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棒状杆菌

棒状杆菌

棒状杆菌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384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微生物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2382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2017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暨养羊学分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等;棒状杆菌的相关文献由85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小元、王建彬、隋松森等。

棒状杆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8 占比:0.6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2382 占比:99.38%

总计:32584篇

棒状杆菌—发文趋势图

棒状杆菌

-研究学者

  • 王小元
  • 王建彬
  • 隋松森
  • 高尚先
  • 李守悌
  • 汪俊卿
  • 王瑞明
  • 刘秀霞
  • 杨艳坤
  • 白仲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蹇宏宾; 王晓艳
    • 摘要: 一、病因1.母羊在怀孕或泌乳期间,长期卧在冰冷的水泥地或湿热的地面,湿热之气蒸发侵入乳房发生炎症。2.乳房感染。经过乳头管侵入乳房发生炎症的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伪结核棒状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炭疽杆菌等)、真菌(如放线菌等)和支原体(蕈状霉形体等)。有时为一种病原微生物,有时是几种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
    • 邵士珺; 冯佳梅; 万华
    • 摘要: 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CNGM)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慢性非哺乳期乳腺炎。目前临床上将CNGM的诊断与治疗归于肉芽肿性乳腺炎,但CNGM与棒状杆菌感染具有一定相关性,且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更剧烈的炎症反应及较差的预后,因此需要更长周期的治疗和密切的随访。目前关于CNGM的报道多为小样本、回顾性的病例研究,未来还需开展较大样本量的临床及机制研究,同时还应进一步明确CNGM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微生物学特点,从而为CNGM规范化诊治措施的制订奠定基础。
    • 吴本华
    • 摘要: 奶牛腐蹄病是奶牛生产中的常见病,是由环境、营养、感染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奶牛趾间皮肤和组织化脓、蹄角质腐烂的一种皮肤病,严重危害奶牛健康和正常产奶。1致病原因1.1致病微生物感染,奶牛蹄部皮肤和软组织受到小石子、玻璃碎片、瓦砾等硬物刺伤或划伤、铁钉铁丝等金属尖锐物扎伤后,直接踩在含有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链球菌等的污泥和粪便中,导致伤口感染,从而造成奶牛腐蹄病。
    • 吴本华
    • 摘要: 奶牛腐蹄病是奶牛生产中的常见病。该病是因感染病菌等多种因素导致奶牛趾间皮肤和组织化脓、蹄角质腐烂的一种皮肤病,严重危害奶牛健康和正常产奶。一、发病原因1.致病微生物感染。蹄部皮肤和软组织受到小石子、玻璃碎片、瓦砾等硬物刺伤或划伤,铁钉、铁丝等金属尖锐物扎伤后,直接踩在含有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链球菌等的污泥和粪便中,导致伤口感染,从而造成奶牛腐蹄病传播流行。
    • 刘洋; 金秀萍; 李子夜; 陈胜海
    • 摘要: 棒状杆菌既往多被认为是皮肤和黏膜的定植菌。近年来,随着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增多及多种检查手段的应用,多项病例报告证实棒状杆菌可成为致病菌,且有高度耐药性。棒状杆菌可引起多部位感染,然而临床罕见由棒状杆菌感染导致的肺脓肿。本文介绍了1例由棒状杆菌感染引起的肺脓肿病例及其诊治过程。
    • 阎朝华; 胡安东; 陈国权; 周碧君; 文明; 王开功; 赵大杰; 张旭
    • 摘要: 实验旨在研究竹鼠混合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棒状杆菌和致病性绿色气球菌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剖检、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图像观察分析法观察混合感染3种致病性细菌的组织器官的病理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患病竹鼠下牙脱落,被毛杂乱无光泽,后发现心包有严重无色透明液体、心脏质地柔软凹陷、可见淤血,肝脏表面光滑分布红色细血丝、有明显出血点,肺脏表面可见深红色斑块;脾脏颜色较为暗沉、表面不粗糙、边缘呈锯齿状、肾脏呈大理石色,表面凹凸不平等;心肌细胞胞质疏松淡染肥大细胞浸润;肝索结构不清,肝细胞淀粉样变,呈嗜酸性均质状汇管区周围胆管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脾小结数量减少,红髓淋巴细胞减少,并可见大面积淀粉样变,呈嗜酸性均质状,髓窦可见淤血及出血.肺脏肺泡壁明显增厚,肺泡出血;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胞质内可见微小空泡肾小管扩张,形状不规则,肾小球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少量肾小球萎缩,肾小囊内充满嗜酸性蛋白液等病理变化.本研究对混合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棒状杆菌和致病性绿色气球菌的竹鼠病例组织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分析,以期为竹鼠细菌病的研究提供病理学参考资料.
    • 阎朝华; 胡安东; 陈国权; 周碧君; 文明; 王开功; 赵大杰; 张旭
    • 摘要: 实验旨在研究竹鼠混合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棒状杆菌和致病性绿色气球菌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剖检、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图像观察分析法观察混合感染3种致病性细菌的组织器官的病理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患病竹鼠下牙脱落,被毛杂乱无光泽,后发现心包有严重无色透明液体、心脏质地柔软凹陷、可见淤血,肝脏表面光滑分布红色细血丝、有明显出血点,肺脏表面可见深红色斑块;脾脏颜色较为暗沉、表面不粗糙、边缘呈锯齿状、肾脏呈大理石色,表面凹凸不平等;心肌细胞胞质疏松淡染肥大细胞浸润;肝索结构不清,肝细胞淀粉样变,呈嗜酸性均质状汇管区周围胆管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脾小结数量减少,红髓淋巴细胞减少,并可见大面积淀粉样变,呈嗜酸性均质状,髓窦可见淤血及出血。肺脏肺泡壁明显增厚,肺泡出血;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胞质内可见微小空泡肾小管扩张,形状不规则,肾小球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少量肾小球萎缩,肾小囊内充满嗜酸性蛋白液等病理变化。本研究对混合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棒状杆菌和致病性绿色气球菌的竹鼠病例组织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分析,以期为竹鼠细菌病的研究提供病理学参考资料。
    • 元敏; 潘志远; 刘峰; 罗宏波; 谢建彪; 唐子峰; 姚晓军
    • 摘要: 目的:探究深圳地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棒状杆菌感染与GLM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167例深圳地区GL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菌培养检测棒状杆菌情况,根据是否感染棒状杆菌将其分为感染组(n=47)和非感染组(n=120).统计棒状杆菌的分布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情况.结果:入组GLM患者行乳腺磁共振(MRI)检查,MRI平扫呈T1WI等或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病灶边缘不规则;MRI增强扫描时病灶信号-时间曲线为平台型,动脉期出现明显强化征象.棒状杆菌感染组及非感染组肿块大小、临床分期、临床分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棒状杆菌感染组及未感染组再入院率分别为31.91%(15/47)、11.67%(14/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地区棒状杆菌感染GLM患者临床分期以脓肿型、急性期为主,更易复发,棒状杆菌感染可能为GLM发生的病因.
    • 阎朝华; 陈国权; 周碧君; 王开功; 文明
    • 摘要: 为查明患病竹鼠死亡原因,本实验采集死亡竹鼠心脏、肝脏、肾脏等实质器官进行分离纯化,结果显示,在接种死亡竹鼠肝脏、肺脏样品的鲜血琼脂平板上均长出1株呈光滑、圆润、湿润、乳白色不透明、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阳性杆菌菌落;进一步结合生理生化实验与细菌16S rDNA基因测序结果确定其为棒状杆菌,并命名为GZ-BZGJ.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携带fld、fag A、fag B、fag C、fagD等5种毒力基因;对分离菌株菌液倍比稀释后接种健康竹鼠,进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竹鼠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和临床感染竹鼠一致,且可以从病变组织再次分离到该菌株,分离菌株半数致死量(LD50)为2.78×108 cfu/mL,进一步表明该分离菌为导致竹鼠发病死亡的致病菌,其对竹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回归实验死亡竹鼠组织切片观察,可见该分离菌感染可引起竹鼠心脏、肝脏、肺脏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本实验首次报道了竹鼠源致病性棒状杆菌的分离情况,对该细菌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药理作用】是由东方链霉菌菌株产生的一种糖肽类窄谱抗生素。万古霉素主要抑制细胞壁糖肽的合成,也可能改变细菌细胞膜的渗透性,并选择性地抑制RNA的生物合成。本药不与青霉素类竞争结合部位。主要对革兰阳性菌有效,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菌株)以及链球菌(包括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无乳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棒状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高度敏感)、放线菌、肠球菌、类白喉菌等。对革兰阴性杆菌、分枝杆菌及真菌无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