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髁突骨折

髁突骨折

髁突骨折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3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207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北京口腔医学、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七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研讨会、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学术交流会等;髁突骨折的相关文献由603位作者贡献,包括龙星、刘磊、周剑虹等。

髁突骨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6 占比:1.8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207 占比:98.09%

总计:11425篇

髁突骨折—发文趋势图

髁突骨折

-研究学者

  • 龙星
  • 刘磊
  • 周剑虹
  • 安金刚
  • 郭风如
  • 齐孝宇
  • 孙莹
  • 杨驰
  • 汤炜
  • 田卫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黄志才; 谢柳琴; 王光素; 张国兴; 唐正龙
    • 摘要: 背景:髁突骨折时若骨块严重移位需手术复位及内固定,若附着于髁突前内侧的翼外肌剥脱使骨块游离,术后可能发生髁突骨折块延迟愈合,因此如何促进髁突骨折游离复位后愈合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医师关注的临床难题.目的:探讨间歇性皮下注射甲状旁腺激素对兔髁突骨折游离复位后骨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4只,建立下颌骨髁突骨折游离复位内固定模型,实验组及对照组造模术后隔日分别经皮下注射甲状旁腺激素20 μg/kg或生理盐水1 mL.术后第1,2,3,4周时麻醉处死动物,取术区骨标本观察愈合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折区域骨保护素和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结论:①实验组骨折区域成骨细胞较多、新生骨痂较快且密度较高;②术后前4周内实验组破骨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少(P<0.05);⑧骨保护素的免疫组化平均吸光度值及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4周内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④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免疫组化平均吸光度值及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4周内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⑤提示下颌骨髁突骨折游离复位术后隔日使用甲状旁腺激素,在术后早期可上调骨折区域骨保护素表达、抑制RANKL表达,促进骨折区域的新骨生成.
    • 孙二灿; 刘喆; 武辉; 夏飞飞; 黎昌学
    • 摘要: 目的:建立下颌骨髁突折愈合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创伤髁突愈合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研究提供实验载体。方法:选取新西兰兔15只,12只实验组,3只预备,一侧髁突作为实验组,一侧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通过手术造成髁骨折,然后进行翼外肌解剖复位。对照组为空白对照。术后2、4、6、8周测量下颌升支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同时,通过组织学评价实验组微血管数量和骨参数。结果:术后2、4、6、8周测量下颌升支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可见,术后2、4、6周术后实验组微血管数目均高于对照组,术后8周实验组微血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中的动物实验重现了临床髁突骨折翼外肌解剖复位后的愈合过程,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可作为动物模型用于对创伤性髁突骨折的研究载体。
    • 张坤莹; 陈玉友
    • 摘要: cqvip:儿童髁突骨折的类型较特殊,不同年龄和损伤的预后效果也不同,所以在治疗儿童髁突骨折时不仅要重视下颌骨的解剖复位及咬合功能的恢复还要考虑减少并发症发生。目前对儿童髁突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仍是讨论热点,但对此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所以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格外重视。
    • 张坤莹; 陈玉友
    • 摘要: 目的 探究儿童单侧髁突骨折采用弹性牵引保守治疗配合后牙区颌垫治疗后,研究下颌骨及髁突形态及大小的改变.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因单侧髁突骨折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接受弹性牵引保守治疗的7例儿童患者病例资料及CBCT资料.研究组为儿童患者骨折侧,对照组为自身对侧健康关节,将CBCT资料导入Mimics17.0软件重建三维数据模型,对模型定点测量相关数据,包括髁突长度、宽度、厚度及下颌升支长度,分析治疗后患侧与健侧的下颌骨及髁突生长情况.结果 7例患儿中患侧关节患侧髁突长度显著小于健侧(P=0.004),患侧髁突宽度显著大于健侧(P=0.000),患侧髁突厚度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患侧下颌升支长度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结论 通过短期随访发现下颌升支乙状切迹以下的骨高度增长代偿髁突高度的不足,以维持患侧与健侧的下颌升支高度一致性,因此弹性牵引配合后牙区颌垫的保守治疗方式可作为治疗儿童单侧髁突骨折的首选治疗方式之一.
    • 高淑慧
    • 摘要: 目的:探析CT三维重建和核磁共振(MRI)在下颌骨髁突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在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治疗的疑似髁突骨折患者中选取75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分别给予MRI、三维螺旋CT检查,对比诊断价值.评定金标准为手术诊断.结果:检测骨折和移位类型上,CT、MRI诊断结果对比,统计学无意义(P>0.05);检测骨髓水肿的检出率对比,MRI较CT高,且对骨髓水肿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检测数据对比,MRI较CT高,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在髁突骨折类型、移位类型检测上CT、MRI诊断价值相似,且MRI还可将关节囊内损伤情况进行有效呈现,因此可在下颌骨髁突骨折软组织损伤检测中广泛应用.
    • 曾威; 姚麟; 郭萌萌; 邓璋
    • 摘要: 探讨耳垂前小切口穿腮腺进路在中低位髁突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评价其可行性.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科收治的10例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骨折伴脱位患者,用耳垂前小切口穿腮腺进路暴露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进行内固定,观察有无面神经主干及分支的损伤,有无涎瘘发生,及观察术后张口度、咬合关系恢复情况.10例患者中,全部术区伤口均属于一期愈合,未出现涎瘘.1例出现暂时性闭眼不全的症状,加用甲钴胺及地塞米松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所有病例手术切口小,瘢痕隐蔽,美观效果好,术后开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正常.耳垂前小切口穿腮腺入路行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骨折内固定术,手术切口范围小,美容效果好,能直视下行下颌骨髁突骨折复位内固定,并发症少,手术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潘志燕; 马旭亮; 代福月; 王云肖; 孙红蕾; 王钰宁
    • 摘要: 目的:探究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儿童髁突骨折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口腔科治疗的90例髁突骨折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观察组使用保守治疗的方法.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影像学结果分级、下颌骨三维重建指标、下颌运动功能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8.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影像学改变有效率91.11%,对照组的影像学改变有效率8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的颞下颌关节窝深度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髁突横径高于对照组,髁突宽度、骨性颏点偏斜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年,所有患儿的恢复情况良好,最大张口度平均为(42.81±3.92)mm.结论:对于儿童髁突骨折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可获得同手术治疗较为类似的疗效,保守治疗的方法对于改善患儿的下颌运动功能以及保持下颌骨对称性更具有优势.
    • 金雪; 羊书勇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髁突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治疗方式的变化与趋势。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近十年来收治的髁突骨折病例的一般信息、损伤原因、受伤至接受手术间隔时间、手术切口、固定方法、出院时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等,并分前五年和后五年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髁突骨折常见于成年男性,主要损伤原因为跌落伤与交通伤。髁突骨折手术切口近五年较前五年更倾向于采用耳屏前切口。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髁突骨折的高发人群是青壮年男性,最常见的受伤因素为跌坠伤;成年人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在手术切口的选择方面,后五年更倾向于选择耳屏前切口,该切口更小更隐蔽,距离骨折部位更近。
    • 王金鹏; 杨国军; 黎昌学; 陈筱雪; 朱慧; 赵格
    • 摘要: 目的 比较髁突骨折后翼外肌解剖复位与髁突游离复位的骨折愈合情况.方法 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建立下颌骨髁颈骨折模型,一组行髁突游离复位,另一组行翼外肌解剖复位.术后2、4、6、8周动物颈部血管灌注墨汁后处死,测量两侧髁突前后径、内外径.术侧髁突切片、HE染色后观察分析髁突增殖层、微血管数目及骨参数的变化.结果 术侧与健侧比较,髁突游离复位组髁突内外径4、6、8周术侧减小(P<0.05),翼外肌解剖复位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髁突前后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数目比较髁突游离复位组各时间点均少于翼外肌解剖复位组(p<0.05).除2周时Tb.N外,两组其余骨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保留翼外肌对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计苏慧
    • 摘要: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颌面部外伤诊治中不断推广,极大提高了手术精准度,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由于髁突解剖位置和功能结构的特殊性,如何精确复位髁突骨折和恢复颞下颌关节功能一直是颌面外科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对术前虚拟手术设计、力触觉反馈辅助外科计划系统、3D打印技术、手术导航、数字化测量体系及诊疗流程的建立、外科数字导板、预成型技术和个性化修复体等数字化技术在髁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并提出新的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