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颌骨

下颌骨

下颌骨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2707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肿瘤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2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2102篇;相关期刊601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中华整形外科杂志、广东牙病防治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九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研讨会、2013第四届中国睡眠大会、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等;下颌骨的相关文献由5747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敏、沈国芳、张陈平等。

下颌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82 占比:51.66%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75%

专利文献>

论文:2102 占比:47.59%

总计:4417篇

下颌骨—发文趋势图

下颌骨

-研究学者

  • 胡敏
  • 沈国芳
  • 张陈平
  • 刘洪臣
  • 姜腾飞
  • 王旭东
  • 田卫东
  • 刘彦普
  • 何黎升
  • 胡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静; 陈争晖; 凯迪丽娅·亚力坤; 刘畅; 江思婧; 牟雁东
    • 摘要: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骨诱导性、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为临床修复颌骨缺损扩大种植适应证提供了新思路。目的:观察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修复犬下颌骨大面积缺损后与牙种植体骨结合的情况。方法:制作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支架。将8只比格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只,拔除犬双侧下颌前磨牙,拔牙3个月后,在双侧前磨牙处各制造2个近远端为8 mm、颊舌侧为10 mm、冠根方向为8 mm的圆柱型骨缺损,实验组植入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支架,对照组植入自体骨;3个月后于骨缺损修复区植入直径4 mm、高度10 mm的Dentium种植体。种植体植入4,12周后取材,进行锥形束CT、Micro-CT、组织学与种植体共振频率分析。结果与结论:①锥形束CT:植入4周后,两组种植体与周围骨界面处有部分低密度影;12周后,两组种植体与骨结合的面积增加,种植体与植入材料结合紧密,无明显暗影;②Micro-CT检测:实验组植入4周后的植体表面被覆骨量小于对照组(P0.05);③组织学形态:苏木精-伊红、Masson与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显示,两组植入4周后术区均可见新骨形成,实验组种植体-骨结合率低于对照组(P0.05);④种植体共振频率分析:实验组植入4,12周后的种植体稳定系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种植体在各时间段均有良好的稳定性;⑤结果表明: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支架能修复犬颌骨大面积缺损,诱导新生骨形成,与种植体形成良好的骨结合。
    • 王悦; 张晓燕; 李云龙; 梅双; 李向军
    • 摘要: 背景:颌骨缺损修复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人工骨材料逐渐取代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成为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热点。为评价人工骨材料作为颌骨缺损修复替代物的发展前景,有必要建立可重复且有效的颌骨缺损动物模型,但目前尚无统一的理想实验动物颌骨缺损模型能完美地模拟人类颌骨结构和力学特征。目的:从建立模型的动物种类及其优缺点、建模动物年龄的选择、实验动物颌骨临界缺损大小的选择、手术入路及手术部位的选择、建模后实验检测方法等方面对颌骨缺损动物模型进行综述。方法:检索CNKI和Pub 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颌骨、下颌骨、临界大小缺损、动物模型”,英文检索词为“jaw、mandibular、critical-sized defect、animal model”。纳入与颌骨缺损及其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及进展情况相关性高的68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1)建立理想颌骨缺损动物模型并确立颌骨临界大小缺损对于颌骨缺损的修复机制或验证生物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具有重要作用。(2)统计发现大鼠、犬、猪的下颌骨已建立合理临界缺损动物模型,目前国内外关于兔颌骨节段性和非节段性缺损模型的临界大小缺损尚未达成共识。使用羊或灵长类动物作为颌骨缺损动物模型的研究很少,以往研究中建立的模型可为羊或灵长类动物颌骨临界大小缺损的确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3)提示对于不同物种的颌骨缺损动物模型的规范化建立以及确立颌骨临界大小缺损用于颌骨缺损修复的机制和应用尚待深入研究。
    • 丁黔川; 冯红超; 韦敬; 叶彬; 王朝辉
    • 摘要: 目的探讨成年人群下颌神经管影像学特征,为临床下颌骨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贵阳市口腔医院的成年患者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学资料1000例,观察其下颌前行管及其余分支,统计前行管在下颌升支区、磨牙后区、磨牙区的发生率以及到下颌骨各位点的距离。结果本研究最终观察患者901例(1802侧),有386例患者发现了下颌神经管分支,发生率为42.84%;有182例患者发现前行管(男性97例,女性85例),占总人数的20.20%(182/901),共发现225侧下颌骨有前行管,左侧下颌有101例,右侧有124例,性别和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行管主要发生在磨牙区、磨牙后区和升支区,而前行管起点在升支区最好发,止点在磨牙区发生最多(P<0.05)。前行管平均长度(L1)为(10.364±3.833)mm;前行管到下颌神经管主干的平均高度(L2)为(3.623±2.035)mm;前行管到牙槽嵴顶的平均高度(L3)为(9.280±3.240)mm。结论下颌神经管分支普遍存在,男女及左右侧分布无差异;下颌前行管在磨牙区发生率最高。
    • 丁黔川; 冯红超; 韦敬; 叶彬; 王朝辉
    • 摘要: 目的探讨成年人群下颌神经管影像学特征,为临床下颌骨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贵阳市口腔医院的成年患者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学资料1000例,观察其下颌前行管及其余分支,统计前行管在下颌升支区、磨牙后区、磨牙区的发生率以及到下颌骨各位点的距离。结果本研究最终观察患者901例(1802侧),有386例患者发现了下颌神经管分支,发生率为42.84%;有182例患者发现前行管(男性97例,女性85例),占总人数的20.20%(182/901),共发现225侧下颌骨有前行管,左侧下颌有101例,右侧有124例,性别和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行管主要发生在磨牙区、磨牙后区和升支区,而前行管起点在升支区最好发,止点在磨牙区发生最多(P<0.05)。前行管平均长度(L1)为(10.364±3.833)mm;前行管到下颌神经管主干的平均高度(L2)为(3.623±2.035)mm;前行管到牙槽嵴顶的平均高度(L3)为(9.280±3.240)mm。结论下颌神经管分支普遍存在,男女及左右侧分布无差异;下颌前行管在磨牙区发生率最高。
    • 黄志才; 谢柳琴; 王光素; 张国兴; 唐正龙
    • 摘要: 背景:髁突骨折时若骨块严重移位需手术复位及内固定,若附着于髁突前内侧的翼外肌剥脱使骨块游离,术后可能发生髁突骨折块延迟愈合,因此如何促进髁突骨折游离复位后愈合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医师关注的临床难题.目的:探讨间歇性皮下注射甲状旁腺激素对兔髁突骨折游离复位后骨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4只,建立下颌骨髁突骨折游离复位内固定模型,实验组及对照组造模术后隔日分别经皮下注射甲状旁腺激素20 μg/kg或生理盐水1 mL.术后第1,2,3,4周时麻醉处死动物,取术区骨标本观察愈合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折区域骨保护素和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结论:①实验组骨折区域成骨细胞较多、新生骨痂较快且密度较高;②术后前4周内实验组破骨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少(P<0.05);⑧骨保护素的免疫组化平均吸光度值及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4周内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④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免疫组化平均吸光度值及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4周内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⑤提示下颌骨髁突骨折游离复位术后隔日使用甲状旁腺激素,在术后早期可上调骨折区域骨保护素表达、抑制RANKL表达,促进骨折区域的新骨生成.
    • 阙帆; 王忠朝; 李明霞; 蒋青; 张瑞; 范丽苑
    •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下颌骨前部区域舌侧副孔数目与位置以及其与牙槽嵴顶距离的统计,得到不同年龄、性别受试者下颌骨副孔发生情况,为临床口腔手术安全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名符合条件的患者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资料,获取各副孔数目和位置及其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等数据,按性别及年龄分组,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性别、年龄与副孔发生情况的关系。结果(1)四川地区成人下颌骨副孔发生率为96.5%;(2)男女受试者下颌骨副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706>0.05);(3)不同年龄组受试者下颌骨副孔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1)并且呈负相关(r=-0.307);(4)随着年龄增长,下颌骨正中区和左、右侧区域副孔到牙槽嵴顶平均距离均减小。结论四川地区成年人群中多数人存在下颌骨副孔现象,且数目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男女间副孔数目无明显差异。临床医生应注意在进行相关区域手术时的常规CBCT检查,防止损伤副孔内的小动脉及神经分支。
    • 牟叙蓉; 袁红梅; 岳文胜
    • 摘要: 患者男,70岁,发现左侧下颌区结节10个月,近5个月呈进行性增大;8年前因直肠下段黏液腺癌接受经腹腹腔镜肿瘤根治术,术后分期T2N1M0,接受6个周期化学治疗;1年前出现下唇左侧麻木,外院按照“神经痛”予以对症处理,疗效欠佳。查体:左侧下颌区触及4.0 cm×3.0 cm结节,质硬、无压痛,表面皮肤未见红肿、破溃;左、右侧下腹各见两处1.5 cm陈旧性瘢痕。
    • 潘高; 钟朝发; 刘伟
    • 摘要: 基于无牙列样体的CBCT扫描数据,采用Mimics、Geomagic等逆向工程软件建立了下颌骨三维数字模型,结合3-matic正向工程软件的布尔运算功能建立了含个性化下颌神经管的下颌骨三维模型,然后将建立的下颌骨模型导入到3D打印机程序内,打印出了下颌骨实体模型。通过创建Labview上位机程序和下位机硬件系统,研究了体外模拟种植钻孔中钻头钻削力的变化规律,根据所获数据计算出钻头进给至下颌神经管壁上缘2 mm时的钻削力值,以该值作为报警阈值。最后进行验证,该预测函数可为临床操作提供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数据参考,提高口腔种植钻孔的成功率。
    • 杨孟哲; 李慎义; 龙湘党; 张轶; 李喜; 王小莉; 游慧萍
    • 摘要: 女性患儿,7岁,无明显诱因左下颌肿痛不适4天,无明显发热,当地医院予抗感染治疗后肿胀消退,仍感按压痛;既往体健。查体:颌面部两侧基本对称,双侧颞下颌关节区无压痛,双侧髁状突动度一致;开口度约3横指,开口型正常,咬关系未见明显紊乱;左下后牙区唇侧前庭沟稍变浅,未见明显破溃、瘘管,触诊唇侧骨质膨隆,触及波动感及乒乓球样感。
    • 孙海清; 郑海涛
    • 摘要: 2009年Wilhelm等[1]实施了世界首例经口甲状腺切除术,但由于这种经口底入路操作极其困难,而且创伤较大,经口甲状腺手术一直发展缓慢。日本的Nakajo等[2]、我国的王存川等[3]于2013年先后报道了经口腔前庭入路甲状腺切除术,此入路较适合下颌骨比较短的亚洲人种,2016年泰国的Anuwong教授[4]系统报道了60例经口腔前庭甲状腺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亚洲国家先后效仿实施,至今已风靡全世界。经口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也已被大量文献报道证实[5-9]。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