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机碱

有机碱

有机碱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6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531202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发明与创新、科学技术与工程、精细石油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三届云南省科学技术论坛 、第七届中国塑料工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研讨会暨2012中国塑协塑料技术协作委员会年会·技术交流会、2009年第十五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等;有机碱的相关文献由73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增宝、白英睿、赵修太等。

有机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31202 占比:100.00%

总计:2531323篇

有机碱—发文趋势图

有机碱

-研究学者

  • 王增宝
  • 白英睿
  • 赵修太
  • 潘斌林
  • 王红艳
  • 郭兰磊
  • 郭淑凤
  • 于群
  • 单联涛
  • 吴德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陶琴; 王振扬; 王同庆
    • 摘要: 采用8%(质量分数,下同)有机碱A和3%有机碱B作为抛光液的复配p H调节剂对硅衬底进行化学机械抛光。研究了2种有机碱单独使用或复配使用时对抛光速率和抛光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2种有机碱复配时,硅衬底的平均抛光速率达到1.04μm/min,同时可获得低表面粗糙度(Ra=0.621 nm)和无划痕的抛光表面。该抛光液在循环使用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循环使用10次后抛光表面质量基本无变化,但抛光速率略降,主要与抛光液pH降低、黏度增大以及硅溶胶颗粒团聚有关。
    • 张天琦
    • 摘要: 清蒸稣鱼、油泼扇贝、辣炒蛤蜊……人们在享用海鲜时,总会赞叹其味道的鲜美。可大家是否思考过:海鲜为何如此“鲜”?鲜味源于哪里呈现鲜味的物质广泛存在于海产品中,主要包括游离氨基酸及其钠盐、核昔酸及其钠盐,以及有机酸、有机碱、鲜味肽类等。其中,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呈味游离氨基酸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
    • 陈曦; 张洪宇; 郑艳丽
    • 摘要: 有机梨,特别是有机碱梨,深受人们关注与好评,也给果农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我们结合梨的生长习性和盐碱地土壤理化性状,按照有机产品标准要求,对梨树的标准建园、有机种苗获得、园地土壤保护、病虫害综合防治、肥料规制和施用、综合种植管理、收获规程、防污染措施、日常管理等进行了大量试验,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有机碱梨生产技术。
    • 徐霖; 柏雨婷; 孟海潮; 汪映寒; 秦家强; 程沛
    • 摘要: 采用3,4,3′,4′-联苯四甲酸二酐与4,4′-二氨基二苯醚为单体,聚合中间体聚酰胺酸与有机碱成盐得到聚酰胺酸盐,研究了不同三乙胺含量及有机碱类型在原位升温/等温条件下与聚酰胺酸盐亚胺化程度和历程的关系。结果表明,聚酰胺酸盐的亚胺化温度随着三乙胺含量的增加明显降低,100%三乙胺含量下体系起始和完全亚胺化温度比聚酰胺酸分别下降了80°C和70°C。聚酰胺酸盐的亚胺化历程存在与聚酰胺酸相似的“动力学中断”现象,聚酰胺酸盐在快、慢两个阶段的亚胺化速率常数也远高于聚酰胺酸。对比有机碱的结构特点初步发现,碱性更强的有机碱制备的聚酰胺酸盐具有更低的亚胺化温度。
    • 冯俊; 李进; 冯健; 魏忠; 王自庆; 宋晓玲
    • 摘要: 研究了以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157-三叠氮双环(4.4.0)癸-5-烯(TBD)、4-二甲氨基吡啶、7-甲基六元二环胍和四丁基氢氧化铵为有机碱催化剂催化碳酸二苯酯和异山梨醇酯交换缩聚合成生物基异山梨醇聚碳酸酯(PIC)反应,解决含金属催化剂残留影响聚合物应用性能问题。研究发现,TBD在该反应中表现出最优活性。而后系统考察了催化剂浓度、聚合反应温度和时间对PIC的重均分子量(M_(w))和分子量分布系数(PDI)的影响,常压酯交换后获得的单体在250°C条件下缩聚90 min后,合成PIC的M_(w)为48760,对应的PDI值为1.64。差示扫描量热和热重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合成PIC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和最大分解温度(T_(max))分别为164°C和378.8°C,1,4-丁二醇、1,5-戊二醇和1,6-己二醇链锻的引入会显著降低PIC的T_(g)和T_(max)值。
    • 范新川
    • 摘要: 选择TS-1分子筛微球颗粒作为原粉,选用不同种类的有机碱对其进行改性,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方法分析其结晶度、骨架结构及钛含量、孔结构及孔径分布,并以环己酮氨肟化制环己酮肟反应为探针,对改性后的TS-1分子筛的催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醇胺类碱和氢氧化季铵碱改性TS-1分子筛的结晶度高于烷基胺改性试样,二乙醇胺改性试样的结晶度最高,乙二胺改性试样的结晶度仅为原粉的50%;有机碱改性后,TS-1分子筛中骨架钛含量均有所下降,烷基胺改性试样的骨架钛含量稍高于醇胺类碱和氢氧化季铵碱改性试样;乙醇胺和乙二胺改性TS-1分子筛的总比表面积低于原粉,其余有机碱改性TS-1分子筛的总比表面积均高于原粉;在所选用的有机碱中,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改性的TS-1分子筛催化活性较高,环己酮转化率达98.79%,产物环己酮肟选择性达99.51%,TPAOH改性TS-1分子筛适合用于环己酮氨肟化反应。
    • 孟令治; 吴玉国; 李小玲
    • 摘要: 为了实现在常温下长距离输送稠油,以分水率和降黏率作为主要指标,以两性表面活性剂LAB-35作为主剂,控制其亲油端相同或亲水端相近,系统研究亲水端不同或亲油端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与LAB-35的协同作用机理。二元体系中加入有机碱,进一步提高乳化效果,并优选出最优复配体系。结果表明,LAB-35单独使用时,3 h分水率最低为8.3%,此时降黏率达到95.47%。AEO-8、AEO-12与LAB-35协同作用较差,BS-12与LAB-35协同作用不明显,SDS与LAB-35协同作用较强,3 h分水率最低达到2.9%,降黏率为93.85%,随着SDS比例进一步增大,稳定性降低。二元体系加入少量三乙醇胺(TEOA),优选出质量分数为2.3%LAB-35+0.7%SDS+0.2%TEOA的最优方案,降黏率达到94.6%,3 h分水率1.9%,24 h分水率16.7%。
    • 吴祖庚; 李银燕; 李小玲; 吴玉国
    • 摘要: 为了便于辽河稠油的管道输送,以分水率和降黏率为两项重要研究指标,通过稠油乳化降黏实验,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类型及质量分数,有机碱的质量分数和Ca2+对辽河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和流变性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在油水界面膜上的作用能力差别较大,导致乳状液的流变性和稳定性发生较大变化;用两性表面活性剂LAO-30配置的辽河稠油O/W型乳状液,其分水率与降黏率均随着LAO-30质量分数的增大而降低;表面活性剂LAO-30分别复配有机碱(TEA、ETA、TEOA)时均具有协同作用,能很好地提高乳状液稳定性;对乳状液降黏率、分水率、绿色环保等方面综合考量,选用质量分数为0.20%的ETA和0.75%的LAO-30复配,经乳化得到的乳状液在抗硬水能力方面有很大提升,在CaCl2质量分数达到0.20%时,乳状液6 h的分水率为24.4%.
    • 王哲; 梁生康; 李俊峰; 宋丹丹; 郑江鹏; 宋永亭
    • 摘要: 为降低无机碱/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油体系对油藏地层环境的损害,提高驱油体系的生物可降解性,研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L)、槐糖脂(SL)与乙醇胺(MEA)等有机碱复配体系的界面性能,并通过岩心驱替物模实验评价了复配体系强化胜利油田沾三区块原油的驱替效率。Rubingh规则溶液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中RL和SL分子可在表面吸附层自发吸引,协同降低溶液的表、界面张力;“RL/SL”体系中SL占比小于0.3时,协同效应较强。当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15%(SL占二者质量分数为0.2)、乙醇胺为3.5%时,RL/SL/MEA复配体系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9×10^(-3)mN/m,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数量级范围。岩心驱替物模实验表明,RL/SL/MEA驱油体系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24.13%。RL/SL/MEA复配体系在三次采油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 温叶倩; 张媛媛; 张雪铭; 曹力化; 于乐乐
    • 摘要: 以有机小分子一锅法串联催化合成(聚)磺酸酯为研究项目,组建大学生创新实验团队,研究了醛的硅氰化反应和SuFEx反应中底物结构和有机碱催化剂对反应活性的影响,初步探索了将2个反应串联的可行性问题.在此过程中,通过有机合成的基本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此次创新实验,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并把各门课程知识有机结合,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辅相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