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Ⅰ类整合子

Ⅰ类整合子

Ⅰ类整合子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1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03219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金陵科技学院学报、微生物学报、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感染性疾病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等;Ⅰ类整合子的相关文献由358位作者贡献,包括石磊、杨维青、黄震等。

Ⅰ类整合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3219 占比:99.93%

总计:103296篇

Ⅰ类整合子—发文趋势图

Ⅰ类整合子

-研究学者

  • 石磊
  • 杨维青
  • 黄震
  • 万瑛
  • 万莉红
  • 于红
  • 任行星
  • 何凤春
  • 凌峰
  • 刘立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苑晓萌; 赵效南; 李璐璐; 张庆; 胡明; 骆延波; 张印; 齐静; 刘玉庆
    • 摘要: 试验旨在了解山东地区乳房炎牛奶中大肠杆菌的污染状况及耐药情况.选择山东省3个地区的规模化奶牛场共采集227份牛奶样品,采用细菌学方法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分离菌对11种常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对常见的13种耐药基因、8种毒力基因和Ⅰ类整合子基因盒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227份牛奶样品中共分离出71株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对1种及1种以上抗菌药耐药的菌株达到77.5%,多重耐药率为15.5%,其中对多黏菌素耐药率为52.2%,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39.4%,而所有菌株均对新霉素表现为敏感.PCR检测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Ⅰ类整合子结果显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中blaTEM基因携带率为100%,其中全部为blaTEM-1基因,blaCTX-M基因携带率为32.4%,其中主要为blaCTX-M-15基因,没有检测到blaSHv、blqOXA基因;多黏菌素的耐药基因mcr-1携带率为29.6%;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中aac(6')-Ⅰ b-cr基因携带率为29.6%,qnrB基因携带率为20.8%,没有检测到qnrA和qnrC耐药基因;对8种毒力基因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仅Hly毒力基因没有被检出,Ecs3703、Irp2基因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90.1%和63.4%,71株大肠杆菌中共有11株携带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15.5%,11株大肠杆菌携带6种耐药基因盒结构,最主要的耐药基因盒排列为dfr17-aadA5.本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地区乳房炎牛奶中大肠杆菌的耐药现象严重,携带毒力基因Ecs3703、Irp2的大肠杆菌可能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Ⅰ类整合子的检测在细菌耐药性与基因携带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可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 高录贵; 陈朝喜
    • 摘要: 试验分别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改良结晶紫半定量染色法和普通PCR方法对分离自健康牦牛的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生物被膜能力及Ⅰ类整合子检测.结果 表明:分离菌株对利福平、氟苯尼考和头孢噻呋的耐药率较高,对多西环素和庆大霉素次之,对氟喹诺酮类恩诺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在30%以上.96.84%的菌株有不同的生物被膜表型,只有3.16%的菌株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且大多数菌株表现出弱的生物被膜表型,占菌株总数的57.52%.30.82%的菌株携带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
    • 毛海萍; 叶繁; 赵巧灵; 金仁耀; 吴佳佳; 戴志远
    • 摘要: 为掌握水产品中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和Ⅰ类整合子intⅠ1含量及分布,本研究建立了水产品常见抗生素耐药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体系。以含目的基因tetA、sul2、blaPSE、cmlA、qnrS、aac(6’)-Ib、intⅠ1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建立qPCR标准曲线,按照已建立的qPCR体系对市售沼虾、鲫鱼、黄颡鱼、大黄鱼中ARGs和intⅠ1进行定量。结果表明,6种ARGs的最低检出限在11.5~202拷贝/μL之间,blaPSE的最低检出限为6.6×10^(4)拷贝/μL。沼虾、鲫鱼、黄颡鱼、大黄鱼4种样品都存在高丰度的blaPSE,相对丰度范围为1.17×10^(-4)~5.96×10^(-3),aac(6’)-Ib的相对丰度在4种样品中都较低,在2.38×10^(-8)~6.71×10^(-7)之间。该检测体系以样品中细菌总基因组为模板,可对水产品中6种常见ARGs同时定量检测,能够较客观地揭示市售水产样品中ARGs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信息,对控制水产品中ARGs污染并保障水产食品安全意义深远。
    • 张铭琰; 耿英芝; 于淼; 张眉眉
    • 摘要: 目的 比较辽宁地区食品来源与临床样本来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性, 了解不同来源沙门氏菌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方法 用96孔药敏板, 对54份食品来源和55份临床样本来源的沙门氏菌进行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 通过SPSS统计学软件计算, 同时通过PCR方法 对携带耐药基因的整合子目的 片段进行扩增, 检测2种来源沙门氏菌I类整合子携带情况, 分析其对多重耐药产生的意义.结果 2种来源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有显著差异(食品耐药率高于临床样本: χ2=13.615, P=0.001<0.05); 2种来源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和氨苄西林耐药率有显著差异(临床样本耐药率高于食品样本: 头孢噻肟χ2=4.813, P=0.028<0.05; 氨苄西林χ2=9.653, P=0.002<0.05); 二者多重耐药率有显著差异(临床样本多重耐药率高于食品样本: χ2=4.012, P=0.045<0.05).二者整合子携带率分别为食品样本22.22%、临床样本 29.09%.结论 耐药性的产生与不同环境压力诱导、自身滥用抗生素的习惯有关, 也与I类整合子的介导密切相关, 研究结果 对环境以及临床抗生素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以期为进一步探索整合子所携带的耐药基因以及它传递的影响因素提供实验依据.
    • 李相新; 郑芬; 李凯
    • 摘要: 目的 调查金黄色葡萄球菌中I类整合子携带情况和所携带I类整合子可变区基因分布.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600株,分别分离自儿童447株和成人153株,用BD Phoenix 100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PCR扩增Ⅰ类整合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Sanger测序技术进行基因盒分析,并比较分析不同分群分离菌株基因盒携带情况及与耐药性的关系.结果 60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236株检出Ⅰ类整合酶基因,检出率为39.3%;检出14种基因盒并组成13种组合形式,可介导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氯霉素、甲氧苄啶及季铵盐耐药.成人与儿童Ⅰ类整合酶和整合子可变区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frA12基因盒在儿童分离株检出率高于成人分离株(P<0.05).儿童与成人分离株在甲氧苄啶、环丙沙星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与成人分离株均表现出携带耐药基因盒的菌株对相关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更高.结论 儿童与成人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Ⅰ类整合子及可变区检出率较高,并参与相应药物耐药;儿童分离菌株所携带磺胺类耐药基因盒高于成人分离株.
    • 李可心; 王远帆; 薛睿; 赵聪; 王国兰; 楼莉萍; 罗玲
    • 摘要: [目的]研究垫料对异位发酵床中四环素抗性基因(TC-ARGs)及Ⅰ类整合子(intI1)丰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各基因主要宿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16S rRNA微生物测序技术测定了两种不同发酵床垫料(锯末与谷壳混合垫料和单独酒糟垫料)的TC-ARGs(tetA、tetC、tetM、tetO、tetQ、tetW和tetX)丰度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分析了垫料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与TC-ARGs及intI1丰度的关系.[结果]锯末和谷壳发酵床和酒糟发酵床的TC-ARGs和intI1的丰度范围分别为6.96×108~1.51×109和9.07×108~2.29×109 copies/g.其中,tetW、tetM、tetQ和tetX在酒糟发酵床中的丰度总体上高于锯末+谷壳发酵床,而锯末+谷壳发酵床中tetO、tetA、tetC和intI1的丰度更高.另外,研究发现温度、C/N和有效Zn含量可能是造成异位发酵床中TC-ARGs和intI1丰度差异的主要原因,Firmicutes可能是tetW、tetM、tetQ和tetX基因的主要携带菌门,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可能是tetO基因的主要携带菌门,而Proteobacteria和Chloroflexi可能是tetA、tetC和intI1基因的主要携带菌门.[结论]不同异位发酵床垫料中TC-ARGs和intI1的丰度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各TC-ARGs的主要宿主也不同,温度、C/N和重金属含量等因素会影响ARGs和intI1的丰度,研究为异位发酵床去除ARG和降低ARGs环境风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杨雪娇; 杨欢; 焦芳艳; 尹铁球
    • 摘要: 目的 分析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耐药机制及其与Ⅰ类整合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湖南省脑科医院临床分离的110株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标准,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法和改良Hodge法检测碳青霉烯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Ⅰ类整合子及可变区.结果 在分离的39株CRPA中,15.38%(6/39)mCIM法和改良Hodge试验均为阳性,1株仅表现为mCIM法阳性;碳青霉烯类敏感株Ⅰ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9.86%(7/71);碳青霉烯类耐药株Ⅰ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35.90%(14/39),且碳青霉烯类敏感株与碳青霉烯类耐药株的Ⅰ类整合子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Ⅰ类整合子阳性株中,57.14%(12/21)成功扩出可变区,其中碳青霉烯类敏感株可变区检出率为2.82%(2/71),而碳青霉烯类耐药株可变区检出率为25.64%(10/39).检出的碳青霉烯酶与Ⅰ类整合子的携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530,P<0.01).结论 Ⅰ类整合子是介导CRPA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可能与整合子携带相关耐药基因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