侵程度的3种类型茶园群落中共采集到昆虫标本8 033个,隶属于11目37科38种;其中,膜翅目(67.19%)、双翅目(15.25%)、弹尾目(5.39%)和同翅目(4.68%)4个昆虫类群为优势类群,占昆虫标本总数的92.51%.随着紫茎泽兰和飞机草入侵的加剧,茶园群落中的昆虫种类和所属种的个体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茶园群落间昆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以及Pielou均度指数显著降低(P<0.05),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升高(P<0.05);茶园群落间昆虫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性不断减小.[结论]紫茎泽兰和飞机草入侵对茶园群落昆虫群落结构和功能具有显著影响,使茶园的昆虫群落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茶园群落中的昆虫多样性降低,茶园群落间昆虫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性不断减小.
    • 唐龙; 周庆诗; 王卿; 高扬; 赵宇玮
    • 摘要: 我国植物入侵的态势严峻,因此需要深入理解入侵机制进而为有效管理入侵植物提供理论依据.目前,揭示外来植物成功入侵机制的研究聚焦于土著种和外来种之间的负相互作用.然而,植物种间的有利作用广泛存在,是群落组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在说明种间有利作用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以有利作用为核心揭示外来植物定植、建群与扩张等入侵过程中的障碍及其克服;并进一步提出从弱化土著种对入侵种有利作用的角度探索提高入侵预警准确性、防控效率的方法,以期为促进植物入侵认知和管理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 刘健行; 何雅琴; 谢艳秋; 魏凯; 史晓洁; 邓传远
    • 摘要: 整理福建省4个有居民海岛和13个无居民海岛的植被现状,从地理环境影响和人为活动影响两方面综述福建海岛植被变化及面临的问题,包括土地风沙化严重,防护林效能衰退,园林植物生长遭受威胁,自然灾害破坏植物生境,以及海岛城市扩张,外来植物入侵威胁等.提出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推进海岛植被修复工作,发展生态旅游业,改善海岛防护林体系等福建海岛植被资源保护与开发策略.
    • 黄河燕; 朱政财; 吴纪华; 拉琼; 周永洪; 潘晓云
    • 摘要: 植物可以通过关键功能性状的表型可塑性来适应气候变暖背景下环境温度的增加.表型可塑性增强进化假说(evolution of increased phenotypic plasticity hypothesis)认为外来植物在引入地进化出了更强的表型可塑性.以往对该假说的验证多集中于外来植物对光照、水分、养分、邻体以及天敌等的可塑性进化,而对增温条件下植物生长和功能性状可塑性进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的几项研究多集中在温带地区,且多集中于研究植物生长相关的性状,而对植物的抗性和草食作用对增温的响应的关注相对较少.本研究采用同质园实验比较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引入地(中国)和原产地(阿根廷)各8个种群的生物量、功能性状和草食作用在热带地区(广州市增城区)对模拟全天增温2°C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模拟全天增温显著降低了喜旱莲子草总生物量(-7.8%)、贮藏根生物量(-12.8%)、分枝强度(-11.6%)和茎端取食率(-34.4%).(2)模拟全天增温造成的引入地种群总生物量降低幅度大于原产地种群;模拟全天增温使引入地种群的比茎长和茎端取食率降低,而原产地种群则相反.(3)无论是否模拟全天增温,引入地种群的贮藏根生物量(+31.5%)、分枝强度(+38.5%)、比茎长(+30.2%)、根冠比(+24.5%)和比叶面积(+20.0%)均高于原产地种群,茎端取食率则低于原产地种群(-35.8%).这些结果表明,热带地区全天增温2°C对喜旱莲子草是一种胁迫;引入地种群的生物量对模拟全天增温2°C的响应更强,而其株形相关性状(比茎长)和草食作用(茎端取食率)对模拟全天增温的可塑性方向与原产地种群相反.由于引入地种群在热带地区模拟全天增温条件下生物量的下降和草食作用的增加明显高于原产地种群,因此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热带地区温度升高可能不利于喜旱莲子草种群多度的增加.
    • 张喜苇; 张伊凡; 张玉瑶; 徐雯; 黄婷; 张晶
    • 摘要: 外来植物入侵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可培养方法,从入侵植物刺萼龙葵及其近缘非入侵植物少花龙葵体内分别分离出11株和5株内生细菌,其中芽孢杆菌种类居多,两者共有的种类包括贝莱斯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3种;不同内生菌在两类植物体内根、茎、叶不同部位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结果为阐明入侵植物刺萼龙葵的入侵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