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5北京口腔医学论坛
2015北京口腔医学论坛

2015北京口腔医学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12-19

主办单位:北京口腔医学会;北京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5北京口腔医学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研制正畸微螺钉植入引导的导板,并初步评价其引导植入微植体的安全稳定性. 方法:将正畸患者颅面部区域CBCT扫描的数据输入到Mimics11.01软件,并分别重建出牙齿颌骨三维模型.用Solidworks2012软件画出微种植体的虚拟三维图像,将其导入Mimics11.01软件,综合考虑矫治目的、牙槽骨状况、牙根间距离、种植钉外形等因素确定虚拟种植钉的植入位置和方向,进行导板的三维设计并将虚拟三维导板的STL文件导出,利用激光快速成型装置打印出光固化导板.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导板引导下植入微螺钉14枚.植入后拍摄CBCT,评价植入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结果:制作出用于正畸微螺钉植入的导板,并在其引导下植入微螺钉种植体.导板在口内就位良好,植入过程中保持稳定.14枚种植体植入后未见与牙根碰触,初期及3、6、9个月稳定性好. 结论:研制的导板能够应用于正畸微植体的安全植入.
  • 摘要:目的: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是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成员之一,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在牙齿形成和矿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多种基因和信号通路调控其分化,但机制尚不清楚.在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和脐带干细胞(WJCMSC)的基因芯片对比分析中首次发现SHANK2在前者中有更高表达,SHANK2是SHANK家族成员之一,关于SHANK2的研究目前集中在神经系统领域,在口腔领域还未见报道.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包括多个成员,其中根尖牙乳头干细胞具有的高增殖潜能,使其在组织再生,尤其是牙根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揭示了SHANK2对根尖牙乳头干细胞牙向/骨向分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体外实验利用real-time RT-PCR检测了SHANK2在各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通过shRNA的方法将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CAPs)中的SHANK2沉默,并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了沉默效果.体外对SCAPs进行牙向/骨向分化诱导,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钙离子浓度测定等,检测了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1(DMP1),及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X2,OSX的表达.体内实验将SCAP植入裸鼠皮下,检测了SHANK2沉默对SCAPs体内成牙样/骨样组织的能力的影响. 结果:相较于其他来源的MSCs,SHANK2在牙源性MSCs中显著高表达;SHANK2沉默会抑制SCAPs的成骨分化能力,并抑制DSPP,DMP1,RUNX2和OSX的表达;SHANK2沉默会抑制SCAPs在体内的成牙样/骨样结构的能力. 结论:本研究揭示了SHANK2沉默会抑制SCAPs的牙向/骨向分化能力,发现了SHANK2在口腔领域的新功能,为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信息,为牙齿再生及组织工程修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骨陶瓷可促进拔牙位点牙槽骨改建,但牙齿在骨陶瓷修复的牙槽嵴缺损能否正常移动尚不清楚,本研究探索骨陶瓷修复牙槽嵴缺损后,牙齿移动至骨缺损处牙根和牙周组织的三维动态变化,为正畸临床提供指导. 方法:5周龄SD大鼠60只,拔除左上第一磨牙后,通过查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每组20只),A组拔牙窝内植入骨陶瓷,B组植入脱钙小牛骨粉,C组自然愈合作为对照组.四周后,109牵引力近中移动左上第二磨牙28天至拔牙窝内.使用显微CT在加力第0,7,14,21,28天动态评价骨小梁微结构参数和牙根吸收体积并进行统计分析,组织切片和三维有限元分析观察牙根吸收情况. 结果:A组牙齿移动距离最小,牙根吸收体积最少,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目和厚度最大,B组居中,C组最小(P<0.05).牙根表面最大压力区位于近中牙根的颈部区域. 结论:骨陶瓷有较好的骨诱导潜能,与Bio-Oss骨粉充填和自然愈合拔牙窝相比,牙根吸收较少.
  • 摘要:目的:分析东城区2014年体质调研数据,对近14年来东城区汉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变化进行分析,为开展龋齿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对2000-2014年北京市东城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2014年东城区汉族学生随年龄增长,乳牙龋患率、龋均呈下降趋势;恒牙龋患率增长呈上升趋势,龋均保持在较低水平.2000-2014年学生乳、恒的龋患率、龋均总体呈下降趋势.乳、恒牙龋齿充填率接近40%. 结论:近14a来东城区汉族学生龋患率情况在不断改善,但龋齿充填率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应继续加强对学校、学生乃至家长口腔健康教育及行为指导,积极开展口腔预防保健服务工作,进一步改善学生口腔卫生状况.
  • 摘要:本例患者,在充分考虑患者的美学愿望,评估各种治疗的创伤情况和预期效果,最后采用了贴面和粘接桥联合修复的微创手段,来达到患者预期的美学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制作下颌牙体及其牙周支持组织的光弹模型.方法:利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制作人工牙,利用室温硫化硅橡胶制作牙周膜,利用环氧树脂制作牙槽骨,利用间隙涂料模拟牙周膜厚度,模拟制作下颌牙体及其牙周支持组织的光弹模型.结果:制得的光弹模型牙周膜厚度为接近0.2mm模型各材料间弹性模量比与正常人体相似.结论:该模型制作方法简便,模型仿真度高,可以运用于口腔牙周支持组织相关生物力学的研究.
  • 摘要:目的:初探一种检测正畸牙根吸收特异性蛋白的新型电化学酶联免疫分析(ELISA)方法. 方法:选取人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标准品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为标记酶、四邻联甲苯胺(OT)为酶催化反应的底物,分别用电化学ELISA法及传统光学ELISA法检测酶催化产物.对比研究两种检测方法下DSPP检测的线性范围及检测限的差异. 结果:用电化学ELISA法检测酶催化产物,产物在-0.82V(vs.Ag/AgCI)有一个灵敏的还原峰,进而可以用于游离HRP的检测.应用于DSPP标准品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5-800.0pg/mL,检出限为0.5pg/mL,是传统光度ELISA检测限的1/10. 结论:电化学ELISA法可能成为检测牙根吸收的新型生化检测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发育中Sprague-Dawle大鼠第一磨牙牙根发育的形态学特征. 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分成6组,每组5只大鼠,分别于26天,33天,40天,47天,54天,70天处死后行显微CT(西门子,层距18um)扫描,然后通过Mimics15.0进行三维重建,观察不同时间点上颌右侧第一磨牙的三维形态,并对其磨牙体积和近中牙根的长度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大鼠第一磨牙有五个牙根,近中颊侧牙根较细和短,发育提前完成.从26天到70天,第一磨牙牙根不断伸长,根尖孔逐渐缩窄.磨牙体积从26天到54天不断增加,在70天体积出现了一定减少. 结论:大鼠牙根发育持续到70天,提示实验设计要考虑第一磨牙的发育阶段进行设计.
  • 摘要:目的:探索骨皮质切开术后牙槽骨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健康Wistar雄性大鼠10只,在其左侧上颌第一臼齿近远中牙槽骨施行骨皮质切开术,右侧不做处理作为对照.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7天,14天,21天,及42天使用活体Micro-CT进行扫描,获得大鼠上颌牙槽骨以及牙齿的影像学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4天大鼠牙槽骨的骨密度显著降低(P<0.05),而术后42天又显著升高至比术前更高的水平(P<0.01).各项三维结构的指标均显示先疏松后致密的趋势.结论:大鼠颌骨骨皮质切开术后,骨质疏松发生在术后14天前,以后逐渐致密,到术后42天已达到比术前更致密的水平.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口腔癌、口腔白斑及正常人群口腔黏膜行VELscope Vx照射并行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观察该方法对口腔癌早期诊断的可行性,寻找一种无创性、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操作简单、容易被患者接受的检测方法,并且能够标准化这一流程,最后能够实现在社区医院进行普遍的口腔癌的筛查,真正实现口腔癌的早期诊断.研究分为两部分: 1.口腔黏膜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 方法:在临床诊疗中收集41例口腔癌、32例口腔白斑和108例正常人,用特制毛刷在典型部位刷取脱落细胞,采用薄层液基制片,Feulgen染色,全自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进行DNA定量分析,同时用巴氏染色进行细胞学分析. 结果:口腔癌组41例中有39例DNA定量分析检测结果为阳性,白斑组32例中有1例为阳性,108例正常对照组DNA定量分析结果均为阴性.本方法诊断的敏感性为95.12%,特异性为99.29%. 2.联合VELscope Vx照射的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 方法:收集口腔癌29例,口腔白斑29例和正常人10例,首先用VELscope Vx对病损部位进行照射,并留取荧光照片,然后在相同病损区刷取脱落细胞,行DNA定量分析. 结果:联合VELscope Vx照射的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29例口腔癌中29例结果均为阳性,29例白斑中有1例结果为阳性,10例正常对照结果均为阴性.本研究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生为97.44%. 讨论:脱落细胞学是一种简便、容易为患者所接受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宫颈癌的筛查.与子宫颈的局部解剖相比,口腔的结构要复杂得多,尤其对于口腔内表现不典型或者是口腔内大面积病损时,对于刷取部位的选取是个难点.在临床上,若刷取脱落细胞位点不准确,会出现假阴性的病例,而延误治疗.VELscope Vx是一项简单的、非侵入性的可手持的器械,可以直视组织荧光的变化,VELscope Vx操作简单,结果直观易得,而且可以比肉眼更早发现口腔黏膜病变.口腔黏膜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联合VELscope Vx照射可以利用自体荧光的改变更加准确的确定病变区域,准确刷取到病损区细胞,减少并预防因脱落细胞刷取位置不准确而发生的假阴性病例. 结论:本研究进一步证明口腔黏膜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是一种无创的、可靠的、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的早期诊断口腔癌的方法.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联合VELscope Vx可以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该项技术可以用于口腔癌的筛查以及口腔白斑病和口腔癌术后患者的定期随诊观察.
  • 摘要:目的:本研究运用改良支撑材料的颌面部器官体外培养技术,对胚胎早期小鼠下颌牙胚进行体外培养并观察其形态学的改变,进一步探索Shh对于胚胎早期小鼠下颌牙胚发育的影响. 方法:分离胚胎早期12.5天(E12.5d)的C57BL小鼠和K14-Cre,Shhfi/fl小鼠下颌牙胚(切牙、无牙区、磨牙),在体外培养7天,组织学切片HE染色观察所培养器官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形态学变化,并且与E12.5相应小鼠的相应器官进行组织学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hh在C57BL小鼠(E12.5)下颌切牙区和无牙区体外培养7天后的表达情况.并在C57BL小鼠相应器官的培养液中加入shh蛋白,体外培养7天后,组织学切片HE染色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和形态学变化. 结果:1、C57BL小鼠(E12.5):下颌第一磨牙单独在体外培养7天后,继续发育,达到帽状晚期的水平;无牙区单独在体外培养7天后,该区域中在自然生长条件下退化的牙胚继续发育,达到帽状期水平;下颌切牙单独在体外培养7天后可以形成2个切牙.加入外源性shh蛋白后,磨牙和无牙区继续发育,但是发育速度明显滞后于不加蛋白组;切牙区仍有2个切牙形成,但是发育也滞后于不加蛋白组.2、K14-Cre;Shhfl/fl小鼠(E12.5):下颌第一磨牙单独在体外培养7天后,继续发育,达到帽状晚期的水平,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差异;下颌切牙和无牙区单独在体外培养7天后,未观察到牙胚形成. 结论:本研究中小鼠下颌早期牙胚体外单独培养后可进一步发育,并且在解除周围组织的限制后原本退化的牙胚可具备发育能力;Shh对于小鼠下颌早期牙胚的发育具有抑制作用,而这种抑制作用在切牙和无牙区体现更为明显.
  • 摘要:目的:研究MC3T3按不同密度定植培养对自身细胞增殖及成骨破骨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MC3T3按照1×104/cm2、2×104/cm2、3×104/cm2、4×104/cm2、5×104/cm2的密度定植于24孔板中,培养48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密度的变化;细胞计数计算各组48h的增值率;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检测细胞的增殖状态并进行RT-PCR检测各组RANKL、OPG的表达:提取成年小鼠原代骨髓细胞与各密度接种的MC3T3进行共培养,并通过TRAP染色检验原代骨髓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情况. 结果:1、MC3T3按1×104/cm2、2×104/cm2、3×104/cm2、4×104/cm2、5×104/cm2的密度定值培养48h后,各组的增殖率随初始定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2、PCNA染色显示随初始定植密度的增加阳性细胞(即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呈减少趋势.3、RT-PCR电泳条带经灰度值分析比较各组RANKL、OPG、OPG/RANKL,结果表明(1)随初始定植密度的增加,RANKL表达呈增加趋势,其中1×104/cm2组RANKL表达明显下降,5×104/cm2组RANKL表达明显上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2)随初始密度增加,OPG表达呈下降趋势,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3)随初始密度增加OPG/RANKL呈下降趋势,其中1×104/cm2组OPG/RANKL明显上升,5×104/cm2组OPG/RANKL明显下降,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4、TRAP染色结果显示随着MC3T3密度增大,共培养体系内小鼠原代骨髓细胞中多核细胞的比例升高. 结论:MC3T3培养密度对其增殖和破骨因子的表达有一定影响,随着培养密度增高其细胞的增殖率呈下降趋势,且破骨因子RANKL表达升高,OPG/RANKL升高,且MC3T3与小鼠原代骨髓细胞共培养的结果表明MC3T3密度的增加有促进破骨细胞分化的趋势.
  •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固定矫治过程中咀嚼效率的变化,探究固定矫治本身对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轻中度拥挤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12人,进行全口MBT直丝弓非拔牙矫治,并利用ViewGum色彩分析软件测定其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结束时的咀嚼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固定矫治开始后,患者的咀嚼效率明显降低,但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咀嚼效率逐渐上升,至治疗结束后基本恢复治疗前水平.结论:固定矫治本身可造成治疗过程中咀嚼效率降低,但治疗结束后的咀嚼效率无明显影响.随着矫治进行,咀嚼效率可逐渐恢复.
  • 摘要:目的:运用锥形束CT研究不同年龄段右上颌中切牙根管的初始锥度,为临床治疗中根管的预备及口腔修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从本科室CBCT数据库中选取96张CBCT影像资料,要求右上颌中切牙形态完整,未进行牙体牙髓治疗,无根尖周病损,无根管钙化、内吸收.按以下年龄段:15-24岁、25-34岁、35-44、45-54岁、55-64岁、65-74岁、75-84岁,分为7组.将右上颌中切牙釉牙骨质界到根尖的根管平均分为4段,用CBCT系统自带的测量软件分别从唇舌向及近远中向对该牙靠近冠方的前3段的根管管径进行测量,每个测量值测3次取均值记录,最后依锥度公式进行锥度的计算.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即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果:右上颌中切牙唇舌向前3段的根管锥度分别为0.11±0.096、0.07±0.058、0.06±0.058,近远中向前3段的根管锥度分别为0.17±0.117、0.06±0.053、0.06±0.044.前2段的根管锥度随年龄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上颌中切牙根管唇舌向与近远中向间的锥度除第三段外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右上颌中切牙的根管初始锥度越靠近冠方锥度越大;右上颌中切牙的根管初始锥度随年龄增长而减小,越靠近根尖,其减小趋势越不明显.
  • 摘要:在植体修复中采用钛Base制作氧化锆基台一体冠,满足临床个性化需要,使修复体达到更好的形态、强度、颜色及美观效果.
  • 摘要:3D打印技术在牙科的数字化应用甚至科研具有广阔的前景.3D打印技术在口腔修复工艺领域能优化义齿制作流程,提高义齿制作的效率和精度;在口腔临床诊疗领域,能够辅助诊治和手术,简化和优化诊疗过程。
  • 摘要:本病例尝试使用Er:YAG(铒:钇铝石榴石)激光荡洗辅助疏通上颌第一磨牙塑化根管。第一次荡洗结束后插入C先锋锉即有夹针感,并可疏通根管中上段。这可能是激光荡洗部分松解了根管内的塑化物,在塑化物与根管壁之间产生了空隙,其具体作用机制需要未来进一步基础研究验证。
  • 摘要: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在临床上并非少见,由于涉及牙周、牙髓两个专业,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有其自身特点,诊疗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本文将报告一例由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导致患牙软硬组织严重缺损病例,经过积极的根管治疗、牙周基础治疗、牙周植骨术以及引导性组织再生术、结缔组织移植术等治疗方法,获得了软、硬组织的重建.
  • 摘要:患者甘某某,女,71岁,前牙烤瓷冠修复13年,牙冠脱落,影响美观,前来就诊,采用纤维桩即刻修复技术,操作相对简单,病人免去了重新制作修复体的时间和费用,在把握好适应症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修复选择。
  • 摘要:患者马某某,男,42岁,诊断为下牙列缺损,采用34-36粘结桥修复(马里兰桥),粘结桥修复(马里兰桥)备牙量明显小于全冠桥修复,在固位及抗力性能上比较可能比全冠桥修复要弱,但对于基牙完好,考虑微创的原则,马里兰桥修复不失为不错的选择,配合牙体预备时固位体的预备和粘结材料的更新,马里兰桥的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患者牛某某,男,42岁,诊断为上颌牙列缺损,采用12马里兰桥修复,马里兰桥采用Super-Bond粘接剂粘接,金属表面喷砂处理使其粗糙,粘接效果更佳。
  • 摘要:患者男性,28岁,诊断为21近中多生融合牙慢性根尖脓肿21近中多生融合牙。治疗时采用21近中多生融合牙根管治疗+冷光美白or前牙美容冠修复。
  •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正畸托槽及残余粘接剂去除方法对釉质表面宏观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定性定量评价一种适宜高效的去粘接方法,为正畸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方法:选择因正畸原因拔除的人上颌前磨牙48颗,随机分为6个实验组,每组6颗,其余12颖作为阴性对照.实验组采用两种方法去除正畸托槽(托槽去除钳;釉质凿)后分别采用三种不同方法去除釉质表面残余粘接剂(金刚砂车针+矽粒子;Super-Snap抛光碟;矽粒子).分别检测两种不同方法去除正畸托槽后牙面粘接剂残留指数(ARI)及采用三种不同方法去除残余粘接剂的操作时间及牙面粗糙度指数(Ra;Rz),并对各实验组处理后的牙面作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托槽去除钳及釉质凿组去除托槽后的ARI无显著性差异.金刚砂+矽粒子组去除粘接效率最高(37.92±3.82s),,Super-Snap抛光碟组居中(56.67±7.52s),矽粒子组最低(63.50±6.99s).而矽粒子组的微观形貌及粗糙度(Ra:0.082±0.046μm;Rz:0.499±0.200μm)最接近对照组(Ra:0.073±0.048μm;Rz:0.438±0.213μm),Super-Snap抛光碟组次之(Ra:0.141±0.073μm;Rz:1.156±0.755μm),金刚砂车针+矽粒子组最差(Ra:0.443±0.172μm;Rz:2.202±0.791μm). 结论:较之于釉质凿,使用托槽去除钳去除托槽相对安全.使用矽粒子去除金属托槽及陶瓷托槽残余粘接剂的方法对釉质损伤最小,但临床效率较低.Super-Snap彩虹抛光碟可以较高效地去除金属托槽及陶瓷托槽残余粘接剂,且对釉质表面的损伤处可接受的范围.
  • 摘要:目的:将牙根纳入无托槽隐形矫治的虚拟矫治排牙设计,用三维配准比较包括牙根设计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虚拟矫治和实际矫治牙根和牙冠的位置差异,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移动牙齿的准确性. 材料与方法:选择32例无托槽隐形矫治的病例,纳入牙根进行虚拟矫治设计和制作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前后拍摄CBCT,通过Rapidform软件以颌骨为基准进行配准,对比治疗前后牙根和牙冠位置变化情况,以及虚拟矫治和实际矫治牙根和牙冠的位置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前后以颌骨为基准其配准精度为:上颌:0.226+0.032mm,下颌:0.211+0.026mm;治疗前后CBCT牙冠的偏差:上前牙冠:2.526+0.415mm,下前牙冠:2.478+0.372mm;治疗前后CBCT牙根的偏差:上前牙根:0.418+0.059mm,下前牙根:0.375+0.066mm;虚拟矫治与实际矫治牙冠的偏差:上前牙冠:0.376+0.041mm,下前牙冠:0.398+0.037mm;虚拟矫治与实际矫治牙根的偏差:上前牙根:2.062+0.128mm,下前牙根:1.941+0.154mm. 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牙冠基本上可以移动到虚拟矫治设计的位置,但是其牙根移动量较小,因此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移动牙的方式大多是倾斜移动.
  • 摘要:目的:测量右上中切牙受到的矫治力大小以及其衰减情况,研究比较矫治器唇向移位距离以及近中扭转角度与矫治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设计右上中切牙近中扭转1、2、3度以及唇向移位0.1、0.2、0.3mm,采用0.8mm厚度的膜片压制隐形矫治器,利用微型传感器测力系统测量右上中切牙在戴入矫治器即刻、1h、2h、3h、4h、5h、6h、7h、8h以及2d、3d、4d、5d受到的矫治力. 结果:0.8mm厚度膜片右上中切牙近中扭转1、2、3度后0.83N,1.23N,1.75N,唇向移位0.1、0.2、0.3mm后刚戴入矫治器时受到的矫治力分别是0.93、1.42、1.87N.随着戴用时间的增加,矫治力降低,各组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随着唇向移位距离和近中扭转角度的增加,矫治力相应增加;随着戴用时间的增加,矫治力相应减少.
  • 摘要:目的:利用显微CT扫描法和MeVisLab医学图像处理软件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表面积. 方法:随机收集19颗新鲜拔除的中国人上颌第一磨牙,将样本固定于扫描基台上,以30μm×30μm×30μm空间分辨率进行显微CT扫描,以DICOM格式导出断层图像.利用MeVisLab医学图像软件包建立图像处理框架并进行图像的分割、重建、分析与计算.定义横断面图像中釉质占外周周长一半的层面为釉质牙骨质界(Cemento-enamal junction,CEJ)层面,该层面的根方区域为牙根,分别计算全牙根表面积和颊侧、近中、远中根分叉层面根方的牙根表面积.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上颌第一磨牙全牙根表面积为449.25±66.02mm2,颊侧、近中、远中根分叉层面根方的牙根表面积分别为292.75±57.94mm2、299.77±59.09mm2和288.49±56.22mm2,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显微CT法结合MeVisLab软件包可以测量离体牙牙根表面积.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口腔鳞癌原发灶及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口腔鳞癌伴随颈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收集55例口腔鳞癌伴随颈淋巴结转移患者原发灶及其相应颈淋巴结转移灶标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VEGF-D的表达.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评价VEGF-D在原发灶及淋巴转移灶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结果显示颈淋巴结转移灶中转移区域的数量与患者总生存率相关.VEGF-D在原发灶与转移灶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VEGF-D在转移灶中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率低. 结论:提示颈淋巴结转移灶中VEGF-D的表达对于预测口腔鳞癌伴随颈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情况的重要性.
  • 摘要:目的:检测乳牙根尖周病损组织中菌群构成,分析检出细菌种类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方法:收集31例乳牙根尖周炎患儿的根尖周病损组织,采用16S rDNA克隆测序法检测样本中菌群构成,统计分析菌种检出率与有无自发疼、咀嚼疼及窦道的关系. 结果:31个乳牙根尖周病损组织样本共获得2057个可分析序列,鉴定出268个菌种或基因型,从属于9个菌门.检出率最高的具核梭杆菌(74.19%)、隐蔽小杆菌(67.74%)和纤细弯曲杆菌(64.52%)与各临床症状间无明显关联.普氏坦纳菌在有自发痛样本中检出率显著增高.口普氏菌和副溶血嗜血杆菌在有咀嚼痛样本中的检出率显著增高.变黑普氏菌和短优杆菌存在的样本发生窦道的几率显著增高.两种未培养韦荣氏菌的检出率在有咀嚼痛的样本中显著减少. 结论:乳牙慢性根尖周病损是包含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普氏菌、优杆菌及韦荣氏菌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关系.
  • 摘要:目的:研究与探讨腭裂患儿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方法:将2013年4月~2014年9月期间本院就诊的90名3岁以下腭裂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患儿围术期按照抗生素使用原则给予预防性抗生素输注及补液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基础补液治疗,收集围术期患儿体温、创口愈合情况及血常规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围术期体温、术区创口愈合情况及血常规各项指标数据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腭裂患儿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非必要.
  • 摘要:饮酒是口腔癌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酒精可以促进口腔白斑癌变,但是其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目的:探讨酒精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及小鼠上消化道前胃上皮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SCC15),给予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的酒精处理,qRTPCR检测酒精对SCC15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同时给予野生型小鼠20%酒精作用4周,15%酒精作用40周,50%酒精灌胃4周,通过基因芯片分析、q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印迹法,探讨酒精对小鼠前胃上皮分化及Notch通路的作用. 结果:体外实验结果发现酒精可以抑制SCC15细胞Notch通路,且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动物实验发现酒精可以促进细胞增殖、抑制上皮分化,同时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基因Hes1和Pax9的表达,且以长期酒精作用效果明显.50%酒精灌胃4周可以促进细胞增殖,但是对Notch信号通路无明显作用. 结论:饮酒可以抑制小鼠上消化道前胃鳞状上皮细胞分化,其可能的机制为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及其下游Pax9表达,以长期酒精作用显著.
  • 摘要:目的:开发一种含有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酸胆碱(2-methacryloyloxyethyl phosphorylcholine,MPC)、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二甲铵(dimethylaminohexadecyl methacrylate,DMAHDM)、纳米银颗粒(nanoparticles of silver,NAg)和无定形磷酸钙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 of 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NACP)的多功能正畸粘接剂. 方法:将MPC、DMAHDM、NAg和NACP添加到商品化的正畸粘接剂(RMGIC)中,RMGIC作为对照组.测试托槽剪切粘接强度,双辛丁酸法测试试件表面蛋白的附着量,使用人唾液培养所得的牙菌斑全菌生物膜模型来研究粘接剂的抗菌性能,应用分光光度法测量钙、磷离子的释放量. 结果:实验组不影响托槽的粘接强度,经过30天恒温水浴浸泡后,各组托槽粘接强度没有明显变化.实验组蛋白附着量约是对照组的10%,菌斑的代谢活性约是对照组的5%.实验组表面的细菌粘附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主要为死细菌.实验组在酸性环境下大量释放再矿化所需的钙、磷离子,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钙、磷离子的释放量不断增加. 结论:新型多功能正畸粘接剂在不影响托槽粘接强度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了粘接剂的抗蛋白、抗菌和再矿化性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在发育过程中或在受到生理和病理刺激的反应过程中,牙槽骨都经历了不断改建的过程.但是,关于牙槽骨发育的具体机制和过程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提高对牙槽骨形成过程的认识和骨形成蛋白(Bmps)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本实验观察胚胎期(E)第13.5天到出生后(PN)第15.5天小鼠牙槽骨的发育过程.实验结果发现牙槽骨开始发育的时间是E14.5.将用Bmp2、Bmp4、Noggin、BSA分别预处理后的PN7.5小鼠磨牙胚移植于成年小鼠的背部皮下进行培养后发现用Bmp2、Bmp4预处理的牙胚周围形成更多的牙槽骨,而用Noggin处理的牙胚周围没有骨质形成.用real-time RT-PCR检测小鼠磨牙牙胚周围牙囊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水平后发现Bmp2、Bmp4组的牙囊细胞中Runx2、BSP和Ocn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用BSA处理的对照组,而Noggin组的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牙囊细胞参与牙槽骨的形成,Bmp2/4能够促进牙槽骨的发育.
  • 摘要:目的:从基因角度比较分析体内根尖牙乳头组织与体外培养的根尖牙乳头干细胞之间的表达差异,探讨微环境中生长因子对根尖牙乳头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 方法:通过基因芯片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筛选出根尖牙乳头干细胞微环境中的差异基因,并从中挑选候选基因-生长因子BMP6进行功能研究,通过ALP活性检测、CCK8及CFSE增殖检测、茜素红染色、钙离子定量分析、成骨及成牙本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生长因子BMP6对根尖牙乳头干细胞体外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 结果:根尖牙乳头组织与根尖牙乳头干细胞之间有2325个差异基因,其中BMP6显著下调.浓度为20ng/ml BMP6可显著促进根尖牙乳头干细胞的ALP活性、体外增殖矿化能力及成骨及成牙本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结论:微环境中的生长因子BMP6可促进根尖牙乳头干细胞体外增殖及成骨/成牙分化功能.BMP6可作为候选的细胞因子为体外应用细胞条件培养液模拟微环境调节干细胞功能提供参考,促进根尖牙乳头干细胞介导的组织再生.
  • 摘要:目的:进一步验证一种创伤小、简单易行、重复性好的口腔癌的早期诊断方法,观察该方法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通过辅助定位,规范取材技术和相应的诊断指标,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及特异性. 方法:每个样本刷取口腔黏膜脱落细胞两份,一份进行涂片,用feulgen染色及巴氏染色,进行DNA定量分析和细胞形态学分析,另一份提取DNA,进行基因测序.同时对口腔癌及白斑患者且取病理组织活检给出病理诊断. 结果:现已收集口腔癌、白斑、红斑等癌前病变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脱落细胞样本共计84例,脱落细胞学结果分析中,DNA以提取完毕待测序.目前使用Velscop的结果显示敏感性100%,特异性93.1%. 结论:口腔黏膜脱落细胞联合VELscope Vx照射可以利用自体荧光的改变更加准确的确定病变区域,准确刷取到病损区细胞,减少(并预防因脱落细胞刷取位置不准确而发生的)假阴性病例.在正常对照组中有2例结果为"非典型的",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受检者刷取部位的细胞可能处于增殖期状态,因此应进行随访观察.一例病理诊断为白斑轻度异常增生患者,结果为"阳性",说明该患者白斑病损有高癌变倾向,应加强观察,缩短复查间隔时间,定期进行脱落细胞学检测,必要时手术切除.
  • 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7例28颗埋伏阻生上前牙,采用外科开窗联合正畸牵引治疗,术前首先拍片精确定位,并且充分拓展萌出间隙.观察治疗后埋伏牙萌出情况,以"疗效好"、"疗效差"、"疗效失败"作为评判标准.结果:28颗埋伏牙平均治疗时间6.6个月,其中"疗效好"20颗,占71.4%,"疗效差"6颗,占21.4%,"疗效失败"2颗,占7.1%.结论:外科开窗联合正畸牵引是治疗埋伏阻生上前牙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合适的适应证的选择、精确定位、正确的手术方式以及合适的牵引力和支抗,影响着导萌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对北京地区正常(牙合)青少年生长发育期下颌骨形态对称性的相关性分析. 方法:筛选正常(牙合)青少年样本32人(平均年龄10.6岁),男性19例,女性13例.用CBCT的检测方法,以S-N-Ba平面为正中矢状面(MSP),测量左右面部双侧下颌骨左右侧距离测量项目(22项测量项目),下颌骨左右侧角度测量项目(10项测量项目). 结果:相关性分析中,在距离测量方面:Co-Go(下颌升支长度)与Co点到MSP平面距离有相关性,Co-Gn(下颌骨长度)与Co点到MSP平面距离相关性高,Go-Gn(下颌体长度)与Go点到MSP平面距离有相关性,Go-Me(下颌骨体长度)与Sig点和Go点到MSP平面距离有相关性.在角度测量方面:∠Go-Gn-MSP(下颌平面外展度)与Go点到MSP平面距离有相关性,∠Co-Go-Me(下颌角点成角)与Go点到MSP平面距离有相关性,∠Co-Go-Cor(髁突喙突成角)与Co点到MSP平面距离有相关性.
  •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对于高糖条件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骨钙素、白介素-6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采用健康人群因正畸拔除的前磨牙体外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然后采用5.5、25、45mmol/L高糖环境和终浓度为10-6mol/L的胰岛素(INS)不同干预模式,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用ELISA检测不同干预条件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白介素-6、骨钙素的表达水平. 结论:高糖环境可显著上调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白介素-6、骨钙素的表达.胰岛素可显著抑制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白介素-6、骨钙素的表达.
  • 摘要:目的:了解乳牙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尖周病损组织中的细菌构成,探寻优势菌,以期获得根管治疗失败慢性根尖周炎的细菌病因学特征. 方法:收集根管治疗失败后无法保留的乳磨牙共30例,拔除后取其根尖周病损组织,采用16SrDNA克隆测序技术检测样本中的细菌构成. 结果:PCR扩增16SrDNA通用引物获得所有DNA样本均为阳性.30例乳牙慢性根尖周病损组织样本共获得2215个细菌16SrDNA序列,检测出155个已知菌种或基因型,从属于个8菌门,其中不可培养菌共有48种.检出菌种中厚壁菌门最多(38.06%),其次为变形菌门(35.48%)和拟杆菌门(12.90%).检出率最高的为纤细弯曲菌(18/30,60%),其后依次为嗜血杆菌Haemophilus sp(15/30,50%),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12/30,40%). 结论:根管治疗失败的乳牙慢性根尖周病损组织是以G-菌(71.61%)为主的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占据主导地位,未培养菌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纤细弯曲菌具有高检出率,各样本间的细菌构成存在较大差异.
  • 摘要:采用牙龈瓷来弥补患者口内牙龈组织的缺失,恢复软组织的形态及颜色.结果表明牙龈瓷能够恢复部分缺失的软组织形态及相近的颜色,提高了患者口腔内牙齿与牙眼的红白美学效果。
  • 摘要:针对患者上颌多牙情况进行分析,采取多学科联合治疗,根管治疗,控制根尖感染,冠延长手术,保证牙龈健康及修复效果,最后采用固定桥修复,恢复功能及美观。
  • 摘要:患者男性,43岁,因双侧上前牙间隙,要求改善美观就诊。采用了部分贴面这种微创手段,来达到患者预期的美学效果。
  • 摘要:付佳,女,8岁,诊断为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采用肌功能矫治器纠正不良口腔习惯,矫正反牙合;观察至恒牙期,进一步治疗。
  • 摘要:患者,男,27岁,诊断为氟斑牙,治疗时采用全口Beyond冷光美白联合应用祛氟剂及微磨除法,结果表明采用冷光美白联合应用去氟剂和微磨除技术更有利于恢复患者牙齿的天然色泽,保护牙齿及牙周组织的健康。
  • 摘要:患者,女,7岁,诊断为含牙囊肿继发感染,在恒牙萌出力量很强的情况下,拔除对应乳牙,行开窗术,直至继承恒牙萌出。乳牙的定期检查是关键,越早发现病变,对恒牙造成的损伤越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